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福建南平4月21日訊(記者 和海佳)在中國東南部的福建省南平市,有一片美麗的土地——武夷山。這里不僅風景綿秀,而且擁有悠久的茶文化歷史。“何以中國·閩山閩水物華新”網絡主題宣傳活動采訪團昨日走進武夷山的燕子窠生態茶園、大坪洲生態茶園等地,領略茶山田壟間的農耕風貌,了解這片山水孕育出的生態文明與中國茶文化。
燕子窠生態茶園里的茶山田壟。中國網記者和海佳 攝
燕子窠地處武夷山九十九峰之一燕子峰腳下的山谷地帶,因遠觀狀如燕巢而得名。燕子窠生態茶園采用“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生態模式,梯田縱橫,宛若翡翠拼圖,茶樹間點綴著油菜花等植物,嫩綠與彩色交織,茶芽吸飽了春雨與陽光,散發出清洌香氣。
青山點翠,茶香沁人。武夷山巖茶早在唐代就已有栽制,而400多年前,世界上最早的紅茶出現在武夷山桐木關,后傳遍世界,成為全球范圍內具影響力的飲品之一。2006年5月,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工藝展示。中國網記者和海佳 攝
在大坪洲生態茶園,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傳承人游玉瓊現場展示了炒青、揉捻等手工制作工藝。游玉瓊介紹,福建氣候溫和濕潤,全年雨量豐沛,光照充足,土壤以適合茶樹生長的酸性土壤為主,武夷山等高海拔地區形成了“高山云霧出好茶”的氣候。
“我家幾代人都在武夷山從事制茶,武夷巖茶的精髓來自于嚴格的制作工藝,每一個環節都不能馬虎。”游玉瓊進一步表示,武夷巖茶的魅力不光是味道,更在于承載著歷史與文化,“希望這份古老技藝能傳遞給更多年輕人,讓中華優秀文化得以延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