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加稅,明天豁免,后天又威脅新清單——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就像一部懸疑劇,劇情反轉之快,連最資深的華爾街分析師都直呼“跟不上節奏”。明明才宣布對中國進口商品關稅加升至145%,前幾天卻又悄悄豁免了部分電子產品。這套反復無常的操作,讓全球企業主、外交官和經濟學家們頭疼不已。有人說這是“交易的藝術”,也有人批評是“混亂的決策”,但不難看出,這場關稅“變臉秀”背后,其實是商人思維、國內政治和選舉策略的混合產物。
特朗普關稅沖擊全球,很多人都在擔心我國外貿受到影響。但是世界著名雜志《連線》采訪十多位美國企業主后得出結論:絕大多數美國中小企業無法在本土生產,美國從根本上是離不開中國制造業的。
《連線》采訪的人里,包括夫妻店、年營收超億美元的時尚品牌、費城紋身器材商和俄亥俄州床墊制造商,他們一致認為:中國仍是全球制造業標桿,無論關稅多高,轉移生產線都異常困難。
文中提到一個試圖轉移生產線的例子:常有顧客詢問拼圖公司Goodfit聯合創始人凱西·麥克德莫特(Casey McDermott),其產品是否中國制造,當她嘗試尋找本土供應商,結果本土報價是中國產品價格的三倍且無法達到中國同行標準——后者數十年積累的專業經驗難以復制。
以下是《連線》全文編譯:
原標題:為何大多數美國中小企業無法在本土生產
導語:從鑰匙扣到床墊,美國企業主紛紛表示中國制造業優勢顯著,而關稅政策不足以推動生產線回流美國。
達拉斯小企業主艾倫·沃爾頓(Allen Walton)表示,他剛售罄一款執法部門和私家偵探使用的監控攝像頭。這對他的電子公司SpyGuy(主營GPS追蹤器和隱形探測器等設備)來說,本是喜訊,但特朗普政府不斷變動的關稅政策讓他陷入迷茫——是否該補貨?他的產品主要產自中國南方,而針對中國進口商品新增的145%關稅將徹底顛覆其商業模式。
與當今市場上幾乎所有電子產品一樣,沃爾頓銷售的商品通常無法在美國生產。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關稅政策再次轉向。“我花了五年才把谷歌關鍵詞做到排名第一,結果現在庫存空了。可我不確定是否值得繼續押注這些爆款,這太讓人沮喪了。”他說。
隨著特朗普政府近期在關稅問題上反復“捉迷藏”(頻繁宣布新稅率又撤回),企業主們正艱難應對政策震蕩并規劃未來。《連線》采訪了十多位美國企業主,包括夫妻店、年營收超億美元的時尚品牌、費城紋身器材商和俄亥俄州床墊制造商,他們異口同聲:中國仍是全球制造業標桿,無論關稅多高,轉移生產線都異常困難。
沃爾頓對中美制造差異有切身體驗:由于承接美國政府訂單(一般來說,政府訂單愿為本土生產支付溢價),他需要兼顧兩地生產。“所有消費電子制造商都去中國。我甚至不知道如何以合理成本在美國生產同類產品——除非客戶是肯付高價的政府機構。”他說。
普林斯頓大學產業政策研究員凱爾·陳(Kyle Chan)指出:“單靠關稅不足以推動制造業回流美國。即便真的回流,質量和價格恐怕也難以達到美國消費者長期享受的水平。一旦產業鏈流失,整個生態體系重建將異常艱難。”
低價神話的背后
成本固然是企業選擇中國的重要因素,但專家強調:低價≠低質。中國制造業的成本優勢并非僅源于勞動力價格。康奈爾大學研究中國勞動力市場的副教授埃利·弗里德曼(Eli Friedman)表示,隨著中國向價值鏈上游攀升,低工資在制造業競爭力中的比重已逐漸下降。
“絕不能簡單認為中國工人工資是美國25%,產品質量就只有25%。這種思維過于簡單。”弗里德曼說。中國勞動者數十年深耕同一領域的文化特質,使其在某些領域技藝愈發精湛。中國還是全球工業機械生產的領先者,工廠能靈活調整設備滿足客戶多變需求,因此更擅長響應定制化需求并精準實現設計意圖。
拼圖公司Goodfit聯合創始人凱西·麥克德莫特(Casey McDermott)坦言“中國制造質量差純屬客戶誤解”。常有顧客詢問產品是否中國制造(確實是),為此她嘗試尋找本土供應商,結果報價是現價三倍且無法達到中國同行標準——后者數十年積累的專業經驗難以復制。
