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電影,又又又又一次延長上映了,它真可以說是國人一整個春天的旅伴。這部電影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之一,便是隨著哪吒復生的場景而響起的歌曲《寶蓮盛開》。
這首歌曲的靈感來自侗族大歌,演唱者來自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稱黔東南)的舞樂蟬歌樂團。而在這首歌走紅網絡之前,侗族大歌早已是聞名世界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2024年,肇興侗寨的“村歌嘹亮”大賽強勢加入了自黔東南興起的“村超”、“村BA”、“村T”等貴州“村宇宙”,讓數億人體驗其歌聲融于天地的魅力。
黃崗侗寨,人們在演唱侗族大歌。 攝影/楊代富
貴州,是中國傳統村落數量最多的省份之一。黔東南,更是擁有415個中國傳統村落(截至2023年),擁有數量位居中國市(州)第一,是來貴州逛村寨的寶藏之地。且讓我們從走入肇興侗寨開始,在這個春日的尾巴,領略黔東南的“千村浪漫”!
黔東南擁有數量眾多的中國傳統村落。 制圖/韓守青
飯養身來歌養心
黔東南的侗寨有多“治愈系”?
在被譽為“世界上最大的侗寨”的肇興侗寨游玩,是一種怎么樣的體驗?
第一站,便是用腳步去丈量肇興侗寨宏大壯闊的風采。入寨之前,且看村口那數十棵高大的杉樹,已然氣度不凡。
肇興侗寨整體格局 如同一艘山谷里的航船。 攝影/盧文
若是想一覽侗寨全貌,則要登上半山處的觀景臺,看那遠山朦朧之間,五座鼓樓、五座戲臺、五座風雨橋與眾多吊腳樓共同勾畫出的山水人家長卷,領略“千家肇洞”的風姿。
在肇興侗寨密密麻麻的吊腳樓中 鼓樓頗為醒目。 攝影/趙高翔
走入寨中,處處都是絕美打卡點。最經典的,莫過于五座分別名為“仁、義、禮、智、信”的鼓樓,層層檐角翩然如鶴首,正適合搭配媽媽們身上漫卷云舒的絲巾。離開主干道,走入如同樹枝般散開的小巷,時不時便能見到三三兩兩抽著旱煙擺龍門陣的“嘎佬”,坐在小板凳上或捶布或繡花的阿婆,安閑自適,隨手一拍便是歲月靜好。
肇興侗寨,谷雨節的祭祀活動。 攝影/龍建睿
逛完侗寨,便可加入到如今肇興侗寨最為火熱的“村歌”現場。
“春天到了好時光,布谷鳥叫催春忙……”2025年3月17日下午,習總書記就曾前往肇興侗寨,在寨門聽村民們唱了侗歌《布谷催春》。歌聲里,滿滿是侗族人對于天地四時,人間萬物的所感所知,也抒發了貴州人“會說話就會唱歌”的氣質。
肇興侗寨,谷雨節的祭祀活動。 攝影/龍建睿
一場“村歌”,是對天地自然的禮贊,也是一場迎接八方來客的慶典。一支支來自周圍村寨的侗歌隊,穿著盛裝向著寨里最大的鼓樓坪前進,蘆笙吹響了“村歌”的前奏曲,夜色漸濃,歡慶拉開序幕,琵琶歌如高山流水,敘事歌詼諧可愛,最后再來一首經典的《天地人間充滿愛》,讓夜晚的篝火更加燃放,連最矜持的銀發阿姨也會忍不住踩著蘆笙的節拍轉圈,圍著篝火,躍動起久違的青春感。
看過大寨的壯麗風景,參與了“村歌”等活動的熱烈歡騰,若你還想要為這場侗寨之旅進行一段余味悠長的收尾,大可在寨中漫步,順手買一張肇興侗寨的招牌侗繡,也可去一趟位于村口的侗品源織染香體驗中心,或跟著正在錘布的染,親手將侗家人最為重要的非遺技藝之一蠟染,拓在布上,印在心間;或體驗縫制繡片,讓侗族紋樣在自家的茶幾上活色生香。
娘們
左圖攝影/吳光輝,右圖攝影/康林
侗品源傳統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
負責人陸勇妹演示靛染技藝;
漫步于侗寨之間,
也可以在路邊看見縫制侗繡現場。
肇興侗寨,不過是黔東南侗寨魅力的冰山一角。
如果你聽了肇興侗寨的“村歌”現場,覺得意猶未盡,還可以前往宰蕩侗寨、小黃侗寨等一處處黔東南的“歌窩子”,走進專用的習歌鼓樓,說不定就能體驗到一段生動的現場教學。
