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劃破夜空,伴隨著激昂的《東方紅》旋律,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騰空而起,成功入軌。這是我國航天史上的高光時刻,也是在錢學森等一批“兩彈一星”元勛的帶領下,中國邁向太空的第一步。
而令人驚訝的是,這顆原本設計壽命只有20天的衛星,竟然在太空中默默飛行了五十多年!至今仍在環繞地球運行,這是為什么呢?我們一起來解鎖它背后的“飛行密碼”。
首先,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從衛星為什么不會掉下來”說起。
在地球附近,無論是飛機還是火箭,都要克服地心引力。而大多數飛行器在飛行時,需要不斷產生升力才能飛行在空中,比如飛機靠的是空氣對機翼的壓力差來飛。但在太空,空氣幾乎不存在,空氣動力學徹底失效,那衛星是靠什么在空中飛呢?
在了解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說說牛頓大炮,牛頓大炮是牛頓提出的一個思想實驗,它并不是現實中真的造了一門大炮,而是牛頓用來說明萬有引力與軌道運動關系的一個比喻模型。這個想法最早出現在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是他試圖解釋為什么月球不會掉到地球上、而是圍繞地球轉動的原因。
牛頓假設,在一座非常非常高的山頂上,安放了一門超級大炮,它朝著水平方向發射炮彈。接下來,根據炮彈的初速度不同,會出現完全不一樣的結果。速度較慢時,炮彈會在飛出一段距離后落回地面,就像我們日常看到的炮彈軌跡一樣。速度增加,炮彈會飛得更遠,落地的點也越來越遠。
達到臨界速度,炮彈會繞著地球轉一圈后回到原點!因為此時它的下落速度正好等于地球曲率的變化速度,于是就開始圍繞地球不斷轉圈!這就是第一宇宙速度。這個速度大約是7.9公里/秒,也就是說,每秒飛7.9公里,就可以進入繞地球運行的軌道。
這個簡單的思想實驗揭示了萬有引力和軌道運動的本質聯系,而衛星之所以不會掉下來,不是因為沒有引力,為此時它處于一個“自由下落,但始終繞不過地球弧度的狀態,于是形成環繞軌道。
那么我們回到話題,為什么“東方紅一號”能飛這么久?
答案在于這顆衛星被送入一個近地點約441公里、遠地點約2368公里的橢圓軌道。在這個高度,雖然不能說是真正的真空”,但氣體非常稀薄,幾乎不會對衛星造成明顯的減速。沒有空氣阻力 = 沒有能量損耗 = 可以一直飛。
根據目前監測數據顯示,東方紅一號現在在一個近地點432公里、遠地點2030公里的軌道中運行,每天繞地球飛13圈左右。雖然相比當年已經有了輕微的軌道下降,但50多年來“只掉了10公里”,可以說非常穩定。
不過“東方紅一號”雖然還能飛很久,但它不可能永遠留在太空中。當軌道慢慢降低,逐漸接近大氣層稠密區域時,它會受到越來越大的空氣阻力,速度下降,軌道進一步下墜。直到某一天,它沖入大氣層,在巨大的摩擦熱中燒毀解體,化作一縷塵埃。這也是絕大多數人造衛星的最終歸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