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2025年國際婦女節“為所有婦女和女童:權利、平等、賦能”的全球主題,聯合國駐華系統發起了線上故事征集活動,希望通過豐富、多元且富有力量的敘述,讓更多人聽到婦女和女童們的心聲,鼓勵更多人參與到推動性別平等與婦女賦權的行動中。
隨著1995年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及其非政府組織婦女論壇(簡稱95世婦會)在北京召開,在中國,許多聚焦性別議題的公益組織應運而生,其中一些至今還活躍在推動性別平等工作的最前線。
加速實現《北京宣言》和《行動綱領》,青年女性作為領導者和創新者的參與在推動社會積極變革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今天的投稿人是棗。
很幸運,性別平等和公益事業
仍然是我工作中的一部分
Z世代的迷茫可能是常態。我在對職業規劃茫然無措了數年之后,在去年剛剛找到一份公益行業全職工作。剛上班的時候,我在不同場合遇到了很多我以前見過的性別公益行業伙伴,我反復地聽到這樣的話——“原來是你啊。” “你回來了?” “你還在這個行業工作!”。 是啊,我還在這里。這是一件簡單的事,簡單到不過是一個大齡應屆生畢業之后選擇一份喜歡的工作。這也是一件艱難的事,公益行業沒有可觀的工資、也不是鐵飯碗,甚至還需要時時刻刻向別人解釋:做公益也是領工資的、性別平等是還沒有實現的。
最終讓我仍然選擇“以性別平等為業”的原因有很多,除了95世婦會一代前輩們的指引、作為互聯網原住民在社交媒體上接受的女性主義啟蒙、社群同伴的支持,我覺得對我影響最大的當屬公益行業伙伴們面對困難所展現出的韌性。這種韌性讓我知道,持續行動是普通人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時最有力的回應。
2023年,在當時實習機構的支持下,我開展了一項關于國內基金會對性別公益資助的研究,發現在中國9600多家公益基金會中,大部分涉及性別議題的工作都處在捐款捐物、提供服務的階段,項目關注性別賦能*的基金會只有不到150家,而這其中以資助方式進行工作的基金會只有50多家。性別公益領域的資金非常短缺。
但與之相對的,我也在研究過程看到了同伴們面對這種困難狀況的行動力,比如調整機構戰略、儲備靈活資金、開拓性別與其他議題的交叉領域、堅定地與ta們所支持的社群站在一起等等。這種靈活性和智慧鼓舞著我繼續留在這個行業里,也讓我思考我的角色與作用。
*性別賦能型項目以女性、女童、多元性別為目標群體,同時關注上述群體的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實現需求。
草根性別公益組織,
原來離青年人這么遠
由于之前一直在性別公益組織從事傳播相關的工作,我對青年人在互聯網上對性別議題的參與非常關注,“斷代”是我這幾年尤為突出的體感。95世婦會一代前輩們的經驗、草根公益組織的行動漸漸被淡忘,女性博主、KOL成為新的議題中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啟蒙,這是多多益善的好事。
但是我逐漸發現,年輕人從網絡中獲得性別平等意識之后還面臨著不小的“售后”問題——我了解了這些理念,但該如何推動真正的改變呢?就像我之前在自媒體賬號上發布了一篇性別研究有關的帖子,有關注者問,“想促進性別平等是不是只能去婦聯或者婦女署工作?這些地方要求很高,那我怎么辦?” 那個時候我才意識到,一直被我視作推動性別平等重要力量和必要行動路徑的草根性別公益組織,原來離青年人這么遠。
所以,這兩年我開始嘗試用自媒體賬號介紹草根性別公益組織、分享工作機會和招聘信息。我很驚喜地發現真的有同學看到這些帖子之后找到了性別公益相關的實習。當然也有青年朋友去工作后發現性別公益并不是像ta們想象中一樣理想化,決定去企業或者其他領域追求性別平等的目標。我認為這些反饋都很重要,最起碼大家親身走入了實踐、并且對性別平等行動建立了自己的認知。
我們的行動
不停地更新、生長、創造
我目前主要從事性別與氣候交叉領域的工作,這對我來說非常開拓眼界。性別不平等和氣候危機息息相關。隨著極端天氣的增加,婦女和女童更容易受糧食不安全、貧困和暴力的影響。女性主義氣候正義致力于通過交叉性視角解決性別不平等和氣候危機之間相互關聯的挑戰,呼吁將性別平等放在制定、資助和實施氣候行動的首要位置,提升婦女在氣候行動中的參與和領導力。
在工作中我遇到了在社區開展氣候行動和兒童教育的媽媽,在社交媒體做氣候與性別知識譯介的博主,從事交叉議題研究的學者教授,以及自己做面包、辦茶話會、關注食農可持續的女性。在經營自媒體賬號的過程中,我也在線上和線下遇到了不同年齡、各行各業的行動者。Ta們有的捐出了自己收入的1%給性別公益組織、有的在編輯工作中把“處女作”修訂為“首作”、有的為陷入困境的朋友提供了一張沙發、一段陪伴。
不同身份的個體在不同的公益之路上匯聚向同一個關于性別平等的目標,雖然我并未經歷過95世婦會期間那場盛大的非政府組織論壇,但我想今時今日行動者們創造的改變正是彼時女性大團結的回響。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吳小英老師在悼念中國婦女研究開拓者李小江教授的文章里用這句歌詞結尾——“一代人終將老去,而總有人正年輕” 。我們的行動不停地更新、生長、創造。不論我們現在在哪里,我們都將會在那個更加平等包容的未來重聚。
(文中受訪者為化名,圖片均來自于受訪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