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澳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講席教授王笛應上海三聯書店之邀,于福州路上海古籍書店舉辦“微觀史”專題講座。作為三聯|書城讀書會與海上博雅講壇(第267期)特約活動,本次講座聚焦意大利歷史學家卡洛?金茨堡的新作《線索與痕跡:真的、假的、虛構的》,并深入探討 “線索的追蹤:建構微觀歷史中的邊緣者敘事”這一主題。
《線索與痕跡:真的、假的、虛構的》,[意] 卡洛·金茨堡 著,魯伊 譯,上海三聯書店出版
王笛結合其新著《中國記事(1912—1928)》,闡釋如何追蹤普通人的生活痕跡,如何在撲朔迷離且被掩蓋的歷史后面找到歷史的真相。王笛尤其強調“邊緣者敘事”,他認為這至關重要,因為傳統歷史研究長期依賴宏大敘事,其局限性在于對歷史個體的忽視。事實上,普通人作為歷史的創造者,其經歷與記憶構成了歷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他援引金茨堡“我們所得到的普通人的思想和信仰,幾乎都是被扭曲的”這一論斷,強調過往關于大眾文化的記錄多經精英階層過濾,無法完整呈現普通人的真實狀態。而微觀史學的核心使命,正是聚焦歷史中的“無名者”——那些因偶然留存的記錄進入研究者視野的平凡個體,通過邊緣群體的生命軌跡,實現對歷史觀的轉化,讓被主流敘事遮蔽的被迫害者、被征服者的聲音重獲關注。
在論及金茨堡的史學方法時,王笛將歷史學家的工作類比為偵探追蹤線索:盡管過程中常面臨線索中斷的困境,卻可能在執著求索中掀開被歷史塵埃掩埋的真相。他特別提到,金茨堡雖自謙非微觀史學的開創者,但其1966年出版的《夜間的戰斗》已然成為微觀史學的經典之作。歷經半個多世紀發展,微觀史學已成為中外史學界公認的重要研究方向,盡管尚未占據主流地位,卻以獨特的問題意識拓展了歷史認知的邊界。
針對海登?懷特在《元史學》中提出的“歷史虛無主義”觀點,金茨堡在《線索與痕跡》中展開針對性回應。王笛指出,金茨堡認為若接受歷史虛無主義傾向,將導致歷史真實的消解,而破解之道在于對細節的深耕。西方諺語“魔鬼藏在細節中”恰能概括這一理念:歷史的豐富性與復雜性,正隱藏于宏大敘事未能觸及的微觀層面。金茨堡的《夜間的戰斗》《奶酪與蛆蟲》等著作,均以細密的史料鋪陳與個案分析,展現微小事件對歷史進程的潛在影響,印證了細節對傳統敘事框架的顛覆力量。
通過分析《線索與痕跡》第10章“對敵人的呈現——《錫安長老會紀要》的法國前史”一文,王笛指出金茨堡針對虛假文本的研究方法:偽造的文本本身可以作為揭示真相的文獻,它在虛假敘事中也能揭露真相。他結合自己的新書和自身研究,進一步展示了如何從零散史料中捕捉歷史痕跡。
《中國記事(1912—1928)》,王笛 著,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講座尾聲,王笛以宮崎駿電影《千與千尋》中穿越隧道發現奇幻世界來形容微觀史學研究帶來的認知突破。他強調,盡管宏大敘事常將普通人的歷史記憶深埋,但“雪泥鴻爪”般的個體痕跡始終存在。歷史學家的使命,便是憑借專業敏感與學術韌性,在歷史的迷霧中追蹤線索,從而構建更具包容性與立體感的歷史圖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