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竹園鄉顯母村村民陶義反映,其養殖的80多只羊因無經濟能力修建圈舍,長期被困巖洞。多次向政府部門求助后,一份未經其本人確認的《調解協議書》悄然出現,協議內容與實際養殖數量、幫扶條款存在多處不符,引發當事人強烈不滿。
80只羊困守巖洞,多次求助無果
陶義早年接手父母留下的20多只羊,經多年發展已擴繁至80余只(不含待產羊)。因無力承擔修建圈舍的費用,羊群至今被關在臨時巖洞中,存在疫病和安全隱患。陶義稱,自己多次向鄉政府、村委會反映困難,請求幫助其修建羊圈,但得到的回復均是“需自行聯系其他部門”或“不符合幫扶條件”。無奈之下,他輾轉前往畢節市農業農村局、信訪局等部門,最終僅收到一份《調解協議書》,但協議內容令他難以接受。
協議被指“代簽”“數據不符”,當事人質疑程序不當
陶義表示,協議送達時他未在場,簽名由其80多歲的父親代簽,且無人事先告知協議內容。更令他困惑的是,實際養殖的70多只羊在協議中被寫為“50只”,幫扶條款中的“指標”也未明確具體時間和資金來源,且要求“費用自理”。陶義質疑:“為何不調查實際數量?為何不通知我協商?這樣的協議如何能解決問題?”在多次向政府求助未果后,陶義決定嘗試貸款自建羊圈。而對方在未調查的情況下告知其"貸不了",既未說明原因,也未出示任何書面材料。他強調,自己并非無理索要補助,希望政府能實地調查、公開協商,幫助其解決實際困難,修建羊圈。
律師:協議效力存疑,建議復核程序
法律人士指出,調解協議需當事人自愿確認,若存在代簽且未獲追認,可能影響效力;同時,行政幫扶應基于實際調查,數據偏差或導致政策執行不公。建議陶義向縣級政府或紀檢監察部門申請復核程序合法性。截至發稿,竹園鄉政府未就協議簽署過程及幫扶計劃作出回應。
【結語】養殖戶的困境與“一紙協議”間的落差,暴露出基層治理中程序規范與溝通機制的短板。如何讓惠民政策真正“落地有聲”,仍需相關部門主動作為、陽光操作。
免責聲明:本稿件內容由當事人提供發布,僅代表個人觀點,與平臺及媒體無關,如有侵權或不實信息可提供材料聯系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