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全業
來源|汽車服務世界(ID:asworld168)
在汽車后市場10年,經歷了很多也感悟了很多。前5年,主要在行業的學習和認知層面;從2020年開始,我再次獨立創業,開始了抖音的5年,開始了回歸互聯網的5年,期間我也走訪了
全國一千多家門店,他們這幾年都經歷了風口、經歷了瘋狂,有的更上一層樓,也有的經歷了暴漲后的暴跌。
拿我自己的認知,精心挑選了100個門店,組成了《100個年利潤翻倍增長汽服門店實戰案例》專題系列。系列中有年賺100萬的老板,也有很多利潤不夠100萬、但做得很好的1個人、2個人門店,他們類別不同、經營方式也存在差異,但都有學習和借鑒的意義。同時我也相信,系列中提到的所有老板都能夠繼續努力,下一個10年依然能穩定的、每年賺到自己想要的目標。
本文為《100個年利潤翻倍增長汽服門店實戰案例》第十篇。
本系列的第十篇,結合案例跟大家聊聊“專修店”利潤增長的秘訣。
一、專修市場會越來越小?
專修店這種業態,在行業里是非常特殊的存在。
一方面,不僅是獨立售后從業者,就連主機廠都認可這種業態是后市場“技術力”最強的一種店面形態。
比如新能源售后的風口期剛剛興起的時候,很多頭部造車新勢力都會主動找豪車專修門店合作售后業務。
再比如,最近幾年傳統豪車專修維保業務開始出現下滑,而豪車專修店也開始在自身的體系基礎上做加法,大多都是BBA專修+特斯拉等新能源車專修,整體模式類似店中店,且核心承接三電維修這種核心業務。
但另一方面,大部分從業者對這種店面形態并不感冒,或者說沒信心做好。
有同行就認為,專修店會是未來劣勢比較明顯的店面形態之一,因為專修店核心承接的就是4S店外溢業務,而現在4S店日子難過,鎖客力度越來越大,外溢的業務越來越少了,所以豪車專修最終會退化成綜修廠的一個盈利點,專修的市場將會越來越小。
那么,專修店老板真實的想法或者說做法,到底是怎樣的?
分享一些筆者這些年走訪中遇到的專修店案例,以及他們讓筆者感覺印象深刻的經營理念。
二、再不被看好的細分市場,都有價值空間
最近幾年,汽車后市場生意同質化嚴重的說法特別多,但這是因為大部分人大部分時候可能只看到自己熟悉的地方,對不熟悉的部分都不重視、也不研究,畢竟差異化的項目都需要技術,而且此類技術往往還需要持續深入研究,短期內可能賺不到錢,所以很多老板不愿意在技術上投入。
事實層面,汽車后市場能做的差異化生意也有很多很多。一臺車有3萬多個零部件,那么多系統都需要維修保養服務,各個細分的系統也都可以做出來標桿。
專修店這種業態做的就是實打實的細分市場生意,有些專修店不僅細分到車型,甚至會細分到維修業務的類型。
濟南博達就選了一個細分到極致的領域開了專修店:方向機和減震器。
濟南博達的老板王總的經歷其實很有特點,老板自嘲自己最早就是收破爛的,收的是汽修店剩下的舊配件,比如減震器、三元催化、方向機等等。
在收舊配件的過程中,他發現減震器居然是可以維修的,而且有維修的價值,所以他就想著自己要是能把減震器修好的話,可能比賣廢品要賺錢。
然后就是我們在行業里最常見的“技術攻克”道路了,他自己研究和琢磨減震器和方向機維修,研究摸索技術,找市面上各種配件測試,慢慢掌握了相關技術;加上各種方向機舊件方面的積累,他也有了維修的配件資源。
現在,濟南博達已經成了一個主業專修方向機和減震器的門店,同時做同行培訓業務,教授方向機和減震器的維修,年產值600萬。
但是,濟南博達的店業態卻跟一般專修店不一樣。
筆者進到濟南博達店里的時候,發現這家店既不像一般的培訓中心一樣那么標準敞亮,也不像專修店一樣舒適豪華,條件堪稱艱苦,但到了這家店的2樓,筆者才看到了這家店的核心。
濟南博達不是培訓室、也不是休息室,而是匯集各種實操項目和各種配件庫存的地方,這里有2000多條減震器,基本覆蓋目前市面上的主流車型,而且這些配件庫存還在以“每天增加幾十條”的速度擴大。
所以沒有什么生意是難干或好干的,關鍵還是要持續深挖。
再舉個例子,很多人看不起油壓減震項目,但筆者之前分享的六式底盤整備就是靠這個項目做出的差異化,而且受到了很多車主歡迎。
專修業務的持續深挖,不能少了相關的技術和供應鏈,而且得是上游的。
這一點現在不少新能源領域的連鎖做得就很好,比如T9電研社這種,他們也是比較早意識到“只有鏈接上游供應商,才有更大可能在全國進行復制布局”的邏輯。
想要把細分市場的生意做大,這是必須的。
三、專修店如果不賺錢,大概率跟“技術”沒關系
其次,開專修店的老板技術大多真的很好,但技術好的老板開專修店,未必能賺到錢。
筆者接觸到的淮南誠弘汽修就非常典型。
這個店比較有記憶點:雖然有兩個老板是技術出身,但出格的行為真的不少。
淮南誠弘汽修成立到現在三年多時間,是三個人合伙的一個門店,各出資三分之一,其中一個人不參與經營,另外兩個技術合伙人在店里經營。
在這之前,他們在一年里做了兩次轉型:先是加入了一個豪華車專修體系,由于門店規模和客戶資源等因素,專修沒做起來;然后又花錢專門學習新能源維修技術,還把門頭換成了新能源維修,也是不見起色。
雖然這兩個轉型都沒成功,但老板愛學習舍得投入的特質體現的淋漓盡致,而且也因為這段經歷,這兩個技術合伙人的維修技術底子打的特別扎實:不僅能修燃油車,還能修新能源車。
但是就算這樣,誠弘汽修最開始兩年,還是賺不到錢:兩個技術合伙人除了每月拿3000元工資外,到年底也沒分到多少錢。
問題出在哪兒?是客戶數太少,還是又是“搞技術的看不上服務”導致的?
