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疲軟、國際局勢動蕩、產業鏈波動以及國內經濟轉型的復雜背景下,非公醫療行業正面臨嚴峻的挑戰。
盡管困難重重,非公醫療從業者依舊對行業的發展抱有堅定的信心。近日,在由GE醫療中國主辦的中國大健康產業領軍人物千人大會暨第五屆博鰲大健康領袖峰會上,多位業內人士一致表示,非公醫療正在經歷的挑戰之中亦孕育著新的機遇。
GE醫療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張軼昊表示,國家在政策層面上正加大對民營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支持力度,而在市場層面,許多個性化健康消費需求尚未得到滿足。與此同時,人工智能等創新技術的引入也為非公醫療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泰和誠控股CEO、美中嘉和醫學技術發展集團董事長楊建宇則強調,重疾患者數量的增加與醫療資源的短缺、患者就醫需求的多樣化、醫保控費的擠出效應、技術的持續進步、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及商業保險覆蓋范圍的擴大等,都是非公醫療行業發展的外部機遇。
近年來,國家和地方政府針對社會辦醫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從放寬準入條件、提供資金支持、專科建設到監管流程優化等多個方面,全方位推動非公醫療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去年11月,國家發布的《獨資醫院領域擴大開放試點工作方案》,在放寬市場準入條件方面邁出重要一步,允許在北京、天津、上海等9個城市設立外商獨資醫院(中醫類除外)。同年發布的《關于調整“十四五”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規劃的通知》中,則特別針對社會辦醫療機構,打破了甲類設備對民營醫院的限制,為高端醫療技術的應用鋪平了道路。
在全新的發展環境中,非公醫療從業者應如何追求更卓越的發展前景?GE醫療中國副總裁、非公醫療業務總經理戴紅東認為:一方面,用戶日益增長的個性化需求不斷驅動非公醫療市場服務模式的創新;另一方面,高端專科的精確突破以及智慧醫療技術對服務效率的提升,將共同推動非公醫療領域開拓出一條新的發展路徑。
因此,面對這一系列外部機遇,非公醫療行業需聚焦于“精準”“個性”與“智能”三大關鍵詞,以實現自身的轉型升級與持續發展。
“精準”突破高端專科
將高端化、特色化的專科建設錨定為戰略要沖,已成為民營醫療行業破局突圍的共識性選擇。
這種戰略思考恰與政策導向形成共振。自2024年以來,上海、廣東、浙江、云南等多個地區出臺的鼓勵社會辦醫發展的政策,均將加強特色專科建設列為重點內容,并著重強調要支持社會力量辦醫高端化、國際化發展。
“非公醫院的發展,應立足差異化定位,成為公立醫療的有益補充。”楊建宇提出,通過精準聚焦專科建設、提升服務品質,非公醫療可以探索一條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路徑,在多層次醫療體系中發揮積極作用。其所在的美中嘉和集團,將腫瘤放療納入到重點發展的學科,定位高端放療,開展高端專科的建設。
除了以腫瘤為代表的重疾專科,聚焦慢性疾病的精準管理也正逐步成為非公醫療差異化發展的關鍵路徑。以麗滋卡爾醫院為例,其醫院創始人兼董事長劉向麗表示:“我們努力在慢性病管理的體系中踐行精準篩查、精準診斷、精準治療、精準管理的‘四精’戰略。‘精篩’是第一位,它決定了整個醫療路徑的效率和療效。”她強調,精準不僅僅適用于重疾診療,也適用于在心腦血管、內分泌、肝臟等慢性病上的健康需求。
隨著人口老齡化和癌癥慢性病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專科醫療服務市場正在經歷迅猛增長。根據國家癌癥中心的最新統計數據,我國惡性腫瘤年新發病例達到482萬例,較十年前增長了近10個百分點。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進一步指出,中國私立腫瘤醫療服務市場的規模從2016年的189億元增長至2022年的530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8.7%,預計到2026年將達到1092億元,2022年至2026年的復合年增長率預計為19.8%。
