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美國對華稅率不斷攀升(當下已升至完全喪失邏輯的245%),中國隨即實施一系列反制措施,這場貿易博弈已從單純的經濟較量演變為技術話語權的爭奪。
當關稅稅率突破100%的臨界點,科技產品的跨境流通成本陡增,智能手機、芯片等關鍵領域的全球供應鏈面臨前所未有的重構壓力。
此前有新聞報道,為避關稅蘋果從印度急運iPhone到美國。美國有分析師在接受采訪時稱,在美國生產的iPhone,價格將會翻3倍到3500美元一部,而蘋果公司僅是將10%的產業鏈搬回美國就得耗費3年時間和300億美元。
這場關稅戰呈現出鮮明的雙向絞殺特征。美國消費者成為最大受害者,大批美國人無法承擔基本生活消費的開支。美國科技企業同樣深陷泥潭,科技企業市值在短期內蒸發超過上萬億美元。
面對美國國內市場的劇烈震蕩,美國被迫在4月11日宣布豁免智能手機、電腦、芯片等20類科技產品的"對等關稅"。這一看似突兀的政策轉向,實則是多重壓力下的妥協:美國73%的智能手機、78%的筆記本電腦依賴中國制造,若全面加稅將導致消費市場崩潰。
但豁免政策暗藏玄機:5G基站等核心基礎設施仍被排除在清單外,暴露美國對技術主導權的深層焦慮。這種選擇性豁免印證了專家判斷——美國試圖通過"小院高墻"策略,在消費電子領域暫時妥協,卻在5G、人工智能等戰略領域強化封鎖。
當下,中國科技企業正以"雙循環"戰略應對變局。對內,華為、比亞迪等企業加速技術自主,華為昇騰芯片已實現7nm制程量產,比亞迪刀片電池技術打破海外壟斷。對外,科大訊飛在東南亞市場營收增長240%,億航智能自動駕駛飛行器在中東完成試飛,開辟新興市場增量空間。這種"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策略,使得一季度我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進出口5.26萬億元%,規模再創歷史同期新高,占我國外貿比重提升至51.1%,有效對沖了對美貿易下滑。
當然,在全球經濟緊密相連的當下,中美問題始終是各界關注的焦點。那么,美方宣布對中方加征豁免是否具有持續性?全球產業鏈重構過程中,中國如何應對更多非關稅技術壁壘?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中國科技企業又該如何進一步鞏固優勢,在全球新循環中占據更主動的地位?這些問題,值得我們在節目中深入探討。
就此,針對這些熱點話題,日前我做客《北京新聞廣播·照亮新聞深處》,分享了一些觀點和看法。
以下是節目干貨總結,今天分享給大家(有補充)。
-----這里是分割線----
1、主持人:這兩天關稅問題始終備受關注,在美方宣布對中方加征125%關稅后,中國對美關稅由84%提高至125%。關稅超過100%,這生意基本就是沒法做了吧?尤其是科技行業?
丁道師: 在討論這個話題之前,你知道現在我們的消費者對價格有多么敏感嗎?舉個例子,小米手機以前是3999元起價,對吧?今年漲了500塊錢。就這么一個500塊錢的漲幅,就讓很多消費者難以接受了,好多人都提出了爭議,甚至出現了一些罵聲。你想,如果真的實施125%的關稅,那手機的漲價幅度可就不是五百塊錢了,可能得漲1500元、2500元甚至更高,這讓消費者怎么去購買呢?如果消費者無法購買,那商家的生產意愿也就沒有了。
而且手機所屬的科技行業,是一個典型的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產物。以我們常見的國產手機為例,它背后有美國的公司、韓國的公司、日本的供應商等等,是全球化的產物。你想,現在如果關稅升到超過百分之百,每一個環節都要漲價,不僅僅是芯片,包括其他的一些零部件都有可能漲價。而漲價之后,再加上其他的一些成本,無論是疊加到消費者頭上,還是疊加到商家頭上,都是難以承受的,到那時相關國家就不得不尋求新的機會了。
這也是為什么,這幾天有個新聞很火。蘋果3天緊急向美國空運了5架飛機的iPhone,這是簡單粗暴的應對舉措。
2、主持人: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11日晚宣布,聯邦政府已同意對智能手機、電腦、芯片等電子產品免除所謂“對等關稅”。美突然官宣豁免這些產品關稅,科技圈炸鍋了!怎么會出現這波操作?
