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從全國多熟制油菜大面積單產提升技術集成模式現場會暨中國農業科學院重大任務推進會上傳來消息,在江西遂川“稻-稻-油”三熟制千畝方示范田里,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王漢中院士團隊培育的短生育期油菜新品種“中油早1號”單產迎來突破——經江西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組織專家現場鑒定,機械收獲畝產達177.65公斤,刷新我國“稻-稻-油”三熟制種植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
當前,我國食用植物油對外依存度高達70%,且進口來源地高度集中,供給安全面臨較大風險。油菜是我國第一大油料作物,中央一號文件多次對擴種油菜作出部署。我國長江流域和南方雙季稻區光溫資源豐富,利用稻田冬閑期種植短生育期油菜、發展稻油多熟制生產是在確保糧食生產基礎上增糧擴油保供的重要途徑。
但面對現實的需求,我國多熟制油菜產業發展的短板仍舊明顯。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副所長王新發介紹,目前國內短生育期高產油菜新品種缺乏,多熟制生產模式下機械化程度較低,現有早熟油菜品種生育期和產量矛盾突出,生育期多在180天以上,難以在4月下旬收獲,且產量普遍不高,效益難以保障。
傳統油菜品種生育期長難以適應南方雙季稻區的茬口問題,導致大量冬閑田閑置。而“中油早1號”僅需約170天即可成熟,在北緯27度以南可實現“稻-稻-油”茬口有序銜接,相當于“搶”回一季冬季作物生長時間。這一品種成功破解了困擾南方雙季稻區多年的茬口銜接難題。
2023年以來,“中油早1號”在長江流域和南方地區的江西、湖南、湖北、廣西、福建、云南等油菜主產省示范推廣,各示范點均實現了“稻-稻-油”輪作模式茬口的從容交接,且越往南方生育期越短,在廣西北海生育期僅約130天。而且,“中油早1號”在新品種聯合試驗中,畝產比對照品種提高6.46%,含油量高達44.37%,畝產油量比對照增15.61%,實現了“早熟又高產高油”的育種目標。
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員馬霓介紹,以“中油早1號”為核心,集成配套高密精量播種促一播全苗、科學水肥運籌保遲播快發、花期“一促四防”增抗逆穩產、機械減損收獲等先進生產技術,連續3年在小面積生產試驗、百畝示范片、千畝示范方中分別取得產量突破。
農業農村部已將“中油早1號”列入2025年國家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廣目錄。隨著“中油早1號”等短生育期品種的大面積推廣,昔日的冬閑田將變身“健康油田”。據測算,我國可開發利用冬閑田面積高達6000萬畝,按畝產150公斤、含油量44%計算,每年可新增優質菜籽油396萬噸,使我國食用油自給率從33.6%躍升至43%,相當于減少30%的進口依賴,有力保障我國食用植物油供給安全。
來源:農民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