筆者接觸發現并非如此。
淮南誠弘汽修最開始是有洗車工位的,員工數量也多,每天業務忙得不亦樂乎。
老板雖然是技術流,但是對客戶特別重視。一年下來洗腳卡充值的錢都不下2萬;經常和客戶一起吃飯喝酒,每年消費都不下四五萬……
這是我第一次見維護私家車客戶如此下功夫的,以前都是用在公家單位身上。而且這些私家車主也確實給力,基本上淮南誠弘汽修的生存就是靠他們維持的。
但是,畢竟這種客戶還是太少了。
就這樣,淮南誠弘汽修辛辛苦苦干了兩年,沒賺到什么錢,結果碰上了房東漲房租,索性搬到一個園區里,園區的位置還比較偏;所以雖然有洗車工位,但周圍沒有私家車主,洗車也就成了擺設,引流效果等于零,日子自然就更難了。
不過這種情況在2024年6月,老板開始用新媒體引流,過程中通過膠套更換引流、從底盤異響切入,把整個底盤業務帶動起來以后就徹底扭轉了。
現在淮南誠弘汽修店里的3個人已經全天候滿負荷運營,月產值達到15萬以上,而且每個月都在創新高。
舉這個例子主要是想說,技術好的老板開專修店,不賺錢的理由有很多,但大概率跟技術沒關系,而是一直都沒搞明白生意該怎么做。
像淮南誠弘汽修的老板,前期明顯是個好韭菜,這一點從店面一年內不斷更換門頭就知道了,不過這顆韭菜的好處就是在過程中是有成長和進步的,而且因為都很年輕,所以能為自己的“認知提升”過程買單。
四、“專修老店”最難跟上時代?
這些年聽到的專修店轉型標桿其實有個比較普遍的特點,就是都要做新媒體、甚至要結合新能源,也因此我們會發現一個特點:老板最大也是80后附近。
所以我們可能就會下意識覺得:做專修、尤其是做了十幾年專修生意的店,轉型難度是比較大的,因為老板跟不上時代了。
我不能說這種觀點是完全錯的,畢竟很大程度上符合行業現狀,但并非說“絕對不行”。
筆者接觸的煙臺車老頭就是個例外,這家店本身已經開了十多年了,老板牟總現在已經50多歲了,而且因為自己是技術出身,所以以前都是親自干活,只不過這幾年年紀大了,就把精力轉到當老板上了。
“老板特別喜歡搞技術、年紀還大、店還老”,乍一看,煙臺車老頭是不是buff疊滿?
但就這么一個buff疊滿的店,卻只用了兩年時間,就把產值從12萬做到了25萬左右,每年的凈利潤更是增加了50萬以上;后來還專門搬家擴了場地,新場地有8臺舉升機,5個工人,現在產值穩定在30萬以上,全年凈利潤沖刺80萬。
對于這種變化,牟總自己的說法是“趕上好時候”,但真的只是這樣嗎?
肯定不是。
牟總自己,其實就是這種變化最大的變量。
很多人會說,年紀大的汽修老板是做不好新媒體的,但煙臺車老頭的視頻拍攝、剪輯、賬號運營以及客戶接待溝通,都是牟總自己負責的,剩下5個師傅都是各司其職,做自己的活計。
而且他的思路特別清晰。他是沒有趕上新媒體最好的時候的,所以他是直接從底盤項目開始切入做新媒體,而且執行力特別到位,一天2條短視頻雷打不動,豆莢這種付費投流也跟進的特別及時;后來他還主動學習了方向機維修、四輪定位等技術,今年還要上減震器維修項目,設備也要用亨特……
所以,老板不要覺得年齡大就不學習了,只要你的門店還在開,只要還沒回家頤養天年,就都要努力學習,畢竟店只要開著就要賺錢。
坐等客戶上門的時代,早就過去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