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怡你好,光陰緩緩,自有答案。”
“子怡你好,內核穩定,遇事不急。”
“子怡你好,小海龜一出殼就知道奔向大海的方向。”
在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肛腸外科學科帶頭人任東林教授的工作間,擺滿了一摞摞的醫學專業書籍和成果。最近,剛完成百萬字肛腸外科領域書稿二稿的他,翻出了紙堆里的一些書法文字,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分享了他忙碌醫生生活的另一面。子怡是他還在讀書的女兒,任東林每日寫下一篇書法作品,當作是給女兒的親筆家書,寫滿了365天。
一幅幅字寫滿了對女兒的牽掛。
他是一位在肛腸外科領域享譽海內外的醫者,同時出版了多本詩歌散文集;他又是幾乎無師自通的書法者,一手獨具個人風格的書法,讓外國雜志不禁主動邀約,刊登在雜志封面上,在中山六院知識城院區新設的一塊“無憂園”碑石,正是出自任東林之手。他更是一位即使長期在各地會診手術、開會講學之余,仍然能每天堅持運動數公里的跑者,每個出差地的機場,在任東林眼中,都是絕佳的運動“徒步”場所。
“認真寫好字、寫下一些所謂的‘詩歌’表達內心真切的感受,這是我對待醫學、患者時,除技術之外最重要的人文基礎。”任東林分享表示。
運動:深夜陌生樹林一個人散步
任東林是中山六院肛腸外科學科帶頭人,曾任該院副院長,也是最早一批來到醫院參與建院的“開荒牛”之一。
過去10多年來,在醫院的跑步機上、在機場的候機廳里、在陌生旅館的場地中,任東林習慣隨身帶著一雙跑鞋,隨時換上開始運動,這雷打不動的習慣,是他的每日生活哲學。
在手術等臺間隙,任東林偶爾也會在跑步機上堅持運動。
“每天散步或者跑步數公里,這是我堅持了很多年的習慣。”最初設立這個目標時,任東林的一位學生直接說:“老師,您這是不可能實現的,您太忙了。”沒想到,任東林真的做到了。
在這看似呆板、固定的行為背后,任東林認為,這也是一種行為哲學的表達,也是一種修行和對自己毅力、能力的錘煉。醫生日常工作忙碌、壓力大,往往需要有一個好的體魄。此外,散步、跑步的過程也是難得的獨處時刻,可以幫助他進入深度思考的狀態。
10多年下來,熟悉任東林的同事和親友,都慢慢了解到他的這個習慣,當中發生了一些有趣的故事。有一次出差,任東林落地到酒店已經是凌晨一點了,外面是郊區,非常安靜,猶豫了一下,任東林還是穿上跑鞋走了出去,在入睡前完成了每天堅持運動的自我要求,并享受了寶貴的獨處時光。
“當我每天在外面社交時,某種程度是處于往外掏空自己的狀態,而獨處散步或者跑步時,會進入一個深度思考的狀態,可以回到自己內心,對身心都是一種反哺。”長期堅持下來,任東林發現,這一習慣不但讓他體力充沛,也帶來了很多靈感時刻。有一次,在國外的深夜,任東林來到了一個軌道交叉的路段,路旁上豎立了一個巨大的廣告牌,上面寫著,“This is my team,where is yours(這是我的團隊,你的團隊在哪里?)”深夜廣告牌這句話敲響了任東林的心扉,一個醫生再優秀,也無法完成所有的事情,必須要打造自己的醫學團隊,如何建,如何發揮效能?這些思考一一帶入到他的肛腸外科的臨床實踐中。
詩歌:最美的手術是給患者最好的禮物
《鏡子》《巢》……除了在專業領域出版著作30余部外,任東林的足跡也走向了文學領域,陸續出版了一些詩歌散文集。
在手術室等待手術的間隙里、在難得的安靜的時光里,任東林會隨時將感悟記錄下來。在他看來,詩歌是荒寒之道,只有荒涼、寒冷、寂寞的心境才也許能孕育出打動人心的文字。而一個人處于生命繁華燦爛的階段,可能比較幸福,但往往很難真正讀懂詩句里面的滄桑。然而,手術室里時常面臨生死的考驗,一個個患者的病痛會深刻地觸動醫者的內心。“如果沒有深切地熱愛生命,沒有體會到生命極端的那種痛、觸及心扉的痛楚,那么很難孕育出有旺盛的生命力的東西。”
因為有著一份柔情,“做最美的手術是給患者最好的禮物”這一句詩一度打動了很多的同行。這些詩句背后,是無數個患者在他身上留下的印記,既有重生的喜悅,也有面對人生無常、生命脆弱的悲傷。
書法愛好者:在新院區寫下了“無憂”
今年3月28日,中山六院知識城院區正式啟用。該院區的廣場上豎立了一塊刻有“無憂園”的碑石,走進醫院的患者來來往往,任東林希望,這里應該是患者治療選擇的“最后一站”,可以少受來回轉院就醫的折騰,順利康復,從患病的憂愁走向康復的無憂。
在任東林辦公室的墻上,掛有一份外國醫學雜志,雜志的封面是一幅中國書法文字,正是出自任東林之手。據他介紹,當時雜志的主編看到他的字很感興趣,主動來約稿,沒想到隨后被刊登在雜志的封面上,展現了中國傳統書法的獨特和美感。
說是書法,任東林感到很不好意思,“這應該說是一種傳統筆墨的表達,稱不上書法作品。”對書法的愛好來源于他小時候跟隨爺爺身邊磨墨、長大后找書法帖臨摹學習的經歷。
這一書寫的表達貫穿于任東林這些年的日常,甚至滲透到父親這一人生角色中。醫學往往需要大量、持續、終身的學習,專業的醫學表述有時候會比較枯燥,在案桌前勞累了,任東林便拿起毛筆寫幾幅字,當作是調節一下緊張的心情。
