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當下,T2DM管理理念正經歷著深刻的迭代升級,這一變革有力地驅動臨床實踐大步邁入全新的時代!
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2DM),已成為全球范圍內威脅人類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隨著發病率的不斷攀升,其復雜的病理機制及引發的多種并發癥,如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等,極大地加重了患者負擔與社會醫療成本。近年來,T2DM管理在理念和治療手段上歷經深刻變革。從多因素驅動下管理理念的迭代,到心腎結局導向與臨床實踐的深度融合,再到新型藥物如口服司美格魯肽為患者帶來全新希望,每一步都意義重大?;诖耍搬t學界”特別邀請福建醫科大學附屬泉州第一醫院內分泌代謝科張翼教授和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廈門弘愛醫院田建卿教授圍繞T2DM新的管理理念及其對臨床實踐的影響等話題進行分享。
多重因素驅動T2DM管理理念迭代
在談及哪些因素驅動T2DM管理理念迭代升級時,田建卿教授向“醫學界”介紹,沉重的疾病負擔是推動T2DM管理理念升級的重要因素。T2DM作為一種以慢性高血糖為主要特征的代謝性疾病,長期糖代謝異常易引發血管病變,進而誘發心血管疾病(CVD),是CVD的危險因素。研究顯示,T2DM患者較非糖尿病患者患心血管疾病風險更高,且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會加重疾病負擔[1]。
張翼教授進一步補充到,T2DM綜合管理理念基于大量循證證據而建立,據最新版IDF全球糖尿病地圖顯示,全球成人中約5.37億人患有糖尿病,2021年中國成人糖尿病患者人數達1.4億,居世界首位,預計2045年將增至1.74億[2]。此外,我國T2DM患者常合并超重/肥胖、血脂異常、高血壓等多重代謝因素紊亂[3],增加了疾病管理難度。近年來,心腎代謝綜合征的概念逐漸被廣泛接受,強調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和代謝性疾病之間的密切聯系和相互影響。這促使臨床醫生在管理T2DM時更注重心腎結局,采用多學科協同管理模式綜合考量多方面因素。因此,單純控制血糖難以滿足治療需求,需綜合管理并發癥以改善預后。
張翼教授談到,創新藥物的出現也是驅動T2DM管理理念升級的重要因素。近年來,新型降糖藥物如胰高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GLP-1RA)和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i)的心血管結局研究(CVOT)和腎臟結局研究(ROT)表明,它們不僅降糖效果良好,還能顯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和腎臟預后。隨著SGLT2i和GLP-1RA等有明確心腎保護作用的新型降糖藥物臨床應用拓展及循證醫學證據積累,有力推動了T2DM患者心血管保護治療策略的臨床實踐,提升了治療需求的可及性。
心腎結局導向下,T2DM管理理念與臨床實踐深度融合
在多重因素的推動下,T2DM管理理念發生了深刻轉變,這種轉變也體現在臨床實踐的各個方面。田建卿教授向醫學界介紹了目前臨床實踐中T2DM的管理現狀。他談到,以心腎結局為導向的T2DM綜合管理理念已深度融入臨床實踐,從最新版的指南中清晰可見。2024版《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4]對T2DM的一線治療策略作出重大更新,不再將二甲雙胍作為所有T2DM患者的標準一線治療藥物,而是依據患者的心腎并發癥情況來選擇一線降糖藥物,明確指出伴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ˋSCVD)或其高風險的T2DM患者,應選擇有ASCVD獲益證據的GLP-1RA或SGLT2i,伴慢性腎病(CKD)的T2DM患者,則選擇有CKD獲益證據的SGLT2i或GLP-1RA?!?025年美國糖尿病協會糖尿病管理指南》(ADA)指南同樣強調,對于合并CVD、心力衰竭(HF)或CKD的T2DM患者,治療方案應優先考慮具有心腎保護證據的降糖藥物,如SGLT2i和GLP-1RA[5]。
張翼教授也認為該理念對臨床實踐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主要體現在:
一是優化治療策略,傳統T2DM管理以血糖控制為中心,但大量研究表明單純控糖對降低CVD風險作用有限,如今這一理念促使醫生治療T2DM時,既關注血糖水平,又綜合考量心血管和腎臟保護,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定個體化方案,對合并CVD或CKD的患者優先選用具有心腎保護作用的降糖藥物;
二是提高治療效果,包括改善心血管預后與腎臟結局。多種研究證實,SGLT2i和GLP-1RA可顯著改善心血管和腎臟結局。EMPA-REG OUTCOME與CANVAS研究顯示,恩格列凈和卡格列凈可使T2DM患者MACE風險降低14%[1];DAPA-CKD研究中,達格列凈使主要腎臟復合終點風險降低39%[6]。此外,一項納入了8項GLP-1RA的CVOT研究薈萃分析表明,GLP-1RA可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風險14%[7];FLOW研究顯示,GLP-1RA可降低T2DM合并CKD患者主要腎臟復合終點事件風險達24%[8];
三是促進多學科協作,打破學科壁壘,此理念強調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和代謝性疾病間的緊密聯系,促使內分泌科、心血管科、腎臟科等多學科團隊通過多學科會診、聯合查房等形式加強協作,更全面評估患者病情并制定綜合治療方案;
四是提升患者生活質量,通過綜合管理血糖、心血管和腎臟疾病,顯著降低患者并發癥風險,還能減輕體重、降低血壓,改善整體健康狀況,新型降糖藥物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部分藥物(如GLP-1RA)注射頻率低,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
司美格魯肽片:多重代謝獲益的新選擇
田建卿教授及張翼教授均認為,全球首個且目前唯一的口服司美格魯肽——司美格魯肽片的推廣應用,將為患者帶來新的治療選擇。
GLP-1RA類藥物已明確具有顯著的心血管獲益,例如SUSTAIN 6研究[9]顯示,與安慰劑相比,司美格魯肽能顯著降低T2DM患者的MACE風險,降幅達26%,且獲益不受年齡、性別、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和基線體重指數(BMI)等因素影響,總體安全性良好。但此前這類藥物僅有針劑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患者使用便利性,臨床實踐中眾多患者詢問有無口服制劑。司美格魯肽片的問世滿足了部分患者對口服制劑的需求,其療效經多項大型隨機對照研究(RCT)充分證實。具體而言:
強效降糖:PIONEER 11研究表明,司美格魯肽片在中國人群中HbA1c達標率高達 92.3%[10]。
綜合獲益:PIONEER系列研究為司美格魯肽片的多重獲益提供了有力證據。PIONEER 5研究[11]顯示,司美格魯肽片可顯著降低收縮壓,降幅最高達7mmHg,較安慰劑組更具優勢。PIONEER 3研究[12]發現,司美格魯肽片聯合二甲雙胍(±磺脲類藥物)治療26周,能顯著改善血脂譜,有效降低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此外,PIONEER 4研究[13]結果表明,在與二甲雙胍聯合治療時,司美格魯肽片較利拉魯肽可顯著降低體重,降幅最高達5.0kg。
心腎獲益:PIONEER 6研究[14]結果顯示,司美格魯肽片組(1591例)MACE發生率為3.8%,安慰劑組(1592例)為4.8%,司美格魯肽片組心血管死亡人數顯著低于安慰劑組(15例vs30例),表明司美格魯肽在心血管風險控制上非劣效于安慰劑,并在降低心血管死亡方面具有顯著獲益。此外,SOUL研究[15]也證實,在標準治療基礎上加用口服司美格魯肽,可使伴有CVD或CKD的T2DM患者MACE風險降低14%。
張翼教授總結到,這些研究表明,司美格魯肽片作為全球首個且目前唯一的GLP-1RA口服制劑,具有強效降糖、降低體重、縮小腰圍、顯著降壓、調節空腹血脂譜等功效,全面助力改善T2DM患者多重代謝危險因素,在中國人群中同樣具有多重代謝獲益,其推廣應用豐富了常用口服降糖藥序列,為患者帶來綜合獲益。
小結
隨著T2DM管理理念的迭代升級,臨床實踐已從單純控糖轉向心腎結局導向的綜合管理。新型藥物如司美格魯肽片的出現,為患者帶來了多重代謝獲益的新選擇。其在強效降糖的同時,還能顯著降低體重、血壓,改善血脂譜,并在心血管和腎臟保護方面展現出顯著優勢。這些特點使其成為優化T2DM治療策略、提升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工具,推動了T2DM管理理念與臨床實踐的深度融合,為患者帶來了更多希望。展望未來,隨著T2DM管理領域研究的不斷深入,這種以患者為中心、注重綜合獲益的管理模式有望進一步完善,為更多患者帶來福音。
專家簡介
張翼 教授
醫學博士 ,主任醫師,學科帶頭人,博士研究生導師