“我們的盒子采用厚實啞光軟觸材質,拼片咬合緊密、厚度足不易彎折,表面還有帆布質感涂層。這些細節美國工廠都做不到。”麥克德莫特說。
對小微型企業而言,中國的另一吸引力在于支持小批量生產。其他國家供應商往往仍需從中國進口原料,導致經濟可行性門檻升高(如最低起訂量常需1000件以上)。丙烯酸鑰匙扣藝術家梅麗莎(Melissa,因隱私要求匿名)表示,她在中國可低至3件起訂:“這對設計多樣但單品銷量不足50的藝術家簡直是福音。”
一站式解決方案
某些產品只能在中國找到。賓夕法尼亞州Levittown的Tattz Supplies老板杰夫·洛根(Jeff Logan)自1990年代進入紋身行業,遠早于德國公司發明現成針筒(現成行業標準)。他透露目前美國無同類產品制造商,歐洲廠商又不允許貼牌,只剩中國可選。
中國供應商的另一優勢是提供全品類配套產品。“毫不夸張地說,我能一站式購齊開紋身店所需所有物資。”洛根坦言,“雖然不愿承認,但他們在游戲中擊敗了我們。”
新罕布什爾大學副教授Lin Zhang(曾在中國小型工廠實地調研)指出,中國制造業優勢的關鍵在于人口規模及產業集群效應——整個城鎮甚至城鎮群專攻特定產品或行業。例如,浙江北侖聚集3000多家模具廠(產品涵蓋蛋糕模到特斯拉零件模);幾小時車程外的高郵則有約1300家路燈制造商。
這些產業集群中,某廠推出新品后,周邊企業可迅速仿制或推出改良版。Lin Zhang強調:“打造如此密集、快速迭代的生態系統需多年積累,涉及供應鏈高度靈活性及各級技術工人的長期協作。”
工廠不會從天而降
多位美國企業主表示,過去探索本土生產時遭遇諸多挑戰:成本高、原料采購難、勞動力短缺、監管限制等。洛根曾考慮在美國自建針筒生產線,但發現僅廠房建設、設備購置、模具開發及滅菌車間就需800-1000萬美元,且所需自動化設備仍依賴中國(若此時回流還需承擔特朗普關稅)。
手袋品牌Bogg創始人兼CEO金·瓦卡雷拉(Kim Vaccarella)使用EVA材料(類似橡膠的石油副產品,也用于人字拖和瑜伽墊)生產產品。她發現越南雖能生產EVA商品,但多數工廠為中資且雇傭中國工程師。"中國掌握EVA工藝已20余年,始終是我們的首選。"她說。若將生產遷回美國,她認為仍需中國技術人才協助搭建生產線,但擔心特朗普政府的移民限制政策會阻礙簽證獲取。
另一挑戰在于許多產品的供應鏈已全球化,各環節分散在不同優勢地區。以鋰電池為例:鋰礦可能來自智利或澳大利亞,精煉在中國,封裝在日韓,最終運往歐美裝車。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員休·格蘭特-查普曼(Hugh Grant-Chapman)指出:"將此類供應鏈移回美國意味著本土工廠需在每個環節勝出,而不僅是終端產品,這極具挑戰。"
懸而未決的困局
面對特朗普幾乎每周變動的關稅政策,企業主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性。沃爾頓表示同行中有貨柜正在海運途中者每日焦慮查詢最新稅率,另有朋友為應對潛在經濟困境已開始提前裁員。
護膚品牌Dieux聯合創始人夏洛特·帕勒米諾(Charlotte Palermino,常在社交媒體談論關稅影響)總結道:“企業想要的無非是合理價格,不愿失去客戶或員工。但這些關稅正迫使我們在兩者間做選擇——無論哪種結果都對經濟不利。”
作者簡介
作為是《連線》資深記者,專注中國科技與商業報道。加入《連線》前,曾任《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記者及Protocol科技記者。作品亦見于Rest of World、《哥倫比亞新聞評論》、日經亞洲等媒體。
杰克?韋爾奇說:“你可以拒絕學習,但你的競爭對手不會!”
歡迎點擊鏈接,了解2025年我們將走進哪些知名企業參訪交流學習。
企業參觀考察游學預約咨詢電話:18511456825(同微信)馬博老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