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 何
今天,最高層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
官方新聞通稿的全文雖然不長,但估計很多人都是字都認識,連著一起就看不懂了。
老實說,這樣并不利于政策落地,所以下面我用大家能夠聽得懂的話來重新組織一下中央的意志。
和我們普通人息息相關的,主要有兩個方面,我提煉了一下(用自己的話翻譯一下):
首先第一點就是「適時」降準降息。
- 會議強調,要加緊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用好用足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超長期特別國債等發行使用。兜牢基層“三?!钡拙€。適時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加力支持實體經濟。
降準意味著銀行可以將更多資金用于貸款和投資,從而增加市場流動性。
降息則要分為兩方面來看,一方面,降息使得居民從儲蓄中獲得的利息收入減少,這可能促使一些人尋找其他投資渠道,如股市、基金等,以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
另外一方面,貸款利率下降,減輕了購房、購車等大額貸款的還款壓力。
對于有房貸的人來說,每月還款金額會減少。
在過去一段時間,關于降準加息的說法一直都是“擇機”。
比如在過去的3月,央行就4次公開提到擇機降準降息(3月6日,3月13日,3月18日,3月27日),但是一直都沒有來。
現在政治局這一拍板,所謂的「適時」就是告訴我們降準降息馬上要來了。
降準降息,這肯定是要趕緊實施的,為啥這么急呢?
因為一方面“大家”都在積極低存錢,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數據,2025年第一季度,人民幣存款增加了12.99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了9.22萬億元
另外一方面,因為企業借錢難,大家房貸壓力也大,得趕緊讓經濟有點活力。
其次是提高中低收入群體收入,大力發展服務消費
- 會議指出,要提高中低收入群體收入,大力發展服務消費,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盡快清理消費領域限制性措施,設立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
為什么要強調提高中低收入群體收入,大力發展服務消費呢?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得先看看咱們現在的經濟階段和面臨的緊迫難題。
咱們是從農業國起步,快速走完工業化階段,現在正往服務業占主導的階段轉型,說白了就是夾在工業化后期和服務業初期的節骨眼上。
靠強大的制造能力,咱們拿下了全球超三分之一的制造業產出,
但現在卡脖子的不是產能,而是全球市場消化不了這么多東西了。
外部需求萎縮加劇通縮壓力,按常規經濟刺激手段,比如降息、發國債、債務置換,能暫時延緩市場收縮,但錢往哪兒流是關鍵。
如果繼續走“內部卷生產、外部卷價格”的老路,不解決收入分配和財富結構問題,只會陷入“越刺激越收縮”的怪圈——就像2020年以來,刺激政策沒少用,但市場反而更低迷。
現在國際環境倒逼我們不得不正視一個現實:中國攢了三十多年的貿易順差,賬面上確實富,但老百姓兜里卻沒跟著鼓起來。
看看人均消費在全球排80名開外,這和"世界第二大消費市場"的名頭實在不匹配。
歐洲國家沒有我們的制造能力,卻能維持高福利,核心在于財富分配機制。
反觀我們,雖然通過出口積累了天量外匯,但這些錢更多變成了鋼筋水泥和外匯儲備,沒能有效轉化為居民的購買力。
當歐美市場開始萎縮,過去靠8億發達國家人口消化產能的模式行不通了,這時候才驚覺:14億人的消費潛力要是能釋放出來,才是真正的經濟安全墊。
提升內需不是簡單的發錢刺激,而是要打通財富循環的任督二脈。
現在連老百姓自己都明白:出口產品往往質量更好,內銷反而要碰運氣。
這種"內外雙標"恰恰暴露了產業升級的軟肋——不是造不出好產品,而是國內消費市場撐不起優質優價的生態。
當貿易伙伴也開始捂緊錢袋,我們若還守著"只賺不花"的老套路,不僅國際貿易話語權受制于人,內部的經濟循環也會越來越吃力。
怎么做破局呢?
其實早期工業國有經驗可循:
- 首先得靠“附加值”突圍。
咱們制造業規模夠大,但習慣了“內卷式競爭”——國內大企業碾壓小企業,形成“大樹底下寸草不生”的生態;
國外靠低價打市場,最后變成全行業不賺錢的惡性循環。
真正該走的是科技升級和品牌溢價,比如靠技術創新提高利潤,靠品牌口碑打開市場,而不是靠“卷死對手”。
- 其次要平衡勞資關系。
現在勞動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占比低,錢沒到普通人手里,消費自然起不來。
得讓打工人在收入分配中多拿點,比如提高工資占比,別讓企業利潤過度向少數人集中,這樣大家手頭有錢了,才能撐起服務業和消費市場。
- 最后是二次分配要“精準滴灌”。
政府收稅再返還給居民,本意是“削峰填谷”,但如果財富太集中,一味加大二次分配反而會打擊生產積極性。
關鍵是要體現集體所有制優勢,比如通過合理稅收調節,讓富人多承擔責任,同時保障普通人的福利,別讓“削谷填峰”變成“劫貧濟富”。
這里有個誤區得打破:
有人擔心調節財富分配會導致富人潤了,但現實是,財富越集中,資本外流對經濟和社會穩定的沖擊越大。
比如房地產造富時代積累的財富,若不通過合法合規的二次分配(如合理的資產稅)引導,反而會加速外流,沖擊外匯儲備。
正所謂,風起于青萍之末,當前外部壓力恰是轉型契機。
當海外訂單收縮倒逼我們轉向內需市場時,提升居民消費能力就不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
通過稅收調節、社會保障、收入分配等制度改革,把沉淀的國家財富轉化為居民購買力,與其被動等別人卡脖子,不如主動把財富池子里的水分給自家百姓。
這不僅關乎經濟韌性,更影響國際話語權:當14億人的消費潛能真正釋放,任何國家都難以忽視這個龐大市場的吸引力。
說到底,光攢錢不花錢的套路已經行不通了,讓老百姓口袋鼓起來,才是應對變局最實在的底氣。
全文完,感謝閱讀,既然看到這里了,如果覺得不錯,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