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一句俗語說:“前通后通,人財兩空”,聽起來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不知道說的是什么。
這句話的“前通后通”是說,房屋或宅院的門,從前面一直通向后面。因此“前通”和“后通”,分別指房屋或者宅院的前門和后門。這種格局,民間俗語為穿堂門。
穿堂門的最大特點是,風或者氣流,可能從前門直吹后門,也可能從后門直吹前門,且風速比較快。民間把這種風或者氣流統稱為“穿堂風”。
“穿堂風”到底是好還是壞,不同地方,不同季節,各地的說法不太一樣。有的人有意避開,有的人特意去尋找;有時候要避開,有時候又很需要。
冬季寒冷的時候,人們怕風,從穿衣服到居室,封閉的越嚴實越好,這樣才能保暖,穿堂風會帶來寒冷,當然不需要。
炎熱的季節,人們喜歡風,但不是所有的風,干熱風就讓人討厭,只喜歡涼風,這樣才能消暑,讓身體涼爽起來。這種季節,人們又有點喜歡穿堂風。
過去農村,在沒有電風扇,更沒有空調的年代,有兩種風是人們喜歡,又害怕的。一種是巷子風,另一種是穿堂風。
這兩種風,相當于那時農村的電風扇和“空調”,人們勞作回家休息時,喜歡找這兩種地方乘涼,聚在一起聊天。
下面就介紹一下這兩種風。
巷子風
所謂的巷子,也就是北方有些地所說的胡同,在城鎮稱為小街道,指位于房屋之間的狹窄的通道。
農村的這種通道,根據村莊規模的大小,以及房屋的密集程度,有曲折蜿蜒的,也有相對比較直的,有的比較短,有的比較長。通常來說,比較直而長的巷子風大,涼快,是村里人乘涼的首選之地。
這種巷子所吹的風,與穿堂風并無二致,只是在房屋之間穿行,并沒有進入室內,但畢竟是在房屋之間,房屋又稱堂,因此,農村將巷子風稱之為“大穿堂風”,是穿堂風的一種。這種穿堂風,冬天的風非常寒冷,熱天的風非常涼快。
另外,在宅院內,院大門與院后前直線連通,所形成的風也叫穿堂門,所形成的風也叫穿堂風。實際上,這種風還是在房屋之間流動,沒有進入室內,準確地講,只能算是巷子風,也被民間納入穿堂風的一種類型。
穿堂風
所謂穿堂風,堂指房屋,有的地方指堂屋;穿堂,指也就是穿過房屋或堂屋,穿堂風指穿過房屋或堂屋的風。
通常來說,傳統民間之中,只要有房屋內的門,或者堂屋內的門,如果開在一線直線上,就被稱之為穿堂門,從穿堂門吹過的風,或者氣流,就叫穿堂風。民間在說穿堂風時,多指這種類型。
這里還有一個條件,即使房屋內的門開在一條直條上,開成穿堂門的布局,但是,如果有一道門經常關閉,風不能通過,也沒有氣流,也就形成不了穿堂風。只有門都打開時,才能形成穿堂風。
比如,湖南、江西等地的一些農村的傳統特色民居中,在堂屋所在的開間進深中,一般有三重門,即堂屋大門,堂屋后門,堂屋后間的后門,這兩道后門通常在一條直上,形成穿堂門,但因堂屋后間的后門經堂門閉,很難形成穿堂風。
傳統民民中,很多地方的習俗,門大窗小,再加上窗戶上糊有窗紙,有的地方糊滿,有的地方只糊三分之二,即使門對著窗,因為風很小,或者沒有風,這樣就不能形成穿堂風。
還有一些地方的傳統民居中,門大窗戶也大,窗戶可以打開,這樣的風就大,能夠形成穿堂風。比如,江南城鎮中的一些民居。
現在農村的新式民居小樓房,通常窗戶比較大,有的比門還要大,還有一些是落地窗,這種情況下,門和窗在一條直線上,如果門和窗同時打開,室內所形成的風也是穿堂風。
但是,現在的窗戶都有玻璃,如果將窗戶關上,并不影響室內的采光,風和氣流也就進不來,也就形成不了穿堂風。
以上介紹了兩種類型的穿堂風。對于過去的一些農家來說,炎熱的夏季,穿堂風對一些人來說也是一種享受,但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則是一種危害。
穿堂風對人的危害是傷人,也就是容易讓人生病,或者原本有病,會讓病加重。這種危害通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在不知不覺之中,就被風所傷。
在炎熱天氣里,人們喜歡乘涼,尤其喜歡在有穿堂風的地方乘涼,有的甚至搬上板凳、竹床等,在有穿堂風的地方睡覺。
這樣的地方看似很涼快,也很舒服,但時間久了,就會受涼,身體有毛病的人,病情會加重,身體健康的人,如果忽視風的傷害性,不利于身體健康。
由于過去農村醫學不發達,醫療條件有限,再加上像被穿堂風吹出來的病,一般不太被人重視,以為小毛病,硬挺一下就能過去,自己會好起來,結果越拖病越重,小病也就變成了大病。
穿堂風對身體比較虛弱的人,危害比較明顯,比如,嬰兒、老人、產婦等。
冬季的穿堂風也同樣有危害,這種風更加寒冷,從室內吹過后,室內的溫度與外面沒有多大區別,不利于室內的保暖,也容易讓家里人受凍。
正是因為如此,很多地方的傳統民居,忌諱建房穿堂門,也忌諱門對窗。
由此可見,“前通后通,人財兩空”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如果房屋內有穿堂門,不利于居住身體健康,生病后要醫治,要花費了錢財治病。病情嚴重的人,錢財花了,病又治不好,就會造成人財兩空。
民間還有類似的俗語說“門窗相對望,財丁不入堂”、“門對窗,人遭殃;窗對門,必傷人”。這里說的是門窗相對而開的布局,也會形成穿堂風,對家人健康不利。
民間的這種說法,后來被吸收到風水習俗中,成為風水習俗的一部分。比如,《陽宅十書》中說“重重宅戶,門窗莫相對,必主門戶退”。
但是,后來民間對穿堂風的說法越來越玄乎,越來越夸張,將建穿堂門的禁忌絕對化,并衍生出諸多迷信的說法,這里就不介紹了。
實際上,有一些地方因當地氣候的原因,在傳統民居中,還是建穿堂門的現象。比如,長江流域的一些農村,就有建穿堂門的習俗。
其原因是當地氣候濕潤,雨水豐沛,特別是梅雨季節,室內潮濕氣非常重,同樣不利于人的身體健康。穿著堂門可以快速通風,將室內的排出濕氣,更換新鮮空氣。
這些地方對防止穿堂風傷人,一般也有措施,那就是到了熱天和冬天,將一道門或者窗戶關閉,這樣就避免形成穿堂風。
總之,“前通后通,人財兩空”這俗語,主要是提醒人們,要認識穿堂風對人身體健康的危害,并要做好防范措施。
但是,這話也不是絕對的,有的地方由于當地氣候的原因,還是有前門連后門的房屋存在,這種布局同樣也是為了身體健康。因此,我們要辯證的看問題,不要陷入迷信的泥淖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