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釗的后代怎么樣?
1913 年,24 歲的李大釗遠渡重洋,前往日本求學,于早稻田大學政經科攻讀期間,在日本社會主義學者安部磯雄的課堂上,初次接觸到馬克思主義。
歸國后的李大釗執掌北大圖書館,以《新青年》為重要陣地,接連發表《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克的勝利》等雄文。1920 年 2 月,在與陳獨秀 “騎騾南下” 的行程中,兩位革命先驅達成 “南陳北李,相約建黨” 的重要戰略共識。
1927 年 4 月 6 日,奉系軍閥張作霖悍然派兵圍襲蘇聯大使館,李大釗當時正在伏案校訂《政治生活》,不幸被捕。
身處鐵窗之內,他在《獄中自述》里回顧自己半生的志向與事業:“釗自束發受書,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業。”4 月 28 日,在京師看守所的絞架之下,李大釗高呼 “共產主義在中國必然得到光輝的勝利”,這一年他才38歲。
李大釗的犧牲引發了巨大的震動:他的夫人趙紉蘭帶著子女屢遭騷擾,其靈柩歷經六年輾轉,才得以入土為安。
李大釗就義后,其長子李葆華化名 “楊震” 東渡日本,考入東京高等師范學校。1931 年 5 月,李葆華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并擔任中共東京特別支部書記。留學期間,他白天鉆研教育學理論,夜晚在華僑聚居區組織讀書會,用深入淺出的語言闡釋《共產黨宣言》,為黨組織發展留日進步青年。
“九一八” 事變爆發當夜,李葆華毅然中斷學業,經海參崴輾轉歸國。在這期間,他歷任晉察冀邊區黨校校長、《戰線》主編等職,為根據地培養大批政工干部;解放戰爭時期,他先后擔任北岳軍區政委、華北野戰軍第一縱隊政委,參與指揮清風店、石家莊等戰役。
新中國成立后,李葆華繼續發光發熱。1949 年,擔任水利部副部長的他,親赴荊江分洪工程現場。洪水肆虐,他身先士卒,帶領技術人員在洪水中艱難勘察堤壩,日夜堅守,最終保障工程提前竣工。晚年,主政中國人民銀行期間,他敏銳洞察經濟形勢,力推幣制改革,為建國初期人民幣在經濟恢復中發揮關鍵作用立下汗馬功勞。
李葆華將清廉刻入家族基因。任央行行長時,其辦公室沙發彈簧斷裂仍堅持使用,公文包補丁摞補丁卻拒絕更換。
1932 年入黨的李大釗的長女李星華,在北平地下戰線建立 “家庭聯絡站”,冒險傳遞情報、營救同志。新中國成立后,她整理傳說,創作《白族民間故事傳說集》等著作。其代表作《回憶我的父親李大釗》成為紅色經典教育范本。
李大釗次女李炎華終身耕耘杏壇,從樂亭縣大黑坨村小學教師做起,后執教冀東建國學院。
李大釗次子李光華14 歲參加冀東抗日暴動的李光華,歷經平西戰役洗禮后赴延安深造。1964 年,他主持籌建北京電子管廠。面對技術難題,他帶領團隊日夜鉆研,四處求教,最終攻克顯像管核心技術,讓我國電視工業從無到有,實現重大突破。退休時,單位為他配車,他卻婉言拒絕,堅持騎自行車上下班。
作為北京市重點中學校長,李大釗幼子李欣華主動放棄北京城區優越的工作機會,毅然奔赴門頭溝礦區中學任教。看到礦工們文化水平有限,他發起 “礦區夜校”,利用業余時間為礦工開設文化補習班,幫助他們提升知識水平。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生物知識,他省吃儉用,用三個月工資購買顯微鏡,創建門頭溝首個生物實驗室。
直至 2001 年病逝,他的抽屜里仍完好保留著邊區保育院頒發的 “優秀教師” 獎狀。
李大釗的孩子們不負父親期望,將良好的家風傳承下去,并為祖國的建設和發展奉獻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