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浸染黑土地,科技育苗正當時。在南崴子街道的廣袤田野上,1800余座育苗大棚次第鋪展,農戶們搶抓農時推進水稻育苗,一粒粒稻種在科技與機械共同彈奏的“交響曲”中悄然萌發,為2.3萬畝稻田撒下豐收的希望。
種衣筑屏障 綠色護生態
走進育苗基地,一排排秧盤整齊排列,黑黝黝的營養土靜待嫩綠的秧苗舒展身姿。今年,該街道50%的農戶為稻種穿上“科技新衣”——采用水稻種包衣技術,通過將種子裹覆殺菌劑、營養劑等復合涂層,構建起抗病防蟲的“第一道屏障”。“包衣后的種子出苗齊、病害少,秧苗根系更壯實,移栽后成活率提升近兩成。”正在查看育苗質量的農戶張成欣喜地說。
街道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科科長陳艷輝表示:“從育苗源頭推廣綠色技術,既能減少農藥使用,還能提升稻米品質。未來將以有機稻米品牌為目標,讓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在他的身后,一支由農技專家組成的育苗服務隊穿梭于各大棚間,手把手指導農戶精準控溫、科學配肥,推動傳統農耕向標準化、綠色化轉型。
機械顯身手 革新提質效
育苗大棚外,機械化育苗流水線正高速運轉。空苗盤一放上傳輸帶,機械臂便精準填入營養土,播種、覆土一氣呵成,均勻密實的育苗盤如流水般“淌”出,農戶們隨即將其整齊碼放在苗床上。“過去全家上陣忙10天,現在機器一天頂5天!”種糧大戶孫延武算起經濟賬:機械化育苗可精準控制播種量,秧盤成本降低30%,出芽率高達95%;標準化秧盤使用壽命長、易回收,更避免了傳統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
如今,全街道200余臺育苗機晝夜轟鳴,日均自動化播種超40萬盤,機械化育苗的普及,使育苗效率提高10倍,人力成本節省40%,讓農戶告別“彎腰弓背”的傳統勞作方式。
黑土育新機 稻香啟新程
春風拂過連片大棚,嫩綠的秧苗在黑土地上編織出春日畫卷。從“挽褲挖畦”到“機械織錦”,從“靠天吃飯”到“科技護航”,該街道的水稻育苗變遷,正是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生動縮影。目前,全街道機械化育苗覆蓋率已達100%。隨著這批“科技苗”走向田野,該街道的稻香故事正翻開嶄新篇章——以機械之力提效率,以綠色之筆繪豐年,這片沃野上的耕耘者,正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踏響鏗鏘足音。
來源:公主嶺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