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史研究》第49輯
ISBN:978-7-5228-4909-6
定價:128元
任吉東 主編;任云蘭 執行主編
(點擊封面 優惠購書)
《城市史研究》是目前國內城市史研究專業集刊。現為CSSCI來源集刊。本集刊刊發具有學術性、前沿性、思想性的有關中外城市史研究的相關稿件,涉及的內容包括城市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及與之相關的地理、建筑、規劃等邊緣學科和跨學科課題。本輯是第49輯,分為“城市經濟”“城市社會”“區域城市研究”“城市空間”“城市治理”“城市文化““景觀與環境”7個欄目,共收錄19篇文章。
目錄
城市經濟
從《日升昌信稿》看晚清城際空間互動
——以咸豐初年日升昌票號清江浦分號為中心 周亞 余娟
近代觀音寺街的商業結構演變
——兼論北京城市商業發展的雙重面相 高福美
近代上海城市電價演變研究(1883~1941) 陳碧舟
城市社會
政治、市場與近代廣州建筑營造業 黃素娟
“公益善業”:八善堂與天津大紅橋修筑研究 高玥玥
戰時行業價格與公共利益
——1937~1938年漢口旅棧業加價案 蘇醒
新中國初期天津市紅十字會的衛生工作
——以婦幼衛生工作為重點的考察 曾浩
區域城市研究
近代松花江流域航運與沿岸城市變遷研究(1858~1931) 荊蕙蘭 苗慶科
從“畏江”到“借江”:近代鎮江城市發展的長江因素 俞澤瑋 李玉
黔桂鐵路與20世紀中期獨山城市發展研究 高乾
城市空間
春秋戰國時期都城防御的三大變化
——以曲阜魯城建造過程為視角 徐團輝
近代天津“三不管”地區的空間書寫與敘事 楊子佼
天津日租界的規劃與城市空間研究(1898~1936) 龔寧
城市治理
宋代的市鎮官員 王旭
清末天津警察研究 張紅俠
近代上海城市公共交通權利糾葛考議(1908~1937) 李沛霖
城市文化
破壞與監控:淪陷時期日偽對天津廣播業的統制 馮帆
全面抗戰時期重慶市民間公演研究 賈萌萌
景觀與環境
長江與勝景:燕子磯與明中后期南京城北沿江景觀帶的生成 胡簫白
·城市經濟·
從《日升昌信稿》看晚清城際空間互動——以咸豐初年日升昌票號清江浦分號為中心
內容提要:票號分號的設立是晚清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更是衡量城市通達性的參照尺度。以“流態”視野對《咸豐元年十月至二年八月日升昌清江浦致京師信稿》進行分析后可知,咸豐初年日升昌票號網絡中的清江浦由“信息流”“金融流”“物流”組成了多樣的流態形式,這些流態將清江浦與北京、蘇州、揚州、開封等城市聯結起來,消弭了票號分號與分號之間、分號與總號之間業務上的空間障礙。將票號作為城市流態研究的對象,既能改變傳統金融組織研究中忽視地理空間存在的慣性思維,又可為城際空間互動研究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城際空間互動 票號 清江浦 《日升昌信稿》
作者:周亞,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余娟,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棠湖中學教師
近代觀音寺街的商業結構演變——兼論北京城市商業發展的雙重面相
內容提要:觀音寺街是北京前門商業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曾與大柵欄并稱為“前門外的菁英”。清末民初,為適應城市消費格局的變化,觀音寺街的商業布局不斷調整。洋貨、機器工業以及商場、電影院、劇場等新興商業形式嶄露頭角;與此同時,相沿已久的傳統商業門類亦有所保留。新舊元素的共存與消長,成為清末民初北京城市商業轉型的特殊面相。
關鍵詞:清末民初 觀音寺街 北京城市商業
作者:高福美,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史志學研究所研究員
近代上海城市電價演變研究(1883~1941)
內容提要:近代以降電力逐漸成為上海城市居民和企業最重要的能源,電費價格也成為關系到近代上海城市經濟發展和城市民眾生活的重要因素。近代上海城市電價以1937年淞滬會戰為分界點,分為1883~1937年穩健下降時期和1938~1941年連續上升時期。上海城市電價穩健下降時期中,電力產業自身的發展特點、租界當局和外商電力企業的經濟利益、中國政府回收利權的措施等因素均產生了影響。淞滬會戰后,戰時外商電力企業調整電力價格導致上海電價不斷上揚。得益于長時間的低電價,上海城市居民和企業的用電普及程度不斷提高,同時改變了近代上海城市居民的能源消費習慣,并促進城市工業電氣化快速發展。但是,近代上海外商電力企業借由低電價賺得的利潤和資金并未全部用于近代上海城市發展,而是有相當部分被匯出國外。