厚厚的紙張壘滿了辦公桌的一角,里面有一份是任東林的“珍藏”,原來,這些都是任東林每日寫給女兒的家書。
“子怡你好,每一個當下都是最好的,學會享受每一天。”
“子怡你好,全然接納自己,不被定義,純粹、自然、悅己。”
任東林介紹,有時候工作累了,會突然很想女兒,于是通過書寫來表達對她的掛念,不知不覺間,每日一寫,寫滿了一年的365天。
成為一名醫者,忙碌幾乎是人生常態。然而,在工作壓力大、忙碌的背后,任東林還是從縫隙里擠出時間來運動鍛煉、出版詩集、書寫文字,既照顧了自己的身體,也安放了內在的心靈,“認真寫好字、寫詩歌表達,也是對待醫學、對待患者時,除技術之外最重要的人文基礎。”任東林表示,這一切的滋養,反哺到了醫學,讓他越發感受到醫生這一職業的崇高,心中充滿了對醫學的熱愛與敬意。
采訪摘錄
談詩歌:
“作為一名醫生,我無數次感受到生命的脆弱、美好和易逝,感受到了時空的蒼茫無際,生命給予了我無數的美好和感動,我把這些轉化為可以被看見的文字,這也許可以被叫作‘詩’。”
談運動:
“對于醫生來說,有一個好的身體,才是熱愛這個職業的基礎條件,才能應對繁忙的醫療工作。”
談書寫:
“用傳統的筆墨書寫算是一種表達吧,也許心性和心境都可以通過毛筆的一點一畫表達,字里可以藏身。”
談家庭角色:
“作為醫生和大學教授,原則上盡量不把工作帶回家做(但事實上很難完全做到),但一定可以減少沒必要的、耗費精力的、不必要的應酬、盡可能多一點的時間陪伴家人。”
專家資料
盆底肛腸外科學科帶頭人任東林
二級教授、一級主任醫師
中山大學外科學教授,二級教授,一級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國之名醫”,廣東省醫學領軍人才,第一屆“廣州名醫”。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盆底肛腸學院院長,盆底肛腸外科學科帶頭人。
學術任職:中國老年保健協會盆底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大腸肛門病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醫療鑒定專家庫成員;世界中醫聯合會肛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專業委員會第一屆委員會中西醫結合診療專委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專業委員會器官功能保護專業委員會(學組)第一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便秘聯誼會副會長;中國老年保健協會肛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盆底功能障礙防治專業委員會第一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臨床教育研究會肛腸分會副會長;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消化道外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經肛腔鏡外科學院首屆顧問團顧問。
擅長領域:臨床上擅長痔、肛瘺、肛裂及慢性便秘等結直腸肛門疾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對低位直腸癌保肛技術、結直腸腫瘤的微創治療包括腹部無切口的NOSES技術、盆底及會陰損傷和大便失禁的重建修復技術等有豐富的經驗。近年來致力于結直腸肛門疾病復雜疑難病例的診治,特別在有多次手術史的復發性肛瘺、骶前腫瘤、直腸陰道瘺、直腸脫垂、慢性盆腔及會陰疼痛,及直腸癌術后復發及吻合口瘺、吻合口狹窄及吻合口陰道瘺尿道瘺等疾病及術后并發癥的治療上積累了豐富的診治經驗,其多個疾病的手術數量在國際單中心排名第一。
學術科研:發表專業文章260余篇,其中高水平文章50余篇。主編及參編全國規劃教材及專業著作如《外科學》《中華結直腸外科學》《胃腸外科學》《胃腸外科手術學》《中西醫結合肛腸病學》《中西醫結合外科學》《精準醫學雜志》《大腸肛門病學》《華南通—老年健康生活》《中醫臨床醫學概論》《中醫醫學英語》《中西醫比較醫學》《比技術更多:任東林肛腸外科手術集》《肛腸疾病圖譜》等30余部。主持或參與國家或省級課題10余項目,獲得國家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20余項,獲得各級科研成果5項。擔任國內多所大學的客座教授,政府衛生健康政策顧問。
門診時間:周二下午(名優專家門診)
責任編輯:劉山青
初審:戴希安
審核:樂虞瑩、簡文楊
終審:李文敏
審定發布:李漢榮
內容來源:廣州日報
記者/攝影:梁超儀、吳子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