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的上海春夜里,28 歲的張先生站在派出所門口,手機屏幕的冷光映出他攥緊的轉賬記錄 ——7250 元,三個月的噓寒問暖,最終化作聊天框里的紅色感嘆號。那個自稱 “月月” 的女孩曾在視頻里哭著說父親病逝、后媽要賣掉她的錄取通知書,此刻卻被警方證實是 19 歲的沈某,所有悲慘身世都是為了挽回前男友而編造的謊言。
故事始于 2024 年 12 月的社交平臺。沈某在分手后得知前男友抱怨 “沒錢談戀愛”,鬼使神差地注冊了新賬號,用 P 圖軟件偽造了大學宿舍背景和貧困證明。第一次視頻時,她對著鏡頭抹眼淚:“下個月再湊不到學費,就要去電子廠打工了。” 這句臺詞讓張先生想起自己的妹妹,當晚就轉了 500 元。此后兩個月,“奶奶住院費”“助學貸款逾期” 等劇本輪番上演,直到張先生發現對方發來的醫院單據日期竟早于她 “父親病逝” 的時間。
審訊室里,沈某反復摩挲著手機殼里的前男友照片,指尖還留著給對方買球鞋時刷爆信用卡的劃痕。她坦言,每筆轉賬到賬后,第一時間就是給前男友發紅包、訂外賣,甚至用 “好心人資助” 的名義幫他償還房租。“我以為只要證明有人在乎我,他就會回頭。” 這個 19 歲女孩的聲音里帶著青春期的偏執,卻不知道自己早已在謊言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類似的情感迷局在互聯網時代并不鮮見。2025 年初,江蘇警方破獲的 “富婆戀愛詐騙案” 中,嫌疑人王某為維持與男友的高消費生活,虛構 “海歸企業家” 身份,在三年間騙取三名男子共計 120 萬元,最終在偽造 “海外遺產繼承” 時露餡。這些案件的共同點在于,施騙者都試圖用他人的善意填補自己的情感缺口,卻在貪婪與僥幸中走向違法深淵。
警方梳理發現,此類詐騙通常遵循 “人設構建 — 共情收割 — 緊急索財” 的套路。沈某們會精心設計細節:比如在朋友圈發凌晨三點 “復習備考” 的照片,實則是網圖;視頻時故意露出破舊的書桌,卻小心避開真實的居住環境。這些碎片化的 “真實” 逐漸堆砌出受害者心中的 “可信形象”,直到以 “突發事件” 為由打開轉賬缺口。
法律層面,沈某的行為已構成詐騙罪。根據《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3000 元以上)即可追究刑事責任,她將面臨最高三年有期徒刑或拘役。但比法律懲處更值得關注的,是這場騙局對雙方的情感傷害 —— 張先生至今不敢再添加任何陌生好友,而沈某不僅失去了前男友,還將在人生履歷上留下難以抹去的污點。
在沈某的手機備忘錄里,還留著未發出的道歉信:“對不起,我不該利用你的善良。其實每次你說‘加油’時,我都覺得自己像個小丑。” 這段話道破了所有情感詐騙的本質:當一個人試圖用謊言捆綁他人的善意,最終只會讓自己和他人都陷入信任危機。網絡世界的溫情,從來不該是精心設計的騙局,而應是兩顆真誠心靈的相遇。
暮色中的城市依舊車水馬龍,張先生刪除了與 “月月” 的所有聊天記錄,沈某的案件也將在法庭上迎來判決。這場荒誕的情感鬧劇提醒我們:在虛擬世界里,任何急于索取金錢的 “悲慘故事” 都可能是精心編織的陷阱。真正的情感聯結,不該建立在算計與欺騙之上 —— 無論是施騙者試圖挽回的愛情,還是受害者付出的同情,都需要以真實為基石,否則終將在謊言的重量下崩塌。
作者聲明:內容由AI生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