在市場規模快速增長的同時,我國在抗腫瘤診療技術方面也取得了顯著進步。質子治療作為一種新興技術,相較于傳統放射治療具有明顯優勢,能夠更精確地定位癌細胞,減少對健康細胞的損害。楊建宇指出,質子治療具有長周期和重資產的特點,從項目啟動到正式運營通常需要6-8年的時間。自2018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首次明確相關政策與配置計劃以來,國內的質子治療中心仍然較為稀缺。因此,美中嘉和專注于質子治療領域,與MD安德森癌癥中心同步發展質子治療技術,構建了難以復制的核心競爭力。
廣州中醫藥大學金沙洲醫院同樣將腫瘤專科作為醫院發展的重點方向之一。董事長劉文勝介紹,醫院僅用了5年時間,就實現了腫瘤專科的跨越式發展,“民營醫院要利用優勢打造學科平臺,從國際視野來看,腫瘤的發展趨勢和前景很好,生物治療、靶向用藥的臨床使用都在迎來轉變。”與此同時,金沙洲醫院也十分注重影像設備的作用。劉文勝強調,影像是臨床醫生的眼睛,精準影像技術是腫瘤診療體系的核心支柱,對疾病的診斷、治療決策、療效評估等環節都至關重要。
具體來說,在腫瘤的診療階段,更高精度的醫學影像設備,如PET-CT、MRI等,可以幫助醫生更準確地識別腫瘤的位置、大小、形態以及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從而為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提供有力支持。比如包括質子治療在內的放射治療,尤其需要高清成像結合精密的放射治療系統和軟件,使腫瘤靶區獲得精準放射線治療的同時,避免損傷到健康組織。此外,高精度的醫學影像設備還能在腫瘤治療過程中進行療效監測,及時調整治療方案,確保患者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
個性化需求驅動服務模式創新
近年來,隨著新一輪醫療改革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和成效,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得到了顯著提升。在基本醫療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消費升級趨勢明顯,健康管理、精準診療等多樣化、差異化、個性化健康需求也在持續增長。
因此,作為公立醫療體系的有效補充,非公醫療的服務內容和模式也有待拓展升級。滿足患者日益增長的個性化健康需求,已成為非公醫療領域發展的必然趨勢。
定位高端醫療服務差異化市場的美中嘉和,致力于為患者提供國際頂尖的定制化腫瘤診療服務。據楊建宇介紹,集團與GE醫療在2020年聯合建立的獨立第三方影像診斷中心,可以為用戶提供具有針對性、個體化的疾病早篩項目。
將慢性病領域作為核心發展賽道的麗滋卡爾醫院,同樣注重個性化服務體系的打造。劉向麗提到,醫院始終把“精準”作為核心定位,“療效”作為追求目標,為客戶提供一站式、全周期的健康保障服務。“我們希望真正做到‘一人一數據,一人一評價’的科學管理體系,從而做到‘千人千面’。”劉向麗解釋道,醫院采取“1+X”的模式,為不同年齡階段、不同生活習慣、不同遺傳背景的會員量身定制專屬健康管理規劃,以確保其在各個生命周期階段都能獲得科學的健康指導和有力的健康干預。同時,對于慢性疾病,醫院從源頭重視可能出現的健康問題,有針對性地為個體定制干預內容,引導會員建立良好生活方式和健康習慣,真正實現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守護。
此外,劉向麗還提到,“我們的醫療服務不僅是科學的,更應充滿溫度,我們做的不僅是醫療,更是在重新定義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麗滋卡爾醫院努力打造區別于固有印象的醫療場景體驗,將醫療與休閑、放松、時尚元素緊密結合,賦予患者更具情緒價值與體驗感的服務過程。是非公醫療在體驗、人文和精準路徑三位一體的個性化服務形態探索。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持續加劇,社會疾病譜正在發生變化。腫瘤、心腦血管疾病、骨病以及代謝類疾病的高發,在治病救命的需求之外,進一步催生了龐大的疼痛管理和微創治療的個性化需求。
