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咱們聊印巴空戰的時候,認為巴基斯坦雖然取得了6:0的大勝,但因為印度戰機還是成功發射了對地導彈,所以巴基斯坦的攔截任務是失敗的,《》這個觀點引發了比較大的爭議。那今天就繼續聊一聊這個話題。
首先,空戰大勝和攔截失敗并不矛盾,空戰的任務是擊落敵機,攔截作戰的目的是保護己方目標免受打擊,印度是用遠程空射導彈進行攻擊的,那你沒攔下導彈,導致己方目標被炸,好幾十人傷亡,這當然是攔截失敗。
當然,任何國家都不能保證對入侵目標的百分之百攔截,哪怕以色列這樣領土狹小,防空火力密度世界第一的國家,也被伊朗和胡賽的導彈、甚至哈馬斯的火箭彈打穿了。巴基斯坦領土較大,還是長條狀的,而且是較長的一邊跟印度接壤,這就更難保證攔截成功率了。
巴基斯坦沒有攔截印度導彈,除了咱們提到了可能是預警機沒有發現來襲導彈,還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印度出動機群規模過大,按巴基斯坦方面的消息,125架戰機在天空混戰,印度戰機的數量是巴基斯坦的2倍,巴方的空空導彈當然要優先攻擊飛機了;另一方面,霹靂15的價格不低,將近100萬美元一枚,巴空軍就算有閑暇攔截導彈,恐怕也攔不起,畢竟印度的導彈要么是隱身的“風暴陰影”,要么3倍音速的“布拉莫斯”,攔截成功的概率比擊落飛機低太多了。
當然,總的來說,巴基斯坦空軍從預警機到戰斗機再到空空導彈,這套全中械的空戰體系還是非常給力的,巴基斯坦空軍的體系建設非常成功,只需要繼續加強,比如采購空警500和殲-35就行了。
相比之下,印度的空軍體系建設就太差了。首先就是預警機和不同國家戰機的溝通協調問題,其次就是主力戰機的選擇問題。印巴空戰過后,印度兩款主力戰機陣風和蘇-30MKI被噴得體無完膚,其實這就有點冤枉這對難兄難弟了。如果放在一個空軍強國,這兩款戰機都能發揮巨大的作用,但對于印度來說,卻并不合適。
陣風和蘇-30MKI都屬于多用途戰斗機,而不是空優戰機。多用途戰機想要發揮最大的效用,就必須放在一個完善的體系之中,比如F-15E之于美國,殲-16之于中國。由于中美都有數量龐大的預警機、加油機、電子戰機,并且還有專業的空優戰機F-22和殲-20罩著,所以即便這兩種多用途戰機面對其他國家的空優戰機,也能夠從容應對,起碼不落下風。
而對于體系不完備、電子工業落后的國家,哪怕是俄羅斯這樣的全球大國,搞多用途戰機都會落入“樣樣通,樣樣松”的尷尬境地。俄烏沖突的實戰表明,蘇-30SM這樣的多用途戰斗機很不受俄軍歡迎,除了用R37M創造了一個130公里外的擊殺記錄,大多數時間籍籍無名,甚至淪落到用機炮超低空打烏軍小艇的地步。相比之下,蘇-35包辦了烏克蘭的制空權,蘇-34則成了俄軍對地攻擊的絕對主力,專機專用,黃金搭檔,很好地彌補了俄軍電子工業水平的落后。
而對于印度這樣工業水平更加落后的地區強國來說,搞空軍就更要空優第一了,先保證制空權,別讓對方往自己陸軍頭上扔炸彈,然后再去想對地攻擊的事。千萬不要為了省錢,讓主力戰機的性能遷就對地攻擊,導致空戰能力下降。實在不行就多搞點彈道導彈,那玩意技術含量低,伊朗都能搞,而且突防能力比飛機強多了,還能避免飛行員損失。
印度在選擇蘇-30MKI時,就犯了這個錯誤。印度的蘇-30MKI跟俄軍的蘇-30SM基本差不多,一個是出口版,一個是自用版。相比于蘇-27基本型,蘇-30MKI增加了一個座位,一對鴨翼和推力矢量噴管,再加上大量新增的電子設備,導致空重暴增至20噸,比蘇-27重了三噸半,推力卻沒有提升,導致推重比大幅度下降,最大速度、加速和爬升性能、穩盤指標等大幅度下降。
如果按照空優優先的原則,印度在90年代向俄羅斯購買蘇霍伊戰機時,應該選擇當時的蘇-37,也就是同樣采用三翼面和推力矢量,但只有一個座位的方案。這樣不僅空戰性能優于蘇-30MKI,而且由于原型機從蘇聯就開始試飛,蘇-37的成熟度遠超還在PPT上的蘇-30MKI,能夠更早服役。而如果蘇-37成功落戶印度,還可能出口轉內銷,作為俄軍五代機服役之前的主力機型。這樣一來,蘇-37后期很可能會換裝后來蘇-35的117S發動機和雪豹E雷達,不僅性能大大增強,蘇-30MKI不可靠的矢量發動機,以及不靠譜的無源相控陣雷達等問題,也一并解決了,R-37M這種超遠程空空導彈,印度也能早早用上了。而且單座的設計,并不影響使用“布拉莫斯”這類防區外武器,其實只要不是激光制導或者是電視制導的武器,根本不需要專門的武器操作官。
當然,歷史沒有如果,印度人貪多求全,又盲目相信俄羅斯,導致最終選擇了蘇-30MKI。但在2008年去美國參加完紅旗軍演后,已經知道蘇-30MKI的推力矢量在空戰中用處不大,能量機動才是王道后,還選擇多用途的陣風作為中型戰機,就很迷了。要知道,此時巴基斯坦已經獲得了F-16C/D,中國的殲-10也已經服役,印度其實非常需要一款空優戰機,臺風是遠比陣風更好的選擇。
臺風的EJ200發動機,最大推力超過9噸,而陣風的M88發動機,最大推力僅有7.5噸。再加上臺風采用了遠距鴨翼、可調進氣以及半埋掛架等減阻措施,使得臺風的最大速度達到了2.0馬赫,升限達到了18300米,而陣風只有1.8馬赫和16800米。由于推力實在過剩,臺風甚至能以空優掛載超音速巡航,相比之下,陣風和其他大部分四代機一樣,一旦掛上導彈,就只能進行短時間的超音速沖刺,加速性能和爬升速度遠遠不及臺風。
另外,因為發動機差距巨大,所以陣風為了減阻,設計了一個現役戰機中最小的機頭,導致雷達直徑只有530mm,而單發的鷹獅和梟龍都有600mm,導致雷達探測距離不足。相比之下,臺風雷達天線的直徑比殲-10還大,超視距空戰優勢非常大。
所以,如果印度之前選擇的是蘇-37和臺風,那么前幾天空戰的結果,還真不好說。印度未來要做的,就是盡快給蘇-30MKI整合上R-37M,再多買一些“流星”的導彈,并且加快引進五代機。至于當下,只能靠數量優勢抵消巴空軍的質量優勢了,那就看印度能不能舍得手頭這500多架戰斗機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