關鍵詞:近代上海 電價波動 電力企業 用電普及程度
作者:陳碧舟,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城市社會·
政治、市場與近代廣州建筑營造業
內容提要:近代廣州的建筑營造業隨著城市建設而快速發展,至20世紀30年代步入發展巔峰。建筑營造業分工細化催生了新的工種,薪資更低的女工也進入該行業。但建筑工人主要仍以散工的形式聚集在“五市”待雇,具有較高的流動性,也留存著師徒制,形成從事建筑營造業的職業和技術門檻。這兩種特征導致建筑工人工資等級差異明顯,也使得建筑營造業組織內部矛盾重重。本文展現了近代建筑營造業與傳統的勾連密切。原有的業緣、地緣等社會因素被帶入新式的工會和同業公會。雖然組織模式是全新的,但建筑工人原有的社會網絡沒有改變,由此衍生出建筑營造業組織內部的相互抗爭。
關鍵詞:近代廣州 建筑營造業 建筑工會
作者:黃素娟,廣東財經大學華南商業史研究中心講師
“公益善業”:八善堂與天津大紅橋修筑研究
內容提要:1924年夏,天津突降暴雨,大紅橋被水沖毀。為解決大紅橋重修問題,天津各方勢力多方籌措,均無疾而終。1926年夏,八善堂董事從兵災救濟中脫身,著手參與天津大紅橋的修筑事宜。在修建大紅橋過程中,八善堂董事持續推進,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協助。在修筑大紅橋堤岸的資金籌措問題上,八善堂將舉辦義務戲演出作為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籌款數目可觀。最終,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八善堂完成了大紅橋堤岸的修筑。通過修造大紅橋,八善堂加強了與政府方面的聯系,增強了其社會影響力。
關鍵詞:天津八善堂 大紅橋 義務戲
作者:高玥玥,蘇州大學社會學院博士研究生
戰時行業價格與公共利益——1937~1938年漢口旅棧業加價案
內容提要:在全面抗戰爆發到武漢淪陷期間,大批軍政商民因戰亂遷至武漢,漢口旅棧業一度呈現戰時畸形“繁榮”景象。供需失衡之下,漢口旅棧業出現加價及失序現象,表現為隱匿房價表、增加房價、擴充房間、經理茶役勒索酒資等,導致偷瞞稅捐、貽害行旅與影響治安。但在國破家覆之危急時刻出現的加價事件,并非單純的市場供需問題,還關涉戰時后方的社會秩序。當地政府注重發揮同業公會紐帶作用,以圖規范與發展旅棧業,維護后方的穩定。
關鍵詞:漢口 旅棧業同業公會 全面抗戰時期
作者:蘇醒,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新中國初期天津市紅十字會的衛生工作——以婦幼衛生工作為重點的考察
內容提要: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紅十字會在外交和國內救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天津市紅十字會改組后,開始重塑市級組織結構并發展會員。在衛生業務方面,天津市紅十字會由衛生部門指導,還負責協助衛生部門開展工作,將工作重點投入婦幼衛生事業中。宣傳婦幼知識,以婦幼衛生機構補充婦幼保健網,培訓婦幼醫務人才,顯著降低了婦幼死亡率,提高了婦女和兒童的健康水平。天津市紅十字會的自身建設與婦幼衛生參與,不僅完善了組織架構和業務能力,還改善了天津市婦幼衛生事業的薄弱狀況。
關鍵詞:新中國初期 紅十字會改組 婦幼衛生工作 天津
作者:曾浩,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區域城市研究·
近代松花江流域航運與沿岸城市變遷研究(1858~1931)
內容提要:航運在近代水系城市發展變遷中具有重要作用。1858~1931年,隨著松花江流域航運的開發,松花江流域沿岸城鎮不僅數目增多、規模擴大,而且城市的功能由以軍事、政治為主向以經濟為主轉化,城市的空間結構與社會結構亦向近代化演變,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松花江水系城市此后的發展格局。
關鍵詞:近代 松花江流域航運 松花江水系城市
