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周日晚上好,周末加更一篇,主要是有三個新聞,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件事,是周五中航信托被托管的事情;
第二件事,是本周國務院“加強預期管理”專題學習會釋放的一些政策信號;
第三件事,是周末的機器人馬拉松,表面看起來雖然摔得有點荒唐,但講講這次馬拉松背后,一些底層的邏輯。
直接步入正題。
第一件事,中航信托被托管的一些啟發。
本周五,中航信托在官網進行了公告,其后續由建信信托、國投泰康信托進行托管,名義上是“市場化托管”,但實際上,體現的是監管意志——只有問題已經較大,積重難返的機構,才會采取類似這樣的托管機制,其目的,是讓熟悉行業的同業來把脈,以便盡快梳理清楚內部的問題,在保險、信托行業,這套機制已經實施了好幾次了。
其實,在去年底的《》中,我們就提到,對于金融機構來說,2025年的關鍵詞,就是“金融機構合并出清潮,加速,加速,加速”。
對于中航信托的問題,在4月初《》里,聊中航信托的母公司——中航產融停牌退市的時候,其實也聊到了,下圖,算是說的比較隱晦了。后續,中航信托大概率是從母公司中航產融里剝離,然后賣給其他的接盤方,當然,信托牌照其實這些年不太值錢,再加上里面的信用風險分擔等問題,實際處理起來難度還是很大的。
把這個事情拿出來講,歸根到底,還是想提醒一下各位個人投資者,三個事情:
1、不要再相信任何資管產品剛兌的宣傳,打破剛兌的趨勢下,股東實力強一點的公司,頂多是出險的產品,兌付比例高一點;
2、如果購買保險、信托、券商資管等報價式產品,不可忽略機構的主體風險。未來,金融機構的頭部集中化,一定會愈演愈烈,很多中小機構,能否生存下去,都是一個問題。理財子公司,相對好一點,因為監管批復的牌照數量很有限,基本都是大中型銀行。基金公司,其實也要小心,小公司的產品,鋌而走險,亦或是清盤的概率,都是更大的;
3、警惕高報價的產品,每一份收益,勢必伴隨著一份風險,在低利率時代,尤其如此,切記切記。包括,現在各家理財子,都有那種“業績刺客型”的理財產品,通過初期各種灰色手段,拉高凈值,使得成立以來、或者短期年化收益暴漲,引導客戶進入,最后實際收益和預期會形成鮮明對比,和殺豬盤差不多,如果你的理性經理,給你推薦這種類型的產品,你就可以把他/她拉黑了。
第二件事,國務院“加強預期管理”專題學習會釋放的一些政策信號。
會是周四開的,周四晚上出的通稿,會議上,比較值得關注的一點,在于這場學習會,做講解的,是社科院的高培勇,那么,也就意味著,他近來的觀點,是上峰比較認可,且和近期的政策方向,比較匹配的。
社科院應用經濟學院的官方號,特意進行了轉發,《》。
我看了一下他近1-2年的一些公開觀點,大概總結一下,如下:
1、將“穩預期”置于政策目標首位,通過制度性承諾(如法治化營商環境)、政策連續性(如避免頻繁調整稅率),增強市場主體信心。過去依賴逆周期調節(如擴大財政支出)的政策效果遞減,需從“治標”轉向“標本兼治”,既要擴需求,更要通過改革穩定企業和居民預期。
2、財政政策方面,核心是關注地方財政的自主性,認為地方支出占比高,但自由財力占比低,超半數需依賴轉移支付,導致政策執行效率低、可持續性弱,所以認為分稅制改革是核心,要通過“分事、分稅、分管”實現央地權責匹配,認為當前地方財政矛盾根源,在于分稅制未全面落實。建議通過消費稅后移下劃地方、擴大地方稅權等方式增強地方自主財力,而非依賴轉移支付。地方債務化解需同步推進分稅制改革,避免“借新還舊”循環。
3、財政政策的另一塊,是實施“擠牙膏”策略,這是他24年初提到的觀點,認為要以“精準”和“改革”為導向,避免過度擴張,避免重蹈2008年“大水漫灌”后遺癥,財政赤字率應圍繞3%上下波動,有限的財政資源應優先用于刀刃領域(如科技創新、民生保障)。