以疼痛管理為例,根據《中國疼痛醫學發展報告(2020)》,中國(慢性)疼痛患者的人數已經超過了3億,并且這個數字正以每年1000萬至2000萬的速度增長。當前,疼痛學科也展現出卓越的經濟效益,帶動機構業務拓展、患者黏性增強,成為非公醫療可持續發展的業務支柱之一。
與快速增長的需求相比,人才短缺成了困擾非公醫療發展疼痛管理業務的一大難題。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借助本次論壇,GE醫療發布全面升級的五大中心2.0健康解決方案。依托該方案,GE醫療與三甲醫院合作構建“人才輸送-學科共建-本地落地”的閉環機制,非公醫療機構的醫生通過三甲醫院的深度培訓迅速成長,回歸后獨立設科建科,顯著提升本地醫療可及性與質量,推動醫療資源下沉。
此外,在介入學科技術賦能方面,隨著介入治療技術在心腦血管、腫瘤、代謝等多學科中的廣泛應用,GE醫療聚焦介入業務“從0到1”建設需求,聯合業內合作伙伴,提供涵蓋科室規劃、設備配置、專家入駐、運營管理的全流程支持方案。特別是在心臟、神經、腫瘤等高門檻領域,依托行業專家團隊的定點幫扶,助力非公醫療機構實現了技術落地與品牌提升的雙重躍升。
AI加速智能醫學時代來臨
如果將建設高端專科作為非公醫療的發展重點,將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作為非公醫療的服務導向,那么AI等創新智能技術,則將成為非公醫療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和技術抓手。
近年來,AI技術以其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和學習算法,正在深刻改變醫療行業的服務模式和技術手段。在非公醫療領域,AI技術的應用不僅提高了診斷的準確性和效率,還推動了個性化治療方案的發展。通過AI技術,醫生可以更加精準地分析患者的病情,為患者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治療建議,從而滿足患者對高質量醫療服務的需求。例如,GE醫療近期在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CMEF 2025)上展出的80款產品,100%融合數字化及AI技術,實現全面智能化,進一步提高了圖像質量、疾病檢出率等,為臨床精準診療提供了關鍵支持。
以體檢業務為例,據北京愛康集團創始人、董事長王東介紹,愛康集團利用AI技術進行體檢報告的解讀并優化體檢效率,在實現降本增效的同時,也提高了用戶的滿意度。
麗滋卡爾集團也正在通過一系列AI布局,為用戶提供快速精準的醫療服務。劉向麗提到,醫院正在打造專屬的“云健康系統”,希望實現從智能穿戴設備的數據采集,到7×24小時的健康跟蹤,再到療效分析、疾病預警的閉環管理。醫院也積極與國際頂級AI平臺展開合作,致力于將AI引入健康管理場景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化、智能化全周期健康服務。
在改變醫療服務模式和提升醫療診斷效率的同時,AI技術還在非公醫療機構的運營管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通過智能化的管理系統,非公醫療機構可以更加高效地管理患者信息、醫療資源以及運營成本,提高整體運營效率和服務質量。同時,AI技術還可以幫助非公醫療機構進行市場分析和預測,為機構的戰略決策提供有力支持。
“隨著醫療衛生行業AI應用加速落地和AI大模型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非公醫療迎來了數智化轉型的關鍵拐點。”正如醫渡科技CEO兼聯合創始人徐濟銘所言,抓住這一機遇,通過AI賦能醫療健康服務與醫院管理升級,非公醫院有望突破現有場景壁壘,實現從規模擴張向價值增長的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清晰地將AI技術列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之一,在全球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政府對AI的重視將進一步助力AI產業的發展。可以預見,在AI技術的推動下,經驗醫學時代將加速向智能醫學時代過渡,非公醫療行業也將在AI技術的加持下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