文丨陸棄
在這個地緣政治與技術資本高度融合的時代,俄羅斯總統普京公開將馬斯克比作蘇聯航天之父科羅廖夫,無疑是一種極具政治意味的戰略暗示。普京稱馬斯克“對火星癡迷”,并稱他是“被理念驅動、歷史罕見”的人物。這種溢美之詞,不只是對一個億萬富翁的個人崇拜,更是一種借殼傳遞戰略信息的高段位話術。馬斯克不是科羅廖夫,他是當下美國軍工-科技復合體的核心齒輪,是科技民族主義的活廣告,而普京這一番話背后,既有意拉攏,也不乏對當下世界秩序巨變的洞察與嘲諷。
4月16日與學生的太空政策座談會上,在俄烏戰爭、制裁升級、俄美科技對抗日趨白熱化的背景下格外值得玩味。我們看到,普京雖然在軍事上與西方強硬對抗,在科技和航天領域卻反復釋放“開放合作”的姿態。這不是虛偽,而是精明。普京深知,俄軍工業與航天技術在冷戰后的幾十年中已逐漸邊緣化,尤其在芯片、推進系統、商業航天領域早已落后于中美。他需要重拾俄羅斯在國際航天秩序中的存在感,而借馬斯克之名“致敬科羅廖夫”,其實也是試圖再次拉升俄羅斯在航天領域的國際能見度。
但問題是,馬斯克真的是普京口中的那個“為理念燃燒”的科學家嗎?還是更像一個浸透了投機主義和國家資本血液的超級生意人?馬斯克的太空夢想從不脫離美國國家戰略的主軸,SpaceX是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最大合作方,同時承接五角大樓衛星發射任務。他的星鏈計劃看似服務民用,實則已成為美軍信息戰系統的重要節點。烏克蘭戰爭期間,星鏈為烏軍提供戰術通信,被視為決定戰場態勢的關鍵變量之一。馬斯克本人也不止一次對其在戰爭中的“關鍵作用”沾沾自喜,卻又在關鍵時刻以“中立”之名拒絕烏軍在克里米亞地區使用星鏈。這種選擇看似是個人道德權衡,實則不過是一個企業家在國家利益、資本算計與道德姿態之間的搖擺操作。
普京比誰都清楚這一點。正因為如此,他才要借馬斯克的科技神話,打造一種“技術人物可以超越政治壁壘”的輿論氛圍。俄羅斯在當前被西方全面封鎖的狀態下,正試圖重新塑造一套“脫美元化”的科技自主體系。在這一過程中,哪怕是一點點話語共振,也足以釋放戰略信號——俄羅斯并未徹底與西方技術割裂,它愿意以“馬斯克”這種非建制角色作為橋梁,保持對全球科技網絡的接觸面。此舉既是對國際社會的姿態展示,也是對國內科技界的一種激勵,告訴他們:在國家被孤立的同時,仍要仰望星空。
同時我們不能忽視一個現實:馬斯克正是特朗普政府回歸后的重要政策顧問,是“新共和主義技術國家”的代言人。特朗普政府在重返白宮后推行的是一整套科技民族主義戰略,而馬斯克正是這場計劃中的關鍵棋子。從AI芯片出口管制、稀土戰略儲備到“讓SpaceX成為美國太空主權象征”,馬斯克既是執行者,也是包裝者。他以“個人英雄”的形象為帝國戰略打掩護,制造出“企業家引領未來”的幻象。
今天的地緣格局,科技早已不是中性的工具,而是撬動國際權力平衡的戰略變量。當普京以“罕見的理念人物”贊美馬斯克時,他其實是在渴望一種戰略工具——一個能夠穿透制裁、穿越市場、整合資本與政治意志的人。而馬斯克,不過是在美國技術霸權的陰影下生長出的“帝國工程師”。
在一個科技即地緣、算法即主權的時代,任何關于“中立科學”的幻想都應被清算。馬斯克或許是英雄,但他從不是自由的象征。他是資本與國家機器合謀的產物,是美國統治秩序的一部分。普京的“致敬”不是贊賞,而是一面鏡子。照出未來戰爭的真實面孔,也照出今日世界秩序的裂縫與謊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