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筑的另一大特點,對木質材料的偏好,從中國傳統美學上講,木質材料首先有人文屬性,木頭比石材更有溫度。另外,有一派歷史考據學者提出,華夏文明的核心發源地,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以及周邊地區,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木材豐富而石料相對缺乏,所以導致中國傳統建筑從起源時代,就青睞木材。同時,相對于磚石建筑,木質建筑有材料加工簡便、施工時間快、總體造價低等優勢;又或者說,縱觀世界歷史,石質建筑的最初起源,多是神廟等宗教建筑,以求和信仰的永恒性相匹配,但華夏文明超級早熟,并沒有其他文明地區那種宗教神權勢力長期坐大的時代,宗教信仰也偏向世俗與生活化,所以石質建筑并沒有在華夏文明歷史上得到發展。
當然,使用木材作為主要建筑材料的最大好處,就是加工起來方便,可以輕松形成各種形制規格的建筑構件。《營造法式》這部建筑經典中就強調“以材為祖”,把木材加工成大大小小的方木、圓木,截面和長度必須符合一定的模數。在沒有現代圖紙,也沒有效果圖可以參考的情況下,這套模數,能讓建筑設計順利銜接建造的過程,而且加工木材的方法可以標準化。上述框架結構里大大小小的部件,從梁柱、斗拱,到家具的桌腿都是依著這套原則,方便有序地管理、裝配和生產。
所以,建筑設計的技術層面,必然被更抽象的指導思想制約。中國古代傳統建筑中的廳堂房舍大小不同,首先是由建筑的類別等級決定的。也就是說,建筑師要決定建筑總體的規模和大小,才能決定不同大小的構件,以及它們如何組合。為了說明這一點,他舉了唐代晚期兩座經典建筑,龐大的佛光寺和小巧的南禪寺作為案例。兩座寺院總體構造相似,仿佛只是彼此的放大與縮小,所用的“材”,單元尺寸是不一樣的。這里表面上是在談材料,其實又回到了剛才提到過的設計思想與結構問題。人們常說明清時代的北京城是一件完整的建筑藝術作品,從宏觀上的城市,直到每一棟房屋,以及里面的家具、屏風、匾額、座椅等家具擺件,都擁有某種驚人的內在一致性。
相比之下,大型的西方古典建筑就截然不同,很多則是墻體承重,加上拱券、穹頂這些增大跨度的構件,柱子時而隱沒在墻體之中。順便說一句,西方傳統建筑,歷史上也出現過木質構造,但是沒有形成中國這樣的鮮明特征。到了十八世紀,西方建筑走向現代,框架結構才開始成為一個重要的基點,主要好處在于建筑的空間分隔,從此和承重體系彼此脫離,框架結構是標準化的單元組合,可以加加減減,降低重新設計和建造工藝的難度。于是,建筑物的規模和內部空間的安排變得空前靈活了。
說完了這些,作者李允鉌帶著我們更進一步,來看看中國傳統建筑的“裝飾與色彩”問題。以前大家都認為,這些只是微小的細部問題,但實際上,它們也是與設計有機結合的,不僅僅是裝飾,也是對抽象建筑形式的補充——雖然古建筑大多斑駁古樸,但在剛剛落成時,古代建筑其實很花哨,在建筑的重要部分往往飾有規制嚴謹的彩畫。這些裝飾首先是呼應建筑各部分真實的關系,達到和諧自然的效果,比如檐下彩畫顏色鮮明,但是因為遮沒在陰影里,所以不至于顯得突兀;其次,它們也突出了建筑特有的“空間媒介”的意義。為了突出君權的至高無上,太和殿內槽明間的兩排柱子,就是緊鄰御座左右的兩排,全部“瀝粉貼金”,而次間、梢間的所有柱子只用朱漆為飾。在位于上海松江,向古典建筑致敬的方塔園中,設計師馮紀忠教授特意將建筑構件之間連接的部分刷成黑色,道理類似。其實它和材料本身的屬性沒有關系,只是為了突出建筑各部分的結構關系,形成某種視覺上的表達語言,從而影響游覽觀看者的心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