鼓樓是侗族重要的社會活動場所, 也可以用來學習侗族大歌。
如果你覺得肇興侗寨過于熱鬧,想要尋得一處清凈所在,大可前往“小而美”侗寨的典范——大利侗寨。這座侗寨位于山谷之間,整體格局尤顯巧思,河流穿谷而過,一座座鼓樓、花橋、四合院,點綴于半山之中,遠望猶如一座山水盆景。漫步于“盆景“之間,便可得見眾多半懸空的木構建筑,重檐疊閣,如同積木般搭在山腰,尤為精巧。正是因為用地有限,才讓當地居民有了如此獨特的山地智慧。
大利侗寨里結構設計精巧的吊腳樓。 攝影/趙高翔
在黔東南深山之中,還有更多、更獨特的侗寨畫風等著你去解鎖:從江的占里侗寨與附近的付中苗寨是兄弟村寨,兼具苗侗風情,在這里,你可以一邊吹蘆笙、一邊蹦“苗迪”;位處天柱縣,被譽為“北侗第一寨”的三門塘,沒有典型的侗族鼓樓,卻可以在這里一秒穿越到白墻黑瓦的水墨江南……
“一山一浪漫”的黔東南侗寨,真可以說是貴州春日最為精彩的樂章之一。
在侗寨里,人們用一場“抬官人”儀式迎接新春佳節。 攝影/尹剛
探苗嶺腹地,尋“綠野仙蹤”
來一場高山“spa”!
走出黔東南的侗寨宇宙,一路向西,便是貴州四大山脈之一苗嶺的主峰雷公山。苗嶺橫貫貴州中南部,是苗族、侗族、水族等眾多民族同胞的家園。在苗嶺心臟地帶雷公山區的廣袤林海之中,苗族村寨最能體現山地稻作民族的獨特,每一座苗寨,都可以說是“天人合一”的山水秘境。
坐落于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心臟地帶的烏東苗寨,是黔東南村寨高冷清幽氣質的典范。村寨駐地海拔約1300多米,在烏東苗寨“躺平”一天,就仿若參與了一場透徹身心的高山“spa”。
苗嶺主峰雷公山下的烏東苗寨。 攝影/傅鼎
清晨日出之時,你便可以看到整個山谷都籠罩在云海之中,如同身處仙境,若是運氣足夠好,更可以從谷中遠遠望見云霧繚繞中的雷公山頂峰。走出晨光,漫步于村寨之間,三條溪流輕柔地擁抱著一處處錯落有致的吊腳樓,在烏東主寨西南部匯集,形成一道柔若白練的瀑布,走累了坐在風雨橋頭,每一口呼吸都氤氳著森林的氣息。所謂的“綠野仙蹤”,無外乎如此。
烏東苗寨因水而興,“飯稻羹魚”的悠遠傳統正在這里得到了悠遠傳承。如今時節雖然沒有秋獲時打糍粑的熱鬧,卻也能品一杯醇美的烏東稻酒,來一碗躍動的酸湯魚鮮,品味這高山之上,林海之間,別具一格的“魚米之鄉”。
烏東苗寨的釀制稻酒體驗活動。 攝影/吳學文
郞德苗寨、南花苗寨、雀鳥苗寨……在雷公山區,像烏東苗寨這樣的“世外桃源”可謂數不勝數。這其中“含樹量”最高的,莫過于森林覆蓋率超過95%的“中國禿杉之鄉”格頭村。
據保護區工作人員統計,這里計有禿杉3500余棵,正是我國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數量最多,原生性最強的禿杉群。不僅如此,格頭村的植物、動物種類極其豐富,漫步于村間小道,春花簇生,百鳥和鳴,宛若走入一片天然的植物園,正適合舒展身心。也難怪,早在2018年,格頭村就榮獲國家級的“中國最美村鎮·生態宜居獎”。
被村民稱為“護寨神樹”的千年禿杉王 守護著格頭村。 攝影/吳學文
如此優越的生態環境,讓苗家在營建家園時,頗為注重山水一體。梯田是苗寨最為亮眼的名片,只能種一二行作物的“帶子丘”、俗稱“青蛙跳”,最小者甚至僅有簸箕大的碎田塊,這樣一塊塊農人汗水里的微小日常,在漫長的歲月里拼成了世所罕見的農業奇觀。村寨與梯田相互環繞,而在周圍的山上,人們又廣種林木,形成了守護村寨的風水林。如是種種,繪出了一幅山、水、人、田、林緊緊依偎的家園畫卷。
加榜梯田圍繞著苗寨, 形成一幅美麗畫卷。 攝影/張揚的小強
貴州苗寨里最具盛名的西江千戶苗寨,正是這樣一處“苗家住山頭”的典范。這處苗寨最初只是山頭上的一個小村落。隨著苗家人口興旺,親族便漸漸分居到周圍的山腰、山腳,人們將數百年發展的時光“編織”成一座座擠擠挨挨的吊腳樓,最初的村落便也生長為了宏大壯闊的“四村八寨”。
