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秋末的一個周末,江蘇邳州的張秀芳阿姨正坐在社區長椅上刷手機。退休后她總琢磨著找點輕松的活兒貼補家用,一條 “零基礎學配音,日結 200 元” 的廣告突然蹦出來。添加客服后,對方一口一個 “張老師”,夸她聲音有 “親和力”,接著發來了 “試音任務”—— 說是為兒童讀物配音,需要先購買面額 1000 元的超市購物卡作為 “流程驗證”。張阿姨猶豫著用退休金買了第一張卡,拍照上傳卡號密碼后,果真收到了 20 元 “傭金”。嘗到甜頭的她沒多想,當客服說 “批量任務傭金更高” 時,竟連著買了 74 張卡,直到收到銀行短信通知余額為零,才發現客服早已拉黑了她。
幾乎與此同時,山東德州 “萬家樂” 超市里,經理李紅梅正為一筆大訂單高興。兩名穿西裝的男子說要給員工發福利,一次性購買 20 萬元購物卡,還主動出示了營業執照復印件和對公賬戶信息。李紅梅按流程登記時,對方笑著說:“都是老客戶了,走個快捷通道吧。” 她便默許了現金交易,還按要求把卡號密碼發到指定郵箱。兩周后,公司賬戶突然被外地警方凍結,她才知道那兩名男子是詐騙團伙成員,買來的購物卡被用來清洗電信詐騙資金 —— 騙子拿到卡密后,在二手平臺以 7 折火速拋售,資金經多個 “卡商” 賬戶周轉,最終流向了境外賭博網站。
這類新型騙局的隱秘之處,在于將購物卡變成了洗錢的 “隱形通道”。詐騙分子盯上的正是其 “不記名、易流通” 的特性:面對個人受害者,他們多以 “兼職刷單”“高薪招聘” 為誘餌,利用中老年人對網絡詐騙的警惕性較低,尤其是對超市購物卡這種 “看得見摸得著” 的載體缺乏戒心,誘導其購買后騙取卡密。張阿姨回憶,客服曾發來 “蓋著國徽的紅頭文件”,稱項目由 “商務部監管”,“我想著國家背書的事兒總不會假,哪知道文件都是 PS 的”。而針對商家,騙子則偽造資質批量購卡,利用部分商超對大額訂單審核不嚴的漏洞,讓購物卡成為連接非法資金與合法消費的橋梁 —— 李紅梅超市賣出的卡片,有的被用來在電商平臺搶購黃金首飾,有的被拆解成虛擬幣在暗網交易,整個過程如同給贓款套上 “隱身衣”,讓警方追蹤起來難如登天。
公安部的統計顯示,2023 年全國涉及購物卡的洗錢案件同比激增 180%,受害者中 55 歲以上人群占比達 63%。這些案件的話術設計極其精準:先用小額 “甜頭” 打消疑慮,再以 “任務超時需補單”“系統故障需激活” 等借口哄騙追加投入,像張阿姨這樣的受害者,往往在 “已經投入這么多,不繼續就前功盡棄” 的心理下越陷越深。而售卡環節的監管漏洞,更讓騙子有機可乘 —— 按規定,單位購卡超 5000 元需實名轉賬,但騙子用偽造的公章和證件輕松過關,李紅梅至今后悔:“當時要是堅持走對公賬戶,或許就能發現破綻。”
在邳州警方搗毀的詐騙窩點里,民警發現了成箱的空白購物卡、偽造的商超 POS 機,甚至還有專門制作 “擔保合同” 的模板。一位反詐民警拿著張阿姨被騙的 74 張卡的復印件感嘆:“每張卡都是一個陷阱,騙子把購物卡的‘便利性’變成了‘危害性’。” 如今,張阿姨逢人就說:“千萬別信什么用購物卡做任務,卡密碼就是錢,給出去就回不來了。” 而李紅梅的超市也在門口貼起了警示:“大額購卡需實名轉賬,警惕異常訂單。”
當暮色籠罩超市,張阿姨攥著剩下的幾張購物卡站在公交站臺,看著卡面上印著的 “便民利民” 字樣,忍不住嘆氣。這些原本用于日常消費的卡片,如今在她眼里卻成了警惕的符號。這場騙局留給人們的教訓或許很簡單:任何要求將現金兌換成購物卡并提供密碼的 “好事”,背后都可能藏著看不見的陷阱 —— 畢竟,真正的便利不該建立在風險之上,而每一次對規則的堅守,都是守護自己和他人的一道防線。
作者聲明:內容由AI生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