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以“直腸子”夸贊性情直爽之人,卻鮮少知道,健康層面的“直腸子”們,正在遭受哪些健康困擾!
他們往往會在剛吃完飯時,就產生便意,這到底是不是疾病的提示?
中醫認識
從中醫角度來看,以上這種情況屬于“泄瀉”“腹痛”范疇,多與脾腎功能受損有關,常見證型如下——
1.脾胃虛弱:吃完就拉,大便不成型,混雜不消化食物,舌兩邊全是牙齒印,還常常吃一點東西肚子就脹肚,平時還總是昏昏沉沉的沒力氣。
2.脾虛濕盛:大便黏膩,粘馬桶,沖也沖不干凈,伸出舌頭一看,舌苔白還厚膩,主要因為脾失健運,濕盛壅滯。
3.脾胃虛寒:大便不成型、溏稀、腹痛,只要一吃生冷,涼性的食物或者飲料,就容易腹瀉,常伴四肢冰涼,怕冷。
4.脾虛肝旺:胸脅脹滿,腹脹納呆,腹痛欲瀉,瀉后痛減,或便溏不爽,腸鳴矢氣,兼見善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舌苔白,脈弦或緩。
5.脾腎兩虛:神疲身倦乏力,少氣懶言,耳目不聰,形寒肢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長,夜尿頻多,舌淡胖,苔白滑,脈沉細。
西醫認識
進食中或者進食后不久就要去廁所,是一種被稱為“胃結腸反射”的生理現象。胃內接收食物后通過神經反射作用,結腸出現運動,促進大便排出。
根據臨床觀察,多數中國人都習慣在清晨排便。因為人在早上起床后會產生起立反射,且早餐后胃結腸反射最強,會刺激結腸蠕動,形成排便反射。這時如廁可排空整晚代謝產生的“廢料”,有助預防肛腸疾病。
還有一些人腸胃蠕動加快,產生胃結腸反射,讓人產生便意。
如果上述“吃完就拉”的現象持續了很多年,并且大便性狀沒有異常,可以觀察為主。
若情況比較嚴重,仍需到大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排除腸道器質性疾病。
如何改善
1
飲食方面
飲食注意定時定量,避免過饑過飽,多攝入富含食物纖維的食物。
盡量避免攝入過于肥膩、辛辣、重口味的食物。
避免進食寒涼食物。
2
作息方面
避免長期過度勞累及受涼。
養成定時排便、規律作息等習慣。
宜經常鍛煉,鍛煉時切 記不要大汗淋漓,以身體微微出汗為宜。
3
情緒方面
保持心情舒暢,培養積極的生活心態。
4
按揉肚臍
一手掌心或掌根貼臍部,另一手按手背,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每次約5分鐘,每日1~2次,這樣有助補益氣血、消食健脾。
來源:養生中國
【版權說明】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無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我們將在24小時之內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