4、樓市方面,認為樓市問題已從供需失衡轉向預期與信心不足。需求收縮與供給過剩僅是表象,根源在于投資者對長期政策和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政策需兼顧“擴需求”與“穩預期”,例如通過優化預售資金監管、支持房企合理融資,防止市場恐慌蔓延;同時加強政策透明度,減少行政干預的隨意性。
5、股市方面,認為當前需優先解決投資者對長期制度環境的信心問題,完善注冊制、退市機制,強化信息披露和投資者保護,減少行政干預,增強市場自我調節能力。
綜上,我覺得可以看到,高教授有幾個核心的觀點:
第一,信心比黃金更重要,所以一直強調要穩定預期。
第二,認為短期政策刺激,需要結合長期的體制機制改革,比如地方債務的問題,本質上,應該從底層的分稅制改革著手,否則永遠都是治標不治本,未來,問題還會周期性的發生。
第三,持續強調財政可持續性的問題。
總理在學習會的總結發言中,也提到幾點。
1、經濟發展主要取決于相應的客觀條件,但也有很強的主觀屬性,市場預期便是影響經濟活動的重要因素,市場經濟很大程度也是預期經濟。
2、 提高政策針對性、有效性,要把握政策力度,必要時敢于打破常規,打好“組合拳”,讓市場真正有獲得感。
3、重大戰略和改革、發展環境對穩預期都有著重要作用。要加快重大戰略和改革舉措落實落地,說一件、干一件、成一件,引導形成明確穩定的市場預期,實現改革深化和預期強化的正向互動。
第三件事,是周末的機器人馬拉松。
想必大家都看到各種新聞、段子了,有好事者,還出了機器人“翻車”的視頻合集。
嘲諷的聲音比較多,我個人的核心觀點是兩個。
第一個,機器人板塊的炒作,之前肯定是過熱的,包括目前,估值依然的偏高的;
第二個,機器人馬拉松這個事本身,是值得肯定的,全社會,應該用建設性的目光,去看待這個事,并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建議。
第三個,機器人板塊的可持續性,關鍵在于技術能否在實際場景中應用,形成閉環。
還有一個觀點是,宇樹在賽后發表的聲明,挺low的,但這是企業的風格問題,就不展開了。
周末,看了一篇不錯的,業內人士對本次大賽的訪談,里面有一些觀點,個人認為很不錯,提煉一下,分享給大家。
1、這次比賽最特別的一點,是所有參賽企業都在統一標準下,誠實面對自己的技術狀態,不再像過去那樣通過剪輯,展示 “ 機器人陪我一天 ” 的表演場景(抖音、視頻號的各種自high)。對于公眾來說,這次是非常難得的真實展示,也是一種科學普及。
2、目前的人形機器人,在技術和應用上都還不夠成熟,與其把比賽當作競技,不如看作一個展示平臺。不同企業帶來了各式各樣的機器人,有高有矮、功能各異,不僅可以展示優勢,也能暴露短板,是行業互相觀摩、交流的好機會。
3、這次比賽不只是為了“跑”,它本質上是在測試人形機器人的“基礎身體能力”。去年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全國范圍內真正能“走起來”的機器人其實并不多,大部分還需要吊裝輔助。但這次不同,大家的機器人都動起來、走起來了。說明在系統穩定性、關節性能、控制算法等方面,行業已經逐步邁過了“能動”的門檻。馬拉松是一種非常適合做“壓力測試”的場景,就像人類體檢一樣,你得先通過基礎體能測試,才能進入更高階任務。
4、我們把這次馬拉松當作一次 “ 技術嘉年華 ” ,是希望讓更多人直觀地理解機器人行業的發展現狀。但回到投資邏輯,最終決定一家企業能否走得長遠的,仍然是商業模式是否成立 —— 也就是技術是否能與實際場景對接,能否形成閉環。哪怕技術再先進,如果沒有合適的落地場景,也難以構建起可持續的商業循環。中國的優勢就在于產業基礎完善、應用場景豐富。只要能找到真實的需求側,就有機會形成 “ 技術 — 應用 — 成本 ” 三位一體的正向生態。
5、讓機器人參加馬拉松,最大的挑戰,是六個。
