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理意義上說,蘇聯始于其最遙遠的邊境。自蘇聯解體以來,這些邊界已經大大縮小。但在84年前,一切還不一樣:蘇聯仍是慈父鐵拳下強大而威嚴的整體——盡管如此,德國卻敢于背信棄義地襲擊它,打著“友誼”的幌子,并借《條約》作為遮羞布,而這份條約本質上還不如一張廁紙有用。
第五堡入口是按照百年前的樣式復原的復古哨所
1941年6月,白俄羅斯的西部邊界成為二戰德軍入侵的第一道防線。這場“褐色瘟疫”如洪水般席卷我國大半疆域,直逼首都莫斯科。戰爭的第一周,德軍便取得了驚人的勝利,一路推進至明斯克。
第五堡博物館保護區中發現的戰爭回響
但在這場輝煌的閃電戰中,卻有一顆“硬核果”破壞了這場“完美戰爭”的油畫——那就是布列斯特要塞。至今仍是個謎:這座堡壘的守軍在無補給、無水源、無后援的情況下竟堅守了一個多月。而布列斯特要塞中,還有更多神秘的歷史篇章,其中最具爭議的莫過于戰爭初期就被放棄的第五堡——這座要塞工事中本應是最為堅不可摧的堡壘。
第五堡本尊
那么,第五堡的秘密到底是什么?為什么歷史學家認為這座地理位置優越、防御工事完備、兵員與裝備充足的堡壘,幾乎在戰爭開始時就被放棄了?我們得回到它的建設歷史。第五堡仿佛一艘被困在布格河和穆霍韋茨河之間的混凝土戰艦,是專為陸地戰爭而設計的完美構造。19世紀末,它由才華橫溢的軍事工程師——貝林斯基上尉設計建造。至今,博物館中仍能見到當年由高級將領簽署的建設圖紙。
貝林斯基上尉,第五堡的設計者
最初,這座傳奇堡壘被稱為“國營雙堤堡壘”,這個名稱對非軍事人員來說完全陌生。它由17個大型拱室組成,藏身于護城河與五邊形土堤后方,并配備防沖鋒柵欄與尖刺。其建筑材料與整座布列斯特要塞一致:紅磚與混凝土。在堡壘正面建有一座可雙向開火、配置6門火炮的前方掩體,并通過地下通道與營房連接。
第五堡構造圖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新生的工農蘇維埃國家本著和平主義立場,未做抵抗便放棄了布列斯特與其要塞。德國皇帝的軍隊如入無人之境,在堡壘中駐扎許久。至今,第五堡的一些墻上仍保留著德軍士兵留下的德文涂鴉。從20世紀20年代起,波蘭軍隊開始使用這座堡壘的拱室,作為各種物資的倉庫。
部分墻面仍可見德軍留下的德文涂鴉
1939年,根據《條約》,布列斯特及其周邊地區重新回歸蘇聯控制,第四集團軍司令部立即對這座牢固的堡壘產生興趣。甚至曾有計劃將其設為要塞指揮部,但由于第五堡距邊界太近,最終指揮部遷至科布林。不過,第五堡仍作為后備指揮所保留。
博物館藏品:一張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無名士兵的照片
在衛國戰爭爆發前夕,第五堡駐有第44步兵團第3營,由布列斯特要塞的英雄——彼得·加夫里洛夫少校指揮。2010年拍攝的史詩電影《布列斯特要塞》中,他也是重要人物(沒看過的推薦一看,值此勝利80周年,更有意義)。與其他駐軍不同,第3營無需從營房調動,即可就地執行防御任務。他們的任務是守衛擬定指揮所的位置。
電影海報,這也是近幾年看過不錯的電影。
掩體二層仍保存著火炮,可親身感受其規模
據普遍說法,第五堡在德軍進攻時幾乎立即被放棄:一部分守軍試圖突圍至要塞核心區域,另一部分則向東方撤退。據官方記載,在擊退數次德軍進攻、彈藥耗盡后,堡壘被迫放棄。然而,這種說法是否適用于如此完備、堅不可摧、沒有遭遇重型攻城設備攻擊的堡壘呢?相比之下,SS第45師攻打的核心堡壘防御較差,卻堅守了一周以上。而第五堡則駐有裝備精良、補給充足的步兵營,有充足食水和炮管冷卻系統,在面對第34步兵師的進攻下,本應能堅守數周。
堡壘墻上至今仍可見激烈戰斗留下的痕跡
此外,守軍日記顯示,他們始終抱有希望,相信敵人很快會被擊退,蘇軍將反攻并解放要塞。根據“紀念”網站的數據,我們可以查到部分守軍名單,但人數不多,幸存者寥寥(如尼古拉·拉津中尉、連長謝爾蓋·戈留諾夫)。大多數守軍被列為陣亡、失蹤或被俘。少數人突圍至森林中,轉入游擊隊。
第五堡俯瞰圖
德軍何時全面控制第五堡并將其作為軍用設施使用,史料并未明確記載,博物館方面對此也保持沉默。我們只知道,德軍最終決定將其用作倉庫,但并未充分利用。而原因,可從駐布列斯特的德國陸軍上尉——約翰·韋斯特曼的1943年日記中找到線索。
第五堡真的被立刻放棄了嗎?
