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能當上皇帝,力挺他的是他的親舅舅長孫無忌。當初唐太宗心里最中意的人選是魏王李泰。李泰亦時時處處表現得十分積極,對皇兄太子李承乾頗有不屑,有爭儲的征兆。要知道太宗與長孫皇后有三個兒子,太子李承乾自暴自棄,寵幸孌童、結交術士,唐太宗震怒不已,派人殺了稱心。后來皇子李祐叛亂,李承乾居然說:“東宮西墻距大內不過二十步,要興兵奪位也是我,豈能輪到李祐那小子?”
太子居然要造反,唐太宗不得不棄兒自保。李承乾臨死說道:“孩兒自作孽無可怨,但父皇若將李泰立為太子,那便成全了他的陰謀,我死難瞑目!”太子承乾謀反被廢,魏王李泰入主東宮本來是順理成章之事,然而李世民萬沒想到,當他象征性地向群臣征詢新太子人選時,卻意外殺出一匹黑馬一一晉王李治。長孫無忌覺得李泰太有主見,不好駕馭,對自己不利。而李治生性柔弱,輔佐他,長孫無忌能大權在握,穩(wěn)操勝券。長孫無忌勸太宗,為了你的幾個孩子,應該讓一個善良的人繼承你的皇位,才能保全皇家血脈。于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李治在長孫無忌的力薦下,立為太子。唐太宗駕崩后,李治成為皇帝。長孫無忌成了托孤之臣,加上他凌煙閣第一功臣和國舅的身份,那可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妥妥的權臣。那么為什么李治當上皇帝后,卻要殺了扶自己上位的長孫無忌呢?許多人認為是武則天想當皇后時,長孫無忌千般阻撓,惹怒了武則天,于是武則天天天吹枕旁風,讓李治想方設法除了這眼中釘肉中刺。
這也確實有這方面的因素,想當初武則天和李治為了“廢王立武”晚上親自上長孫無忌府上,又是送金銀珠寶,又是提拔他的幾個兒子。長孫無忌收了錢,領了賞,卻不替人辦事。他不但不為武則天說話,還和褚遂良等一唱一和說武則天的身份和出身不宜母儀天下。直到背后有鐵血無敵、震撼四海的大唐軍隊的李勣一句:“此乃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臣?”才解了李治的圍,讓武則天登上皇后之位。武則天想要站穩(wěn)皇后的腳跟,處處打壓長孫無忌那確實不假。她想殺長孫無忌,甚至想讓他碎尸萬段也有可能,但是真正起決定作用的絕不是武則天。李治和長孫無忌,唐朝的兩位重量級人物,一個皇帝,一個重臣。在很多人的眼里,李治和長孫無忌的關系應該是親密無間的,因為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親舅舅。那么到底是因為什么原因讓李治下定決心殺了長孫無忌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皇帝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沒有任何人能夠挑戰(zhàn)皇帝的權威。而長孫無忌作為重臣,雖然功勛卓著,但他的權力已經對皇帝構成了威脅,李治被他時時掣肘,心里很不爽。李治在武則天的引導下,越來越想自己做主,他希望能夠掌控一切,而長孫無忌的存在讓他感到不安。除了立后的問題,長孫無忌在處理太子廢立問題時也干預了李治的決定。當時,李治想要廢掉自己的太子李忠,要立他和武則天生的兒子李弘,而長孫無忌則堅決反對。雖然長孫無忌的理由是出于維護唐朝的禮法和穩(wěn)定,但是他的干預也讓李治感到自己的權力被挑戰(zhàn)。另外,長孫無忌還曾試圖控制官員的任免權,總是挑選關隴集團的人士做朝中的官員。這使得他在朝廷中擁有更大的影響力,甚至有超越皇權的可能性。這也是李治想除掉長孫無忌的原因之一。李治下令殺死長孫無忌的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是因為有人舉報長孫無忌試圖謀反。雖然長孫無忌謀反真假難辨,但作為皇帝,寧可信其有,不敢信其無。為了皇權,不要說舅甥之間,哪怕是父子,兄弟之間,那也是刀光劍影,血染黃沙。李治聽到過隋朝覆滅的原因,也知道父親上位的玄武門之變,第一次聽到舅舅造反,還殺了舉報者。再一次聽到這樣的聲音,他開始動搖了,他甚至擔心自己是待宰的羔羊,所以先采取行動。
畢竟舅舅的勢力太大,不把事情在萌芽狀態(tài)遏制住,倘若長孫無忌真舉事,那么被除掉的將是李治自己了。總之,李治殺死長孫無忌的原因是復雜的,除了武則天的念叨,其中包括了皇權與相權,謀反等多種因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