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23 日深夜,猿輔導武漢公司辦公室里,26 歲的程序員李某趴在鍵盤上再也沒能醒來。他的手機里,未婚妻發來的消息停留在 23 點 17 分:“今天加班到幾點呀?” 而此時的他,已經在連續工作十多個小時后,倒在了這個計劃 5 月 2 日結婚的春天。命運的殘酷在于,喜帖早已印好,婚房的裝修只差最后一道工序,卻永遠等不到新郎牽起新娘的手。
從華中農業大學畢業五年的李某,帶著對城市生活的向往走進互聯網教育行業,卻被卷入一場無形的 “職場馬拉松”。親屬回憶,最近一個月他常說 “項目太緊”,每天下午 1 點到崗,凌晨 1 點后才能回家,周末也常被工作占據。前員工透露,這里的 “彈性工作” 是披著羊皮的狼 —— 名義上不打卡,實際要求下午 1 點到凌晨 2 點在線,招生季更是動輒通宵,上廁所要報備、離開工位超 15 分鐘算脫崗,績效考核像高懸的利刃,迫使員工在 “加班換績效” 和 “停工丟飯碗” 間做單選題。2023 年媒體曝光的 “超長加班” 曾讓公司承諾擴招,但小王的經歷揭穿了真相:“人多了,每人管的學生從 300 漲到 400,任務量翻倍,不加班根本完不成。”
悲劇發生后,寫字樓的安保突然升級,事發樓層加裝密碼鎖,卻鎖不住公眾對 “過勞死” 的追問。武漢人社部門已介入,但工亡認定的長路才剛開始 —— 根據《工傷保險條例》,需證明 “工作原因導致突發疾病”,而加班導致的隱性健康損耗,往往在醫學鑒定和法律舉證間陷入僵局。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家曾以 “成就夢想” 為口號的企業,近年勞動合同糾紛不斷,員工起訴記錄顯示,加班工資模糊、績效克扣隨意、考勤制度雙標等問題早已存在,所謂 “拒絕職場 PUA” 的招聘承諾,在現實中淪為漂亮的話術。
在李某的工位上,那臺亮了整夜的電腦里,未完成的代碼還在等待編譯,就像他未完成的人生。當互聯網教育行業的 “高速增長” 以年輕人的健康為燃料,當 “狼性文化” 異化為 “生存競賽”,每個加班到凌晨的身影都在重復同一個風險:用生命換業績的游戲里,沒人知道下一個倒下的是誰。李某的故事不是孤例,它是無數 “996”“007” 職場人的鏡像 —— 抽屜里的護肝片、體檢報告上的異常指標、手機里凌晨三點的工作群消息,共同勾勒出當代職場的殘酷畫像。
這場發生在春天的悲劇,最終會變成熱搜上的過往,但留給社會的思考不該停止。當企業把 “奮斗” 等同于 “無休”,把 “奉獻” 曲解為 “透支”,當勞動者在生存壓力下失去說 “不” 的權利,我們失去的不僅是一個年輕的生命,更是對 “發展應有溫度” 的信仰。李某的未婚妻在采訪中哽咽:“他總說等忙完這陣就好好陪我……” 這句話像一記重錘,敲打著每個為效率至上狂歡的靈魂 —— 比業績更重要的,是活著的權利;比增長更珍貴的,是對人的尊重。或許,真正的企業責任,始于關掉那盞催促加班的燈,始于讓每個員工都能按時回家,擁抱屬于自己的生活。
作者聲明:內容由AI生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