作者:荊蕙蘭,沈陽化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苗慶科(通訊作者),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從“畏江”到“借江”:近代鎮江城市發展的長江因素
內容提要:長江是推動近代臨江城市發展的一個要素與變量。以鎮江為例,長江因素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長江對于鎮江近代城市重心與城鎮格局的變遷有重要影響。其次,隨著“人—江”聯系的緊密,鎮江地方商、紳、民在近代逐漸經歷了由“畏水”到“用水”的轉變,開始在實踐與觀念中利用長江以促進城市發展。最后,近代鎮江的城市工商業也在此過程中得到發展,“水生城市”開啟了近代化進程。系統梳理近代鎮江城市發展的長江因素,可由此窺見長江促進內河口岸城市“增量式發展”的路徑與模式。
關鍵詞:長江因素 近代鎮江 臨江城鎮布局 人水關系
作者:俞澤瑋,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李玉,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教授
黔桂鐵路與20世紀中期獨山城市發展研究
內容提要:鐵路被譽為國民經濟的大動脈,是城市發展的核心動力之一。作為貴州省的第一條鐵路,黔桂鐵路在20世紀中期貴州城市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但正如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一樣,鐵路與城市相互作用的過程也并非一帆風順。以貴州第一座通火車的城市獨山為例,如果從鐵路交通的視角來審視這座西部內陸城市的發展軌跡,會發現其現代化進程經歷了一個由曲向直的轉化,在新中國成立前后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狀態:前者艱難起步、中道崩殂,后者浴火重生、加速前行。
關鍵詞:黔桂鐵路 獨山 西部內陸城市 城市現代化
作者:高乾,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城市空間·
春秋戰國時期都城防御的三大變化——以曲阜魯城建造過程為視角
內容提要:曲阜魯城考古新發現呈現的建造過程與東周其他列國都城考古材料揭示,春秋戰國時期主要諸侯國的都城防御發生了三個重大變化:一是城墻與城壕皆由窄變寬,二者間距由小變大;二是從主要依靠城墻、城壕來加強城防逐漸發展為在全力提高城墻、城壕防御能力的同時愈發重視憑借相關附屬設施來增強城防,城防體系由簡單變復雜;三是保護宮殿區的防御設施由某種非城墻類的特殊障礙設施變為寬大的夯土城墻與護城壕溝,宮殿區的防御力由弱變強。這三大變化主要發生在戰國中期前后,變化原因與外部戰爭性質的改變、內部公卿矛盾的激化密切相關。
關鍵詞:春秋戰國時期 曲阜魯城 都城防御 宮殿區
作者:徐團輝,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
近代天津“三不管”地區的空間書寫與敘事
內容提要:“三不管”是近代天津具有代表性的游藝場所,在天津都市文化的書寫中占據重要地位。由于“三不管”濃厚的娛樂氛圍,地方文化人士將之視為近代天津的娛樂符號,借此展現津門之繁華與發展。但由于管理的缺失,“三不管”的背后實則隱藏著底層社會的艱辛與不易,底層民眾日常生活的困境也在相關書寫中有所呈現。無論是作為城市娛樂中心還是平民生活世界,“三不管”在缺乏權力監管的現實環境中逐漸成為文化人士踐行社會責任的焦點地區。對“三不管”的書寫與表達,既是其身為地方文化人士的自覺,也是強調個體身份的方式。
關鍵詞:近代天津 “三不管”地區 城市游藝場所
作者:楊子佼,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
天津日租界的規劃與城市空間研究(1898~1936)
內容提要:開埠后,為攫取更多利益與資源,列強在津開辟租界,并出于自身利益訴求對租界進行所謂“規劃”建設。各租界規劃案“風格”各異,以致天津城市整體呈現“拼貼”形態,空間布局支離破碎。天津日租界的1899年“鄭領事規劃案”、1901年“第一期規劃案”、1909年“第二期規劃案”等三個規劃案雖有一定延續性,注重與老城和鄰近租界的空間互動,但是其雜糅的特點也非常明顯。日租界的規劃是為了滿足日僑生活和經營的需要,并以之為據點傾銷日貨、掠奪華北資源,不斷嵌入天津新的航運和商業中心。這一時期各自為“政”的市政規劃和開發對城市的風格統一和長期發展必然是不利的。
關鍵詞:近代 天津 日租界規劃 城市空間布局