暮色初上之時,在半山之中遠望千戶苗寨,擠擠挨挨的吊腳樓間,萬家燈火逐漸亮起,大地的水墨粉黛,妝點上了粒粒閃耀的金粉,陶淵明筆下的“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如在目前。
遠望西江千戶苗寨的夜景。 攝影/吳昊
左手鼓樓花橋,右手江南風情
在黔東南 ,開啟一段人文奇旅
“一山一世界”的黔東南,遠不止苗寨和侗寨這兩大村寨名片。黔東南雖然位處群山萬壑之中,卻并不封閉。?陽河、清水江、都柳江三條大河,溝通貴州、湖南、廣西,成為黔東南對外溝通交流的通道。
黔東南區位及地形示意圖。 制圖/田東玉
它們迎來了明初數十萬沿著湘黔驛道,經鎮遠、黃平、凱里一線進入貴州的軍屯將士;數百年間在天柱、錦屏、黎平一帶順水經商的八方來客,為黔東南的村寨帶來了各色文化,也讓在黔東南逛村寨的旅途,不僅能體驗熱烈的民族風情,山水秘境的自在,還能迎來一場獨特的文化洗禮。
前文所述的三門塘村,正是這么一處漢族、侗族以及各方文化融合之地。在三門塘行走,民居倚山面水,馬頭翹角,白墻黛瓦,吊腳樓偶爾穿插其間,意外有一種穿行在皖南古村的體驗。三門塘建筑的代表劉氏家祠,大門上方雄鷹雕塑展翅飛翔,兩列墻柱上拉丁字母一字排開,卻又微帶一些羅馬風情,而大門主體和宗祠院內,卻均為徽派建筑風格。這樣中西合璧的建筑,正可見此地之文化包容。
三門塘劉氏家祠前, 村民們舉辦篝火晚會。 攝影/金可文
三門塘村為什么“畫風”如此獨特?從這座村落沿清水江下游再走十多公里,經遠口鎮即可直抵湖南。古代,有大量的“苗木”通過清水江放排進沅水、入長江,三門塘村正是一處木材流轉的重要節點。除了木材,還有桐籽、油茶、柑橘等湘黔土產,在三門塘村、遠口鎮一線集散,吸引來各地商人,也匯聚了八方人文。
三門塘侗戲,融合了中原文化元素。 攝影/金可文
黔東南的風采,同樣因這樣一條條長河里流淌的人文氣韻而閃耀。
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的隆里古城,是明初入黔軍屯將士最早的駐地之一。數十座青磚黛瓦的宗祠,一場舞動的“花臉龍”,一段傳承于湖廣戲劇的“迎故事”,無不呼喚著數百年來,隆里人的文化堅守與深遠鄉愁。
在隆里古城舞動的花臉龍。 攝影/李貴云
貴州的“東大門”鎮遠,開貴州“改土歸流”之先,在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貴州建省之際,歸貴州布政司統轄,是控扼湘黔的軍事重鎮,又因?陽河貿易而興,各地行商,讓這里成為一座坐擁江西、湖南、湖北等各地會館的“會館博物館”,你甚至還可以在?陽河畔,看到一座帶著滿滿海洋氣息,閩地風情的天后宮。
鎮遠青龍洞下,人們歡慶佳節。 攝影/張晉銘
行走于這樣一處處多彩村寨、深厚古城之間,又何嘗不是領略了貴州在建省600余年來,化身西南文化通衢的史詩?在黔東南逛村寨,正是品味一場多維度的感官盛宴:是侗寨里指尖染藍的非遺體驗、耳畔縈繞的大歌天籟;是苗嶺深處山高水長的森林之息;也是身在西南山地,穿越到江南煙雨之間的山地奇旅。
來到黔東南,大可放下一切煩惱愁緒,在山水之間滋養身心,細細雕刻出一段段春日時光。
4月14日-4月17日
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聯合
北京青年報、九行、紅星新文化
那一座城、時尚旅游、YOU在場
七大媒體共赴貴州采風
全網搜索#發現生機蓬發的春日貴州#
探索山地公園的春日浪漫
文 | 蘋果
圖片編輯 | 陳金魚
封圖 | 尹剛
首圖 |王四紅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審稿專家
曾祥慧
黔東南州苗學會副會長
主要參考資料
《中國地域文化通覽·貴州卷》中華書局
《貴州傳統村落》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