福建省泉州市內分泌學會主任委員
國家代謝性疾病臨床研究中心泉州分中心主任
福建醫師協會內分泌代謝分會副會長
中國醫師協會整合醫學分會委員
中國民族衛生協會糖尿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糖尿病專委會委員
全國1型糖尿病聯盟專家成員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Joslin糖尿病中心訪問學者
《中華糖尿病雜志》《中國醫師雜志》《國際內分泌代謝雜志》等雜志通訊編委或審稿專家,參編《內分泌代謝病學》等書4部
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SCI文章20多篇,獲省、市科技進步2項
專家簡介
田建卿 教授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廈門弘愛醫院內分泌科
醫學博士,科室主任,副主任醫師
福建省海峽醫藥衛生交流協會內分泌代謝病學分會常務理事;福建省基層衛生協會基層糖尿病防治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廈門市醫學會糖尿病分會常務委員;廈門市醫學會內分泌與代謝性疾病分會常務委員;廈門市醫師協會內分泌分會常務委員,
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Section editor (Endocrine)
、現代藥物與臨床、糖尿病之友、醫師在線等雜志編委主編《內分泌那些事兒》《不該只有醫生知道》《內分泌疾病診治與病例分析》《小故事大健康——話說糖尿病》等
參考文獻:
[1].梁棟,楊成琳,林曉茹,趙洋,歐陽江,林修全.1990-2019年中國成年人歸因于糖尿病的心血管疾病負擔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24,27(11):1380-1386,1394.
[2].IDF Diabetes Atlas 10th edition 2021.
[3].Li Y, et al. BMJ. 2020 Apr 28;369:m997
[4].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中華糖尿病雜志,2024,17(00):16-139.
[5].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mmittee (2025). Introduction and Methodology: 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2025. Diabetes care, 48(Supplement_1), S1–S5.
[6].N Engl J Med 2020; 383(15):1436–46.
[7].Sattar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1;9:653–62.
[8].Perkovic V, et al. N Engl J Med. 2024 May 24.
[9].Marso SP et al. N Engl J Med . 2016 Nov 10;375(19):1834-1844.
[10].PIONEER 11:Weiqing Wang, et al. 2022 IDF.
[11].Mosenzon O,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9;7(7):515-527.
[12].Rosenstock J, et al. JAMA. 2019;321(15):1466-1480.
[13].Pratley R, et al. Lancet. 2019;394(10192):39-50.
[14].Diabetes Obes Metab.2019 Mar;21(3):499-508.
[15].Novo Nordisk A/S: Oral semaglutide demonstrates a 14% reduction in risk of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 in the SOUL trial. Retrieved October 21, 2024 from https://www.novonordisk.com/content/nncorp/global/en/news-and-media/news-and-ir-materials/news-details.html?id=171480
“此文僅用于向醫療衛生專業人士提供科學信息,不代表平臺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