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特發性震顫患者只關注手抖、頭抖等表面癥狀,卻忽略了內在病因。西醫治療往往以控制癥狀為主,但稍有不慎震顫便會復發。而中醫強調“治病達本”,認為震顫的根源在于臟腑失調、痰瘀內阻。下面通過一位女性患者的案例,解析中醫如何從脾腎陽虛入手,標本兼治震顫疾病。
一、患者病情回顧
患者女性,手抖七八年,初期癥狀輕微未重視,近兩年加重:
- 主要癥狀:手抖(拿東西、寫字時明顯),偶發頭抖,緊張時加重;
- 伴隨問題:手腳發熱、白天多汗,后背及小腹怕涼,失眠難入睡,輕度胸悶;
- 基礎疾病:頸椎病、脂肪肝、橋本甲狀腺炎;
- 舌象:胖大舌有裂紋,苔白膩。
辨證:脾腎陽虛,氣血不足,脾虛濕盛
二、病因病機分析
- 陽虛生寒,肝風內動
- 后背、小腹怕涼、舌苔白膩,提示脾腎陽氣不足,無法溫煦肢體;
- 陽虛導致肝木失養,氣機逆亂,引發肝風(手抖、頭抖);
- 肝郁化熱,故見手腳發熱(本寒標熱)。
- 氣血虧虛,加重震顫
- 肝血不足,饑餓、勞累時氣血更虛,震顫癥狀加劇;
- 脾虛濕盛(胖大舌、苔白膩),水濕聚痰,阻礙氣血運行,郁久化風。
- 整體失衡,癥狀復雜
- 脾陽虛影響腸道,易腹瀉;痰濕上擾則失眠、胸悶。
三、中醫治療思路:溫補脾腎+益氣活血+熄風止顫
方藥組成:
- 溫陽散寒:制附子、桂枝、干姜、肉桂(補脾腎陽氣,驅內寒);
- 補益氣血:黃芪、當歸、雞血藤(養肝血,改善氣血不足);
- 健脾化濕:茯苓、蒼術、羌活、獨活(祛痰濕,通經絡);
- 疏肝清熱:柴胡、黃芩、枳實(調暢氣機,清郁熱);
- 熄風止顫:生龍骨、牡蠣、鉤藤、全蝎(鎮肝息風,治標)。
療效反饋:
- 1個療程后:手抖、頭抖減輕,怕冷、失眠、大便粘膩改善;
- 持續調理后:手抖基本消失,頭抖好轉,胸悶失眠消除。
四、中醫治顫的核心理念
田衛東醫生指出,震顫疾病并非單純肢體問題,而是全身陰陽失衡的結果。若僅針對“抖”的癥狀治療(如西醫鎮靜藥物),可能暫時緩解卻無法根治。中醫通過辨證,找到脾腎陽虛、氣血痰濕等內在病因,從溫陽、補氣、化濕、熄風多維度調理,才能實現“治病達本”。
如果您或家人長期受手抖、頭抖困擾,建議盡早中醫辨證,明確病因后針對性調理。歡迎留言或私信咨詢田衛東醫生,結合個體情況制定治療方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