作者:龔寧,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城市治理·
宋代的市鎮官員
內容提要:兩宋時期,縣以下出現大量經濟市鎮,其中部分規模較大的市鎮被納入國家政區體系,官府會派遣官員到這些市鎮進行管理。北宋初年,受到前代藩鎮體系的影響,鎮的官員尚為鎮將,后逐漸被監鎮取代。在監鎮之外,又存在各類監當官,如監稅、監酒等。元豐改制后,市鎮分設文、武監鎮之制趨于完善,不過由于武臣監鎮缺乏處理鎮務的行政能力,且易形成“饕虐之風”,故大型市鎮紛紛要求差派文臣,市鎮官僚體系中“以文制武”的特點較為明顯。市鎮之中還存在大量的派駐官,其中中高層機構的派駐官多與稅收有關,而縣級政權的派駐官則主要是為了維護市鎮治安。市鎮官員兼職的特色明顯,包括由其他官員兼任市鎮官以及市鎮官兼理市鎮之外的事務兩個方面。
關鍵詞:宋代市鎮 市鎮職官 基層官僚體系
作者:王旭,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
清末天津警察研究
內容提要:清末天津打破傳統治安管理模式,引入西方警察制度,構建起警察組織網絡,實現治安管理與地方行政的制度化分離。警察職業化,建立警察隊伍,使社會管控力量有了一定的專業性。突破傳統治安管理范疇,警察行政在清末地方治理中實現多元滲透。清末天津警察新政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性,但其底色是維持君主專制政體,具有不徹底性和歷史局限性。
關鍵詞:清末 天津 警察制度
作者:張紅俠,中共天津市委黨校法學教研部副教授
近代上海城市公共交通權利糾葛考議(1908~1937)
內容提要:自1908年上海城市公共交通肇始,至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前,上海城市公共交通日益發展。華界管理當局與商辦公交企業的權利糾紛、公共交通演進中的民眾權利訴求及該業發展下凸顯的國家基本權利保護等多維向度,使城市公共交通權利糾葛循環演變,由此形成互相推蕩的歷史歸向,進而對近代上海交通發展與城市社會嬗變產生重要作用及深遠影響。
關鍵詞:全面抗戰前 上海華界 上海租界 城市公共交通
作者:李沛霖,南京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城市文化·
破壞與監控:淪陷時期日偽對天津廣播業的統制
內容提要:天津淪陷期間,操縱新聞、控制宣傳成為日偽在天津進行殖民統治和壓迫的重要手段。本文通過對史料的挖掘,發現日偽當局對廣播業的統制較之報刊等更加嚴苛。在長達八年的時間中,日偽通過關停破壞各家民營電臺、設立管控機構實施統制、建設敵偽電臺壟斷播出、登記用戶并統一收聽器材等方式,對天津廣播業和天津民眾從“聽什么”到“如何聽”進行全面管控,天津無線電廣播淪為日偽的工具。
關鍵詞:天津 日本 無線電廣播 思想文化統制
作者:馮帆,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
全面抗戰時期重慶市民間公演研究
內容提要: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后,重慶作為戰時陪都,具有特殊的地位。這一時期,重慶市公演活動頗為活躍,尤以民間公演引人注目。以戲劇、話劇、電影、音樂等藝術演出形式進行的民間公演活動,在充實民眾文化生活的同時,更主要的是籌募抗戰物資、賑災濟貧、助醫助學、籌募事業基金等,在戰時發揮了積極作用。
關鍵詞:重慶市 民間公演 全面抗戰時期
作者:賈萌萌,河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景觀與環境·
長江與勝景:燕子磯與明中后期南京城北沿江景觀帶的生成
內容提要:作為南京城北沿江景觀帶的代表性景觀,燕子磯的開發是長江參與城市文化形塑的典型案例。因應于城北內河水口和過江渡口的地理區位條件,燕子磯地區人貨往來頻繁,是為江磯向勝景演化的前提。明中期開始,多有文士在阻風江邊時登覽燕子磯,因之得以考察城北地區的江灘演化、社會民生、地方物產,更在品賞大江的同時以詩文圖繪書寫勝景,強化了長江與南京城市文化的共生關系。考察燕子磯與南京城北沿江景觀帶演進脈絡,是深化長江與南京江城互構認知的關鍵視角。
關鍵詞:長江 南京 燕子磯 沿江景觀帶
作者:胡簫白,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集刊主頁:www.jikan.com.cn/城市史研究
整理:ym 審核:tgx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