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帝王一道赦免令,就能讓罪犯重獲自由。
赦免制度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它是何時出現的?又經歷了哪些發展變化?今天咱們就來聊聊中國古代赦免制度那些事兒。
赦免制度起源
中國的赦免制度歷史悠久,可關于它的起源,學術界卻一直爭論不休。
有學者覺得,赦免成為全國性刑事政策,得追溯到五帝時期。
《尚書?舜典》里記載的“眚災肆赦”,意思是對因過失造成損害的人,要緩縱赦放;“流宥五刑”則是說,本該判五刑的人,要是案情有可赦之處,能用流放代替刑罰,減輕處罰。
明代法學家邱濬在《大學衍義補》里也提到,舜帝時的赦免,針對的是那些因過誤或不幸犯罪的人,這些人不適合用常規刑罰,連流放、贖罪都不合適,所以要赦免。
這似乎能證明,五帝時期赦免制度就已經萌芽了。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赦免開始于周代。
《易》里“赦過宥罪”的說法,就是重要依據,《易?解卦》記載“象曰,雷雨作,解。
君子以赦過宥罪”,用雷雨作比喻,主張赦免過失犯罪者,對故意犯罪者減輕處罰。
《周禮》里“三赦”“三宥”之法、《尚書?呂刑》里“五刑之疑有赦,五罰之疑有赦”等記載,也都能作為周代有赦免制度的證據。
還有學者提出,從制度成熟度來看,赦免可能承自商代甚至夏代。
但由于篇幅有限,相關例證在此不一一列舉。
在這些觀點中,我更認同赦免起源于五帝時期。
《尚書》是我國最古老的歷史文獻之一,它記載了舜帝關于“赦”和“宥”的論述,說明上古五帝時期赦免制度可能已存在。
而且,《史記?五帝本紀》里也提到,舜帝攝行天子之政時,根據當時的形勢,讓刑罰趨于輕緩化,這也能佐證《尚書》的記載。
赦免制度的發展與變革
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衰落,諸侯紛爭不斷,赦免制度迎來了新的發展。
這一時期,赦免制度的政治實用性愈發突出,成了各國服務于政治、軍事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工具。
比如,晉悼公即位時寬宥罪犯,這可能是中國最早的即位赦免;
楚國多次在軍事行動時“赦罪”“宥罪”;秦昭襄王赦罪囚充實邊疆,把赦免當作“代替刑”,利用罪犯勞動力開發或捍衛邊疆地區。
這些史實都表明,各國已經意識到赦免制度作為政治手段的重要性,并積極實踐。
這一時期的赦免制度還有新變化。
以前赦免往往針對特定的人或事,而“肆大眚”這種赦免形式,把對象擴大到了一個諸侯國里所有的犯罪。
從《文獻通考》記載的楚國陶朱公兒子殺人遇赦一事能看出,“肆大眚”并非魯國獨有,其他諸侯國可能也有類似制度。
總體來說,春秋戰國時期的赦免制度已具封建赦免制度雛形,赦免范圍和對象擴大,還成了君主加強統治的政治手段,為后世赦免制度的發展完善打下了基礎。
在我看來,春秋戰國時期赦免制度的這些變化,是當時社會動蕩、各國競爭的結果。
諸侯們為了增強國力、鞏固統治,利用赦免來拉攏人心、補充勞動力,這也體現了法律制度會隨著社會需求而調整。
赦免制度的特殊處境
秦朝統一前,就有大赦制度。
《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里記載,有人在赦令前盜竊,赦令后被抓,不予論處;秦王嬴政稱帝前也赦免過高漸離、趙高等人。
但統一后,秦始皇推崇法家思想,奉行重刑主義,主張嚴刑峻法,他“剛毅戾深,事皆決于法,刻削毋仁恩和義”,導致社會矛盾激化。
直到秦二世二年,秦朝在農民起義沖擊下搖搖欲墜,秦二世才聽從建議,大赦天下,釋放修建秦始皇陵的刑徒,讓他們反擊農民起義軍。
這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詳細記載。
秦二世這次大赦,完全是為了擴充兵力,維護搖搖欲墜的統治,是應急之舉。
雖然暫時擴充了兵力,打退了起義軍,但沒能改變秦朝滅亡的命運。
可以說,赦免制度在秦朝沒有國家正統思想作為依據,只是危急時刻挽救統治的權宜之計。
不過,秦二世的大赦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的“大赦天下”,因為之前沒有統一王權能將赦免范圍擴大到全國。
從秦朝赦免制度的發展來看,它受統治者治國理念影響很大。
秦始皇的重刑主義讓赦免制度難以正常發展,而秦二世的大赦又過于功利,這也反映出赦免制度如果不能與國家治理理念有機結合,很難發揮積極作用。
赦免制度發展變化的背后邏輯
回顧漢朝之前赦免制度的發展,能發現兩個明顯變化。
一是獲赦主體和赦免范圍逐漸擴大。
起源時期赦免針對一人一事,多是因自然災害或過失犯罪;西周“三赦”“三宥”之法,讓無行為能力人犯罪和過失犯罪也能被赦免;
春秋戰國時期,赦免范圍擴大到諸侯國的所有犯罪;秦朝更是將赦免范圍擴展到整個封建帝國。
二是赦免事由多樣化,思想根源不斷完善。
初期赦免是為了緩和刑罰嚴酷、彌補法律不足;春秋戰國時,受儒家仁政、德治思想影響,赦免成了統治者修德惠民、維護穩定、拉攏人心的手段;
秦朝雖奉行法家政治,但在農民起義時也因維護統治需要大赦天下,赦免的初意得到延伸,事由變得復雜多樣。
這些變化說明,赦免制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時代發展、社會需求和統治理念的變化而調整。
雖然當時赦免還沒成為國家常制,但這些變化為漢朝赦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了基礎。
在歷史的長河中,赦免制度從起源到漢朝之前的發展,經歷了諸多變化。
它見證了不同朝代的興衰,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狀況。
雖然各朝代赦免制度的發展有起有伏,但不可否認,它在中國古代法律制度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對后世的法律發展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