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年,松贊干布病逝,文成公主被逼迫殉葬。當這件事情傳到唐高宗李治耳中時,李治大發雷霆,立即派人前去接文成公主,沒有想到文成公主寧愿寡居都不愿意回到大唐。
“今日我若隨你而去,來日,大唐百姓必將遭戰亂之苦,況且,祿東贊狼子野心,我離去后,他便再無阻礙。”
這一番話簡明扼要的分析了彼時吐蕃政局,令唐使者無奈嘆息,最終,使者無奈離去。
回想當年,松贊干布能娶到文成,也是經歷了很多考驗,就光是求親就求了三次。
對于古代來說,家族與家族之間想要同理連枝,共同繁榮。最好的辦法就是聯姻,國家也是一樣,想要和平避免戰爭最好的辦法,也就是和親。
松贊干布想要獲得大唐的支持,因此他率出此時事,但是當時吐蕃并不強大,這樣的肖想能實現嗎?
果不其然,他換來的是被拒絕的結果,這就令他覺得面上無光,心中郁悶。
他是一個不達目的不罷休的人,于是便想到了用戰爭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只要展現自己的價值,就能有話語權。
于是他對周邊國家發起了戰爭,連贏幾場勝仗,甚至達到了今天的四川,有了勝仗和驍勇善戰的大將,他便開始膨脹,頗有些傲氣的再次提出和親一事。
可沒想到,大唐根本不吃他這一套,直接,出兵將他們打退,甚至還連斬幾個大將的頭顱。
這一次松贊干布也看到了大唐的武力值,不敢再冒進的他也明白了一個道理,真誠是永遠的必殺技。
因此,他再次求親,這一次,他態度謙恭,誠意滿滿,并且也給足了聘禮和大堂面子。
唐太宗看到面前堆成小山的黃金和珍寶,這才緩和了面容,微微頷首到:“既然你們如此誠心,那朕就允下這門親事。”
文成公主據說是皇親宗室之女,為人才貌雙全,心思澄澈,如果不走求親這條道路,將來也必定是世家大族踏破門檻,搶著求娶之人。
六重考驗下,求親使者從眾多美女當中通過一個小細節將真公主并帶回了吐蕃。
和親之路走得異常艱難,整整兩年的時間,文成公主歷經千難萬苦風沙蹂躪,這才到達了吐蕃,和親隊伍入境之日,便迎來了一場盛大的歡迎儀式。
松贊干布感念文成背井離鄉,身負重任,所以表達了自己最大的誠意,從他的這一行為,仿佛可以預見,文成之后的生活和命運。
果不其然,松贊干布奉上了自己全部的真心,兩人沒有濃烈的愛情,卻依舊過得幸福安樂。
那個時候吐蕃生活的相對原始那個時候吐蕃生活的相對原始,他們的文明更是落后,文成一邊幫他們完善政治制度,一邊幫他們完善教育理念。
也因此,吐蕃選出了一批優秀學子前往大唐學習,在文成的影響下,吐蕃與大唐的友好交流欣欣向榮。
雖然嚴格來說,文成還算是妾,但她還是用自己的努力,展現了自己的價值,甚至在吐蕃,她的口碑和受愛戴程度絕不亞于王后。
并非依托于大唐公主這一身份并非依托于大唐公主這一身份,而是真正靠個人魅力就能受子民擁護,她的能力已經遭到了朝堂大臣的忌憚。
在松贊干布的保護下,她尚且可以在吐蕃大師拳腳進行各種改革,可誰都誰都沒有想到,松贊干布這個吐蕃歷史上的大英雄,竟然會得到英年早逝的結局。
這一變故使吐蕃朝政暗潮洶涌,新君年幼,年幼就代表大權旁落。
輔政大臣祿東贊為了能更好的實施自己的政治抱負,便想到了讓文成殉葬之法。
這一消息在唐王朝掀起了一陣不小的風浪,李治在朝堂之上大發雷霆,隨即,他便派去使者想要將人接回來。
而文成公主的回答就如開頭那般堅定,不管是出于使命未完結的信念感,還是出于對松贊干布的深重情誼,她最終還是選擇了面對慘淡的人生。
文成公主文成公主雖然有聲望,但依舊無法阻止吐蕃的暗潮洶涌和野心,看著自己辛苦創下的太平盛世,被一點點侵蝕,想必她的晚年一定是無比孤獨和痛苦的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