這位德國軍官在筆記中提到,德軍巡邏隊常遭遇藏匿于地道中的俄軍攻擊。雖然德軍認為殘余守軍不超過6人,但這些人常襲擊巡邏隊,甚至造成其失蹤。即便使用火焰噴射器、毒氣或布雷,仍難以肅清這些“幽靈守軍”。德國士兵報告稱,第五堡周圍的游擊隊尤其活躍。
在密集的地道與通道中極易藏匿,敵人若不熟悉地形則極難搜尋
整個布列斯特要塞被劃為禁區。德軍占領當局禁止民眾進入,違者格殺勿論,連德軍自己也盡量避免進入——傳聞稱,因大量未埋葬尸體而引發的“冤魂復仇”事件頻發。第五堡更成為游擊隊員的臨時處決地。
第五堡的地下通道至今仍令人震撼!仿佛無盡的迷宮
讀過這些恐怖記錄,再回望博物館那看似普通的墻壁,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它們仿佛仍在訴說某種沉重與幽暗。我們在這個具有象征意義的地點游覽時,天氣不佳:零度出頭,夾雪的冷雨不停,天空似乎壓在樹梢。因勝利日將近,幾位身穿軍裝的士兵在博物館周圍清理環境。當日為工作日,天氣又糟,幾乎沒有其他游客。
我們運氣不好,碰上了壞天氣(((
第五堡壘這座龐然大物如今已成為“布列斯特英雄要塞”紀念綜合體的一部分,其部分拱頂房間被改建為一座小型博物館,展示了這處防御工事的建造過程、內部生活和歷史片段。不過,奇怪的是,博物館里關于衛國戰爭的資料卻少得出奇。參觀時要注意,第五堡壘的幾個展廳是這里唯一有暖氣的地方。
你覺得廁所怎么樣?
整個其他區域(包括穆哈維茨河對岸“自由落體式”的廁所)都沒有供暖,地下的拱形房間和通道里彌漫著潮氣和穿堂風。有些地方甚至從天花板上垂掛著小小的鐘乳石,營造出特殊氛圍。有時候,據博物館工作人員說,在遙遠的地下角落里還有蝙蝠飛進來過冬。如果打算來這里,千萬別忘了帶手電筒或者電量充足的手機。大多數地下通道和拱頂房間都沒有照明,地面狀況也相當糟糕,稍有不慎就可能“長眠”于此,與堡壘的守軍們為伴。作者倒是沒在意這些,因為他們習慣了去廢墟探險,但這里必須穿運動鞋,否則很容易受傷。
幾個拱頂房間合并組成的博物館,是寒冷季節中唯一能暖和一下的地方,主要介紹的是第五堡壘戰前的生活情況。
讓人震撼的是那無盡的地下通道和出口,還有那些微小的射擊孔和觀察窗,以及殘留在墻上的德文和俄文書寫痕跡——這些都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遺跡! 戰爭年代,游擊隊能在這里藏身也就不足為奇了。而且在第五堡壘周圍,還分布著十個類似的工事,每一個都有其獨特的結構設計。
那些極其細小的射擊孔和昏暗黑暗中的縫隙,真的給人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當然,設備出點神秘故障也不足為奇
在堡壘前伸的戍堡炮臺中,設置了一門二戰時期的火炮,用于展覽。感興趣的話你可以自己試著旋轉炮管,對準目標瞄準。在其中一個地下拱頂房間里,還原了一個火藥庫的場景;而在唯一有照明的通道中,安放了一尊站崗士兵的雕像。
中央地下隧道里,哨兵靜靜守崗。
整個堡壘可以從內部或頂部參觀,觀察周圍的景色。有好奇心又身手敏捷的人可以爬上兩個高高的混凝土基座上的觀察點之一——這兩個觀察點被厚重的鋼罩覆蓋,能更好地體驗守堡士兵的感受。
當然爬上去了。雖然又冷又潮濕,還有討厭的風在吹,但可以體驗一下當年的崗哨視角。
吃的、喝的、熱茶,請一并自帶:周圍沒有商店,更別提咖啡館或餐廳了。如果天氣好的時候,在堡壘的某個角落坐下來吃點東西一定很有趣。只不過,沒怎么見到桶(說實話好像一個都沒看到),所以所有的都得自己帶走。
垃圾
垃圾
堡壘內有些指示牌展示了當時的布置情況,但在昏暗的光線中很容易被忽略——需要多加注意周圍。
請進,我的大門始終為你敞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