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2月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的“136號文”明確要求,“不得將配置儲能作為新建新能源項目核準、并網、上網等的前置條件”。
持續8年之久的新能源強制配儲政策迎來了落幕。
而當政策退潮,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國產儲能廠商又該如何在市場化深水區進化?
搜索添加芯流微信Andrew_7251,深入交流更多新能源行業新進展。市場與項目咨詢、人才服務、決策研判,添加Aristodemus0403。
以下為正文:
01
強制配儲的八年沉浮
從2017年,青海省率先要求風電項目按10%比例配置儲能,到2025年2月9日,《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叫停強制配儲。
這場八年的政策長跑終于落下帷幕。
“強制配儲”,指在新能源項目(如光伏、風電)的開發、審批或并網過程中,政策明確要求必須配置一定比例或容量的儲能系統,通常以項目裝機容量的百分比形式規定。
過去的八年中,強制配儲政策曾推動中國新型儲能裝機量飆升至2024年的7376萬千瓦,但其副作用亦逐漸暴露。
在新能源產業步入規模化的背景下,我國電網建設和消納機制仍相對滯后,強制配儲導致大量“建而不用”的儲能資產閑置。
與此同時,政策紅利催生低端產能過剩,部分企業為達標選擇低價低質設備,安全事故頻發,低價競爭讓儲能行業陷入“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
當通過儲能平抑新能源波動性、緩解電網調節壓力的初衷與商業化現實背道而馳,當配儲比例與新能源指標掛鉤卻忽視市場需求,叫停強制配儲成為必然。
其實,在今年“136號文”推出之前,中央高層就早已經給儲能行業打了“預防針”。
2023年4月,國家能源局綜合司就提出科學安排儲能建設,按需建設儲能。根據電力系統需求,統籌各類調節資源建設,因地制宜推動各類型、多元化儲能科學配置。
2024年5月,國務院印發的《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提出,資源條件較好地區的新能源利用率可降低至90%,為解綁新能源強制配儲釋放政策空間。
然而,對于大量缺乏自主研發實力與創新驅動力,且長期過度依賴政府相關政策扶持的中小型儲能企業而言,強制配儲的終結無疑于“催命符”。
02
產業鏈震蕩與生存法則重構
來到2025年,強制配儲的叫停正加速儲能行業的洗牌。
在新政落地后,部分儲能企業的已簽合約遭遇大規模違約,資本市場對儲能的不看好在板塊估值上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CESA數據顯示,自2024年3月至2025年1月共有19個與儲能相關的建設項目終止或者延期,投資合計278.29億元,其中產業類項目14個,數量占比73.68%。
從時間線來看,新政以2025年6月1日為“新老劃斷”節點,存量項目仍可享受政策保護,增量項目則需直面市場化定價。
這一過渡期或引發一波儲能企業的搶裝潮,但對尾部企業而言,短時的出貨增加僅能暫時續命。
據華泰證券預測,2026年儲能裝機量可能因需求萎縮出現下滑。
從細分行業來看,我國獨立儲能項目已基本形成“容量租賃費+電力市場收益”的盈利模型,而增量新能源項目與配儲“解綁”后,增量獨立儲能容量租賃需求消失,單純靠電力市場收益可能難以為繼。
對工商業儲能而言,新能源全面入市可能帶來電力市場的價格波動,若中長期市場和現貨市場出現電價下降,工商業儲能項目谷峰套利價差或許進一步壓縮。
但江浙地區兩充兩放電價差走高,虛擬電廠聚合分布式儲能的模式也在山西、廣東等地試點,工商業儲能區域性崛起仍有較大前景。
隨著低端產能出清,中小廠商正經歷一場“生死存亡戰”,相比之下,頭部企業憑借更加完善的供應鏈體系與強大的成本控制能力,進一步提升市場份額,行業集中度顯著提升。
要知道,部分儲能招標文件已經明確要求,投標企業必須具備自主研發電芯單體、PCS、EMS、BMS等能力;在儲能系統領域,資方也要求企業提供詳細的安全防護方案和事故應急預案,甚至投標人需承諾近三年供貨的儲能系統產品無火災事故發生。
市場正回歸“質量優先”邏輯。
03
陣痛后的產業進化與格局重塑
強制配儲退場后,行業呼吁政策“扶上馬送一程”。
當前,云南、貴州出臺新版配儲鼓勵措施,要求10%裝機配儲或購買服務,寧夏亦推動“光伏+儲能”多元化應用,政策柔性引導替代強制命令。
隨著儲能的收益與電力市場價差直接掛鉤,容量電價或是“最后拼圖”。
有業內人士建議,可采取儲能投資包含容量費用、由市場形成電量收益的模式,或者出臺容量補償政策、建立容量市場機制。
據悉,河北已將容量電價上限設為100元/(千瓦·年),新疆的容量補償價格按放電量計算,2023年定為0.2元/千瓦時,2024年起逐年遞減20%。
補充政策下,儲能企業更需要“主動為之”。
遠景高級副總裁、遠景儲能總裁田慶軍曾表示,新能源全面入市,將推動電力市場化進程,還原儲能交易的本質和屬性,讓儲能在電力市場中發揮重要作用,儲能電站的投資收益也將拉開差距。
低價搶占市場的道路難以為繼,新型儲能需要回歸到市場的本質需求上。
從電芯領域來看,長壽命、高安全、低衰減能力將決定技術競賽的勝負。
當前,寧德時代、比亞迪等頭部企業加碼研發,寧德時代587Ah電芯在實現430Wh/L超高能量密度的同時,安全性能可以做到比小電芯更優,已通過GB/T 36276和GB 44240測試。
在314Ah電芯成為目前產業主流的同時,392Ah、435Ah、530Ah、625Ah等等多個型號的大容量電芯不斷被推出。
在長時儲能領域,液流電池在4小時以上場景成本優勢凸顯,大連融科、北京普能等項目已落地。
中科海鈉、寧德時代加速量產鈉離子電池,瞄準低成本的用戶側和備用電源市場。
鈉電、液流電池等新技術路線正在尋突破。
04
尾聲:儲能行業的“成人禮”
強制配儲政策的終結,標志著中國儲能行業告別政策哺育期,步入市場化競爭深水區。
短期陣痛不可避免,但儲能行業的下一階段,將是一場圍繞經濟性與靈活性的競賽。
這不是終結,而是真正價值創造的開始。
搜索添加芯流微信Andrew_7251,深入交流更多新能源行業新進展。市場與項目咨詢、人才服務、決策研判,添加Aristodemus0403。
- XINLIU -
喜歡就獎勵一個“”和“在看”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