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問答的記錄整理
粉絲問:老師,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這四句偈表達的是對境無心的體悟,該如何理解?又如何在實踐層面應用?
我回答:第一句,您刻意想要用心時,反而陷入執著心、分別心,您那個想要用心的念,就已經不是在用心了,已經產生區分了。真心妙用反而提不起來。《金剛經》里有段對話,長老須菩提問世尊“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世尊回答:“應如是降伏其心!”如是,就是在須菩提發起提問的當下,已經降伏其心了,須菩提給大眾示現發起疑情的那一刻,此心湛然,并沒有其他游絲雜念。正如我們深入思考一個問題時,此心已被降服,不再東奔西走。所以真用心時不需要再找個方法或手段了。也就是不需要再用后天的假心。
第二句,當放下了對“用心”本身的執著,處于自然無為安住的狀態時,真心顯現,反而才是真用心,心的天然智慧反而顯露出來。常用這顆真心,那種表現在于您好像沒怎么用心,這里的用心指的是后天刻意、努力、企求的心。還是須菩提提問的事,如果他想著我這次像世尊提問,會不會被記錄下來,千古流傳,這就是假心,沒關注在事上。而只是想著解決疑情,得到世尊開示,心思只在這個上面,就是真心,無染無著。因此,我們日常需要訓練保持手動心不動,關注在事上,不要關注在心和情緒上。這樣反而才可以進入心流狀態,沒有情緒起伏,反而效率最大化。一定要終日用而不勞,這樣才得自在。
列子中有善射者忘弓的典故,莊子在庖丁解牛里也寫道:“官知止而神欲行”,此時一切施為都是智慧的顯發。
粉絲問:老師,最近有個很困惑的問題。人生在世,嬰兒其實開始是沒有物我的概念的,只有身體的需求,餓了要吃奶,困了要睡覺。后面逐漸長大,開始有了物我的分別,從而有了種種對物的欲望,有了分別念,產生期待,從而生出種種煩惱。所以,按理說,如果要修行,損之又損,就是應該減損對物的欲望,對感官刺激的貪求,為腹不為目。那就是,欲望來了我不慣著,不去滿足(欲壑難填),身體的需求,比如餓了吃,困了睡,渴了喝水我滿足。這樣的修行方式應該說是對的,但實際上呢?我這樣做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每天特別頭疼,身上也難受,因為不斷的想要空掉物欲,我現在只是應事(正常工作生活,真常應物),短視頻,小說,新聞,等等超越需要的欲望層面一概不慣著。但是現在卻感覺神經緊張,特別痛苦。請問我究竟該怎么做呢?再回到被欲望牽著走的狀態嗎?可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啊?
我回答:你這樣做太緊張了。首先你得分清楚什么是欲望。我這里打個比方,現代大家出行都有車,有車方便,那買輛車是不是欲望?在現有能力范圍內,買輛你完全承受的起的車子,這是正當的需求,不算欲望。但是,如果想要買限量款的車子,讓別人一看就“哇塞”的那種,這就不是正常的需求,而是欲望了。所以您得先分清楚什么是正常需求,什么是過分的欲望。欲望一定是超出正常需求,需要找到一種高人一等,或者獲得超量的感官刺激(前者實際上也是其中一種刺激),這是欲望,要遏制的是這個欲望。
比如大家都欣賞美的事物,那么看到美女賞心悅目,是欲望嗎?第一眼,帶著純粹欣賞時,這是正常的需求。第二眼,如果開始衍生出分別概念,想要得到她,或者與她發生關系或交集,這就是欲望。前者是情,情就是對外界接觸信息的正常反饋,后者是欲,欲就是超出正常需求,想要達到個人某種目的,不惜損害對方利益的想法。我們要遏制的是后者,不是前者。您現在年紀輕輕,就想把這些空掉,怎么可能?沒經歷過,談何空掉?
五色、五音、五味、田獵,在適當的度上都沒問題,聽聽音樂,看看動畫、美圖,嘗嘗美食,這都是人活一世享受美好,接受各種體驗數據的途徑,你直接上來就全部空掉,這不是走另一個極端了?真正的修行,是我能嘗美食,享受它,但也能夠不依賴它,不會因為沒有它而活不下去,五心煩躁。對于音樂,視頻也都是如此,能夠游于其中而不被其所傷。這就是莊子的“以無厚入有間”,能夠游刃有余,物不傷己。
當然,這個前提是你要接物,而不是斥物,你現在是斥物,幾乎所有一切現代的東西你都排除在外,這如何修?自己和自己和整個時代社會相當于對抗了,把自己搞得緊張兮兮的,還不如一個正常人的狀態,(說的略重了一點),這是不平和的。修行,一定是道在紅塵鬧世修,一定是接物不滯于物,需要在每個事情上體味,在此中,能夠把控自己,直面欲望,游刃有余,享受過了,體驗過了,也就這樣,從心理到生理上慢慢的放下很多多余的需求,一點點的簡單,從有到無,而不是從無到無。心漸漸清凈了,那種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太多的刺激的感覺,是修為自然達到的狀態,是結果不是方法,不要倒果為因,把別人的結果強制成自己的手段。您還年輕,還沒見過世界,數據集不豐富,如何訓練好自己呢?先體驗,慢慢在體驗中放下,過濾,沉淀,千萬別強制的硬戒,會出問題的。
粉絲問:好的老師,萬分感謝/抱拳。可是在接物中總是容易入迷,比如看小說上癮,看短視頻控制不好時間。這種是不是就屬于超出正常需求了?這該怎么把控呢,是應該從有到無,是在體驗中逐漸放下,從入迷無度,到有度是嗎?
我回答:對,這就是超出了、過了。你能夠看小說,也能夠不看小說,這才是真修到了。你是主體,小說是客體,主體怎么能夠被客體控制?是吧。這種怎么把控,每個人都不一樣,比如說,你先每天限定個時間,看半個小時,就停,說停就停。就這樣練,再想往下也停住。刷短視頻也是如此。這是控制。然后你每天找點需要自己思考的事,就是每天需要有接受信息,也有輸出信息,這樣一進一出,你就訓練整合了自己的大腦,而且控制了時間。即使是小說,短視頻,這些信息輸入,你也想辦法看完整理,把自己思考寫下來,比如開個公眾號,輸出點感想,自然而然就控制了,當有更大的事情要做時,其實很好控制的,我現在業余時間基本沒怎么追過劇了,是自然而然做到的,因為有其他更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粉絲答:好的老師,感謝!不是刻意,而是無為而為,明白了,感謝老師/抱拳。
我回答:一定自然而然,千萬不要勉強!
聯系方式
可掃下面二維碼添加我為好友。
歡迎咨詢
添加老師微信
獲取更多知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