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鈴木退出中國市場,當時的董事長鈴木修放話:“我不會向中國市場低頭!”隨后他以一塊錢的價格將手中50%的股份甩賣給長安,那股硬氣勁兒讓人佩服!轉眼多年過去,如今鈴木修后悔了嗎?
“難道沒有中國市場,日本車企在就掙不到錢嗎,鈴木不會為中國市場改變此前發展策略。”
鈴木2018年處理好公司事務后,非常硬氣的離開,縱觀日本車企格局,大部分日企在中國都已經活不下去,豐田本田日產主攻美國市場,鈴木以前的重心都在中國,想插進北美洲,那是別想了。
北美洲是其他品牌占據的天下,歐洲更不用多想,那里是大眾和奔馳的市場,非洲根本打不開銷路,俄羅斯根本不適合鈴木這樣的嬌小型汽車,唯有印度。
鈴木不得不這樣做,他們必須尋找到龐大的市場來接下撤離東亞之后冗余出來的生產線,這個地方人口必須要多,多到他們有充足的時間對目標群體進行分析。
鈴木雖然走的時候非常轟動,但其實鈴木退場完全就是必然,不是鈴木拋棄了中國市場,而是鈴木已經跟不上中國發展的腳步。
現在的中國,除了德國的幾大豪車品牌,其他的平價汽車品牌在中國都很難有發展的機會,奧迪、奔馳、法拉利、邁巴赫,這些車型依舊能夠在中國存活下來,是因為它跟“豪奢”兩個字掛上了勾,用豪奢的概念來為品牌賦能。
而目前,國內也沒有能夠夠取代豪車的車型,比亞迪還是吉利、奇瑞都在努力將自己的品牌調性向上挖掘,但一時半會很難出現功效。
鈴木更加悲慘,或者說所有吃過中國車輛紅利的日本車企都比較悲慘,他們的品牌調性跟平價綁定在了一起,在上世紀末期以前和21世紀頭兩個十年,日本車企憑借平價拿下了不小的市場,鈴木是第一個試探中國市場的人。
可在中國,平價的東西最終就會變的廉價, 中國總說要將汽車品牌振興,這些年確實出現了不少的國產汽車品牌,他們價格更加低,質量更好,售后更有保障。
況且鈴木最大的優勢是小型車,現如今的中國人在需求上早已經發生了轉變,大型家用車獲得了主流人群的青睞,有句話說,我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沒有。
鈴木沒有在中國找到發展的契機,可同樣,也是鈴木不思進取,沒有實時調研中國人的需求,雖然賺了不少錢,但在戰略上不重視中國,被社會淘汰也是必然的,中國很公平,只要是按中國人的心意來打造市場,一般都能吃到一口飯。
要是逆著中國人的需求,只能是節節敗退,鈴木的拉開了日本車企退出中國的閉幕式,有的車企在沒了中國之后,一蹶不振,甚至要靠跟其他本土車企聯合才能抗爭其他大型車企的壓力。
鈴木轉頭走向印度,這是一部很危險的招數,因為大部分外國公司在印度都沒有討到便宜,韓國、美國、中國的跨國公司在印度都吃了不少的虧。
在這樣的前提下,鈴木還一意孤行,還是有一點勇氣的,不過現在的鈴木確實發展不錯,能夠在印度拿到好成績,成為離開中國之后,活得比較滋潤的車企,但規模萎縮了就是萎縮了,鈴木想要回到曾經的地位還很難,至少印度市場撐不起來他龐大的生產線。
但這也是中國車企的機遇,占據剩余的市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