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愉見團隊
出品 | 愉見財經
數據合作 | 企業預警通
內容參考 | 鄧行長、財聯社 等
截至發稿,42家A股上市銀行里有28家發布了2024年年報。本期“愉見財經”嘗試通過這28家銀行來探一探,去年,銀行們更普遍是增員了還是減員了。
各位是不是理所當然地猜測,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人工替代的成熟,以及大家都在過緊日子,要降本增效,身邊也老有降薪裁員的耳聞,所以,銀行們大多也都減員了吧?
答案卻不是。事實上,28家中,只有12家出現了減員,16家還是增員的。從增減員工數量來看,兩頭差不多。
看結構,似乎也沒有特別的分布。無論是國有大行,股份制,還是城、農商行,都是根據自己的業務需要,有增有減。我們團隊也嘗試了和各機構資產規模增速做一個擬合,也沒發現特別相關之處。幾家減員較多的銀行,資產增速也挺快的。
要不我們先上圖,然后再聊聊背后可能的原因。
數據來源:企業預警通
先說時間線。
從減員人數最多的工行來看,是從2016年開始就進入了優化通道,至2024年已是連續第9年減員。但要從更多的銀行動作來看呢,2021年似乎是個界面。不少銀行是從那一年開始有所調整的。
不過調整也并非就是一路單向下行。2023年六大行曾有過一輪大幅反彈,有媒體將之稱為“增員潮”,六大行全年逆勢擴員約2萬人。
再說增減原因。
如大家所見,增員主力也是國有大行。國企擔當和社會責任嘛,一方面是業務有需要,另一方也是要助力“穩就業”的。大行再怎么增減,雇員絕對數擺在那里的,工行也還是雇用著41.5萬的員工吶。
和外頭就業市場的風雨飄搖比比,銀行飯碗總的來說還是穩定的。像個港灣。
增員增在哪些崗位?從銀行年報透露的些許信息來看,還是流向金融科技、綠色金融、普惠金融、數字化領域、產業鏈金融等新興主打領域。
一則,多家銀行提及了金融科技的持續投入和科技人才的儲備。比如郵儲銀行近三年科技投入超272億元,占營收3%以上,同步擴大“懂業務+通技術”的復合型人才隊伍。
二則,增員也布局在重點業務領域,比如興業銀行重點投向供應鏈金融與科創評估等深度場景,匹配其“新零售”戰略需求。
再者,對于城商行、農商行而言,增員也被布局于強化區域市場滲透。
此外,人才引進和儲備也講究節奏,正在增員的杭州銀行此前解讀,他們的人才引進,是“重點加大關鍵人才儲備力度并優化人才梯隊建設”。
至于減員,公眾號“鄧行長”兩句話概括得精煉:1,息差壓力倒逼成本優化;2,AI技術逐漸替代重復性工作—— 一個很明顯的趨勢是,傳統柜員、風控崗需求減少了。
再者,物理網點的縮減也是大勢所趨。比如工行在2024年就關閉了1344個網點,ATM替代率達82%。
補充一下,我們的用詞之所以是“減員”而不是“裁員”,是因為大部分銀行其實很少硬性裁員(雖然也有KPI考核末位淘汰之類)。大家看到的減員局面,一般是老人退休了,新人沒有擴招;或是這兩年也更多出現了在降薪內卷的氛圍下,一些員工主動離職了。
最后說人員結構優化。
方向一是技能升級。無論是對新興業務的技能掌握程度,還是金融科技運用能力,都成為新時代銀行人標配。
方向二是服務升級。科技越是發達,human touch反而越是重要,專業且有粘性的服務會更加不可取代。
年輕化、專業化、科技運用能力升級化的銀行團隊,或許會成為趨勢。
當然,就業市場本就是雙向選擇。降薪、內卷、指標任務重等,也帶動了一些員工的主動離職;此外,現代年輕人對銀行工作的態度也發生分化,每年也有不少新人因為銀行工作壓力大、競爭性強等因素辭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