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圍繞外賣騎手的爭奪戰,正將京東與美團的競爭推向白熱化。
近日,多條包含“美團封殺騎手去某平臺跑單”“不要去跑某平臺,查到就是永久封號”等內容的聊天截圖在社交平臺上廣泛傳播。對此,京東在《致全體外賣騎手兄弟們的公開信》中,直指美團通過算法隱形懲罰限制騎手跨平臺接單,導致騎手收入下降16%-25%,并宣布為被封殺騎手提供收入兜底、擴招全職崗位等緊急援助措施。隨后,美團辟謠“封殺騎手”等傳言為謠言,反指京東的補貼需商家分擔成本,擾亂市場秩序。這場看似突然爆發的沖突,撕開了平臺經濟長期存在的傷疤:在存量競爭時代,平臺為爭奪市場份額不惜重演“二選一”戲碼,而這一幕與十年前的電商江湖何其相似。
回溯電商行業發展歷程,"二選一"的陰影始終如影隨形。行業發展早期就曾有京東和蘇寧、京東和天貓等平臺之間出現過"二選一"的爭議。到2013年6月,京東商城的高級管理人員發表了一篇名為《二選一,這條通往奴役之路,你走么?》的文章,直接曝光了商家被阿里要求"二選一"的問題。2017年,京東甚至向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起訴了阿里的"二選一"壟斷行為。其后,2019年,格蘭仕因參與拼多多618促銷,在天貓遭遇搜索降權,由此引發天貓與拼多多的“二選一”紛爭......這些事件背后,是電商平臺通過流量霸權對商家生態的隱形控制,而如今,這套邏輯被復制到外賣行業的騎手爭奪中。美團被曝通過降低派單權重、延長等餐時間等算法手段“軟性脅迫”騎手站隊,而京東則以補貼對沖壟斷壓力,甚至推出“雙職工計劃”挖掘家庭勞動力價值。
歷史總在押韻,但絕非簡單重復。如果說十年前的“二選一”爭議是電商平臺在增量擴張中爭奪商家的粗放式競爭手段,那么當下這種競爭模式的延續,更多折射出電商行業從增量擴張向存量博弈的轉型壓力。根據CNNIC發布的第5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1.08億人,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9.74億人。在電商增速放緩、用戶增長見頂的背景下,電商平臺的“流量焦慮”如何釋放?各方平臺都開始尋找“新故事”,于是我們看到了京東進軍外賣賽道、淘寶下注內容電商、美團加碼即時零售......在這一過程中,新入局者難免與該賽道原有的主導勢力形成競爭,本次京東外賣與美團之間的“騎手風波”,也正映射出平臺在開拓新業務邊界時,對關鍵資源的激烈爭搶與對既有市場秩序的沖擊。
無論是從前脅迫商家還是如今裹挾騎手,本質都是平臺利用市場支配地位構筑壁壘,通過控制核心生產要素擠壓競爭對手生存空間。這種不正當競爭模式與當下國家政策導向形成尖銳對立。一方面,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電子商務法》《反壟斷法》等法律都有條文對平臺強制“二選一”行為進行了規制,“二選一”在法律上行不通。另一方面,從去年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及防止“內卷式”競爭,到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如今,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更是將“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寫入其中,直指內卷式惡性競爭對產業鏈的破壞。與此同時,《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試行)》強調打破區域壁壘、促進要素自由流動,而平臺通過“二選一”人為制造資源割裂,顯然與“統一大市場”背道而馳。
站在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視角觀察,平臺經濟的未來不應是零和博弈的修羅場,而應是多元共生的數字生態。事實上,去年雙11期間淘寶與微信支付打通、京東物流入駐天貓,已顯現出頭部平臺開放協作的苗頭。商務部規劃的即時零售萬億市場與電商助力培育壯大內需增量市場的藍圖中,既需要美團的高效履約,也離不開京東的供應鏈深耕;既依托淘寶全品類電商生態協同,同樣也依賴抖音快手小紅書等新興平臺流量創新......唯有打破零和博弈的慣性思維,讓生產要素在開放生態中自由流通,才能實現平臺經濟效率提升與價值創造的良性循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