一是關節設計(包括減速器功能等), 我們常說 “ 加速容易,減速難 ”, 特別是在機器人跑步減速的過程中,控制算法尤為關鍵,這個階段往往需要雙腳同時發力,平衡和協調性都處于最不穩定的狀態;二是散熱;三是換電;四是算法的魯棒性( robustness ),也就是說, 像亦莊這次的賽道,地面并不平整,中間略高、兩側稍低,還可能出現減速帶和碎石,這種復雜地形對算法的魯棒性要求很高, 機器人必須在受到干擾時依然能保持平衡,否則很容易偏移甚至摔倒;五是金屬疲勞,結構件如果設計不合理,很容易出現松動甚至損壞,尤其是在金屬材料反復受力的情況下;六是通信干擾,現場有那么多機器人同時運行,全靠無線信號連接,信號之間非常容易互相干擾,機器人本身帶著大量電機,電磁干擾強,現在又缺乏統一的賽事標準,不同廠商的通信模塊可能都工作在相同頻段,這就容易造成系統級別的干擾風險。
6、無論這次比賽中體現出的是技術優勢,還是暴露的問題,最終都會反哺研發工作。比如關節疲勞、電源管理、散熱策略等,都是下一階段可以重點優化的方向。從本質上看,馬拉松是一個任務目標單一、交互行為較少的場景,但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高強度、長周期的 “ 能力壓測 ” 窗口,對產品穩定性和算法魯棒性來說,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檢驗平臺。
7、明明四足機器狗更適合跑步,為什么一定要“人形”的機器人?
第一,這個世界是為人類設計的,人形機器人在空間適應性方面天然具有優勢;第二,目前的工具和界面大多服務于人的身體結構,比如把手、按鈕、工具的大小和高度都基于人設計,人形機器人可以無縫對接,無需額外改造;第三,統一的形態有利于規模化生產。就像汽車的 “ 四輪 ” 已經成為工業標準, “ 雙足 + 兩臂 ” 的人形也是一種可以標準化的工業形態,有助于復制和降本;第四點很關鍵,是關于數據遷移,人類的行為數據可以直接用于訓練人形機器人,而要把這些數據遷移到機器狗等異形結構上,訓練成本更高,轉化效率也更低。
8、這些能力是否可能遷移到實際應用場景?比如安防、配送等需要長時間運行、路況復雜的環境,是否可以借此建立起更強的工程能力?馬拉松對機器人而言,其實是一種基礎能力測試,而未來的真實應用場景,對它的要求只會更高。比如在工廠中,機器人可能需要連續運行八小時以上,目前主流人形機器人的續航能力,通常只有一到兩個小時。再如電網巡檢、山區作業這類任務,地形復雜,對機器人保持動態平衡的要求更高。還有像核工業這種特殊場景,還涉及強電磁干擾等問題,對系統穩定性構成巨大挑戰。
因此,未來的機器人形態一定是高度定制化的。我們提供的是一套人形平臺方案,但真正落地時,需要根據不同行業的具體需求進行二次開發。
9、 辦這場馬拉松,并不是為了驗證 “ 機器人能不能跑完 ” ,而是借助這個過程探索:哪些能力具備遷移價值、哪些技術可以跨場景集成。人形機器人在短期內確實更像是一個技術探索方向,它推動的是整個行業的“能力上限”, 但在這個過程中,很多關鍵模塊會向下沉淀。所以人形機器人的意義,并不僅僅是要 “ 通用替代人類 ” ,而在于它撬動了整條產業鏈對 “ 復雜智能 ” 的重新構建。
10、機器人系統可以被拆分為三層:
第一層是硬件本體;第二層是 “ 小腦 ”, 也就是控制算法;第三層是 “ 大腦 ”, 任務規劃與決策系統。
這場馬拉松主要測試的是前兩者:本體和小腦能力。在未來一到兩年內,小腦能力有望趨于標準化,核心的行走、跳躍、避障等功能將不再構成差異化競爭點。 到那時,真正拉開差距的,是硬件性能、制造成本和精度控制。而能否規模化落地,最終還是要看 “ 大腦 ” 這一層能否建立起來。我們判斷,在未來 1 到 2 年里,機器人大腦將迎來一輪飛速提升期。即使是在過渡階段,也可以采用 “ 傳統視覺 + 輕量規劃 + 任務調度 ” 的組合策略,先落地一些實際應用,如商超巡檢、藥房配送、安防巡邏等,很多國內團隊已經開始部署。
今晚就聊這些。
求贊、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