丁道師:簡單來說,這種完全喪失理性的關稅舉措,可謂是傷敵一千自損超過一千。
舉個例子,現在我們有一個假設前提,如果真的按照這個關稅標準實施的話,美國消費者的日常生活成本會大幅度提高,很多商品的價格會漲到比之前貴一倍甚至更多。所以這件事不僅僅是我們感到難受,美國消費者所遭受的損失、受到的影響,以及由此帶來的一些不便,可能更大。
這也是為什么這段時間,反對美國加征關稅的不只是我們,還有美國本國的民眾。有相關新聞報道,在一天之內,美國就發生了 1000 多起上街游行活動,來反對這種關稅戰、貿易戰。
由此可見這種情況之下,美國當局被迫調整了政策,目前從涉及規模較大的芯片和電子科技產品入手,我預估以后會擴展到其他領域。
3、主持人:近期美國揮舞關稅大棒,大家都很關心iPhone等消費電子產品的價格上漲。加征關稅會對科技產品的價格產生哪些影響?漲價是必然?
丁道師:這個問題就涉及到中國作為全世界制造中心的定位了。這么多年來,為什么中國生產的產品規模大、質量好,價格還更有競爭力呢?這是經過無數年的商業實踐共同決定的。比中國生產成本低的地方,在工人素質、產品品質以及供應鏈穩定性方面,都不如中國。而那些生產成本比中國高的地方,就更不用說了,競爭力就更弱了。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綜合性價比成為了首選。而現在假如要通過加征關稅,在制造業領域和中國“脫鉤”的話,他們是承受不起這種損失的。不管是把所有產業鏈搬回美國本土,要知道美國現在是一個金融化程度高、工業制造空心化的國家,這樣做是得不償失的;還是通過其他國家來替代中國的制造地位,顯然都不靠譜。前面有些國家的勞動力成本確實比中國低,但是他們的工人素質、所生產產品的質量以及穩定的供應鏈體系,能否與中國相媲美呢?這是一個核心的、本質的問題。
所以說,如果美方一意孤行要和中國“脫鉤”,那么他們的很多產品都會大規模漲價,這是一種必然結果。這也是為什么美國方面首先受不了了,率先放低姿態,在一些領域對相關產品進行了關稅豁免。
4、主持人:我們知道,其實上述知名企業的電子消費品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比如,有相當一部分用于制造iPhone的元件是從中國進口,在全球產業鏈中,目前,中國和美國各自的優勢在哪?
丁道師:美國在科技與創新領域優勢明顯,在人工智能、半導體、生物醫藥等前沿技術方面全球領先,擁有眾多頂尖科技企業和完善的創新生態體系,像英偉達、高通、微軟、蘋果、亞馬遜、谷歌這些優秀科技企業,都是美國企業。另外,憑借美元霸權,美國掌控著全球金融命脈,紐約作為全球金融中心,金融市場發達。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完備的工業體系,是全球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制造業規模龐大,在眾多領域占據全球領先地位。同時,中國擁有龐大的國內市場,為全球產業鏈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近年來,中國在科技自主創新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在新能源、5G 等領域處于世界前沿。此外,中國供應鏈韌性強、物流高效,且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金融防御能力也不斷增強,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愈發重要。
5、主持人:我們注意到,在豁免清單中,對不同科技產品有著不同的規定,像豁免了5G終端設備但未涉及基站等核心基礎設施,為什么會出現這種選擇性的豁免?
丁道師:具體原因,咱們也不知道。但可以做一些猜測,首先這肯定不是美方出于善心,較大可能是因為5G基站等核心基礎設施是5G技術的關鍵環節,掌握著行業的核心技術和標準。美國擔心對基站等設備豁免關稅,會助力中國企業在 5G 核心技術領域進一步發展,提升中國在全球 5G 產業標準制定等方面的話語權,從而威脅到美國在通信技術領域的地位。
6、主持人:剛才我們聊了加征關稅對科技產品價格的影響,更深一步,您覺得對產業的影響是什么?
丁道師:有正反兩個方面的影響。
先說負面的。美國發起的關稅大戰,負面影響顯著。在供應鏈層面,多個環節成本大幅上漲。由于成本最終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一旦消費者不愿接受提價,就會導致生產和供給環節萎縮,進而使經濟陷入衰退。
同時,如此高的關稅稅率,存在“閉關鎖國”風險。這不僅會阻礙國際間的技術流通與合作,對科技行業的持續發展極為不利,還會因生產受創影響就業。嚴峻的就業形勢,極有可能引發一系列社會危機。
再來說經過我們努力后,可以實現的正面影響。
首先就是推動自主創新與產業升級,未來中國半導體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快芯片技術研發和量產進程,促使產業向高端化、自主化發展,減少對國外技術的依賴。
受加征關稅影響,企業更加積極地開拓新興市場,降低對美方市場的依賴。這有助于科技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市場多元化,挖掘新的增長機遇,減少貿易摩擦帶來的不利影響。最近滴滴就把國際化的中心投入到了南美洲,并且取得了積極進展。
7、主持人:盡管美方豁免了部分科技產品關稅,但中美科技博弈的大背景并未改變。在這種情況下,您認為中國科技企業應如何抓住當前的市場開放窗口期?盡管說科技是無國界的,對非關稅的技術壁壘是不是也要做好應對?
