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推進農業強省建設:基于《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 - 2035年)》的政策剖析與實踐洞察
一、引言
在國家積極推進農業強國建設的時代背景下,《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 - 2035年)》為各地區農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海南省作為中國唯一的熱帶島嶼省份,憑借自貿港的政策優勢以及獨特的資源稟賦,在農業發展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推進農業強省建設不僅是海南省自身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需求,更是為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示范和經驗的重要舉措。
二、戰略定位與目標體系
海南省在《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 - 2035年)》的框架指引下,明確將“農業強省”作為發展目標,并提出了“兩穩四進”的核心路徑。
“兩穩”目標
一方面,要嚴守糧食安全底線,計劃到2027年使糧食產能達到1.4萬億斤;另一方面,要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情況。同時,在2024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需與地區生產總值基本保持同步。
“四進”方向
聚焦多元化食物供給、科技裝備升級、全產業鏈整合以及綠色低碳轉型等四個方面。力爭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使農村具備現代生活條件。
三、實踐路徑與創新舉措
科技驅動:打造南繁硅谷與數字農業高地
種業創新
海南已建成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在2024年,完成了50公斤特色育種材料的太空試驗,推動了清水石斑魚、黃鰭金槍魚人工繁育技術的突破。南繁生物育種專區通過提質增效,吸引了隆平生物等企業入駐,種用稻谷出口量躍居全國第三位。
數字賦能
啟動建設海南數字三農服務平臺(二期),推廣“南繁硅谷云”綜合服務,使其覆蓋智慧農業場景。目前,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64%。
全產業鏈整合: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的“接二連三”
產業延伸
以“海南鮮品”品牌矩陣為引領,構建了芒果、文昌雞、水產品等10個百億級產業鏈。2024年投入3億元獎補資金,支持443家主體發展加工、冷鏈以及農文旅融合產業。
共享經濟模式
優化共享農莊用地審批流程,全省已建成110家共享農莊。通過探索“民宿 + 特色產業基地”模式,帶動農戶年均增收超過20%。
生態轉型與綠色治理
土壤普查先行
海南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進度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計劃于2025年底完成成果集成,建立耕地質量動態監測體系,為熱帶農業精準施肥提供數據支撐。
低碳循環實踐
推廣“稻 - 漁共生”“膠林復合種養”等生態模式。例如,三亞崖州區榴蓮基地通過數字化管理實現了30%的碳減排。
四、制度創新與政策保障
農村改革深化
土地制度突破
允許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通過聯營、入股等方式盤活閑置農房和校舍。計劃在2025年整合177個漁船停泊點,構建封關后漁業監管新體系。
經營主體培育
三亞市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案例入選全國典型,推行“家庭農場 + 合作社 + 企業”聯合體模式。2024年新增12家國家級生態農場。
開放合作與國際對標
自貿港農業國際化
優化農產品通關流程,建立“白名單”企業管理制度,推動羅非魚、對蝦等優勢品種的國際認證。2024年水產品出口額同比增長18%。
熱區農業合作
與東南亞國家共建橡膠、椰子產業技術聯盟,計劃在2025年啟動中非熱帶農業合作示范區。
五、挑戰與前瞻建議
風險防范
封關后需強化農業生物安全監管,完善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計劃在2025年前建成省級動物疫病防控指揮中心。
人才短板
建議設立“熱帶農業科學家工作室”,實施“新農人”培育計劃,推動科研院校與縣域產業定向結對。
政策協同
探索農業碳匯交易機制,將生態價值納入鄉村振興考核,計劃在2025年試點建立農業綠色金融示范區。
六、結論
海南省通過制度創新、科技賦能與開放協同等多種手段,正在積極探索一條具有熱帶特色的農業現代化發展路徑。未來,應以《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 - 2035年)》為綱領,強化“南繁硅谷 - 數字平臺 - 國際樞紐”三位一體的布局。持續完善農業生物安全監管體系,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推動政策協同發展。有望為全國農業強國建設提供具有借鑒意義的“海南范式”,為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做出重要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