丁道師:我想說四個字,科技自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思考過一個問題:這些年,我們一次次被動應對國際形勢變化,一次次尋求避險式生存,那我們啥時候能掌握主動?我們有沒有底氣,別管這個危機和那個黑天鵝事件,能夠自己開辟新路,讓別人也跟著我們跑?
以前不敢想,現在我們找到了破局的本質,那就是通過自主技術創新,增強核心競爭力,掌握話語權。有了話語權,才能抓住一個個所謂風口或者窗口。甚至,我們可以自己開創窗口。
舉個例子,比如汽車這個行業,我們跟在西方屁股后面幾十年,一直是追隨者的角色。比亞迪、吉利在燃油車時代就跟著西方背后跑了,追上了嗎?后來,我們通過體系化技術創新,發力新能源汽車,蹚出來一條全新的并且規模不亞于燃油車的賽道,終于實現了自主可控式的產業領跑。現在,西方國家也要在我們開出的窗口或者賽道里發展。
手機和芯片行業也是如此,華為公司的破繭重生就是典型的案例。
至于技術壁壘,沒有什么技術壁壘是無法沖破的。除了新能源汽車行業,還包括5G、機器人、自動駕駛等等領域。還有,在AI大模型領域,自從deepseek出現之后,我們也都實現了技術突破。至于現在我們在核心芯片領域,比如做出比肩英偉達和高通旗下旗艦級的產品,也是遲早的事情。
8、主持人:具體到科技領域,如何應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
丁道師:根據這段時間的新聞動態來看,針對目前的國際形勢,我們正在推行以下三個應對策。
第一,強化我們的內循環體系,推動外銷轉內銷
通過進一步挖掘國內市場潛力,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居民消費能力,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等舉措,暢通國內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使內循環成為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增強經濟發展的韌性與自主性 。
阿里、京東、拼多多、盒馬、東方甄選、滴滴、美團等已經出臺或者正在出臺各類舉措,配合國家戰略動作。
第二,在美國之外構建全球經濟一體化新體系
積極強化與歐盟、東南亞以及南美等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往來。與歐盟在高端制造業、綠色能源、數字經濟等領域拓展合作深度與廣度,促進技術交流與產業協同發展;深化和東南亞國家在貿易、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合作,加強區域互聯互通,推動區域經濟融合;加強與南美國家在農產品、能源資源以及基礎設施領域的合作。
大家拓展市場空間,實現優勢互補,逐步形成多元、穩定、高效的全球經貿合作網絡,減少對美國主導經濟體系的依賴。
第三,給美方施壓迫使他們撤回錯誤舉措
呼吁國際力量,包括美國國內力量,持續給美國政府施加壓力。讓他們撤回錯誤政策,不要倒行逆施,站在世界人民的對立面。
接下來,我們要進一步聯合國際上秉持公平、正義、多邊主義的國家,尤其是有一定影響力且沒有被美國控制的歐洲國家,在國際組織和多邊平臺上,通過外交對話、政策協調等方式,形成合力,以斗爭求團結,迫使美國浪子回頭金不換,重回理性、合作的國際經濟與政治秩序。
9、主持人:未來全球科技產業鏈可能會呈現出怎樣的發展趨勢?
丁道師:這段時間,國際變化打亂了很多企業的部署。但是,新的機會也隨之而來。
毫不夸張地講,因為國際形勢巨變,現在全球都希望構建一個“全球新循環”,在這個體系內,各方要在規則之下,找到確定性增長。
不同國家和企業間要緊密合作,共筑穩定且有韌性的全球供應鏈,比如電子產業,零部件供應商、代工廠與品牌商應通力協作,確保產品按時交付。領先國家拿出先進技術,與發展中國家低成本、高效率的制造能力對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大家按規矩辦事,該共享市場就不搞壟斷,該分擔風險就不推諉責任,相互補位,讓資金、技術、人力等要素順暢流動,切實保障每個參與者都能收獲實實在在的利益,推動全球經濟穩步向前。
對于咱們來說,在內循環之外,抓住各方構建全新“外循環”的歷史機遇,在更廣闊的海外市場找到新增機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