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藩王成功奪取中央政權的案例。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封宗室二十五人為藩王,駐守各地,擁有護衛軍隊,但無管治權。
北方邊境九位藩王(如寧王軍力較強)
繼承人朱標早逝后,皇太孫朱允炆(惠帝)繼位,感到各叔父勢力威脅,便開始削藩。
1398年,朱元璋去世,建文帝繼位,發布遺詔令諸王留于封地。
燕王朱棣前來奔喪被命令返回,引發不滿。
建文帝與齊泰、黃子澄商量削藩,齊泰認為應先削實力最強的燕王,但最后還是決定從有問題的親王開始。
1398年,惠帝先廢除周王,之后在1399年廢除齊、湘、代、岷四王。
此舉激化矛盾,燕王成了諸王之首。隨后,惠帝與朱棣的斗爭變得愈加激烈。
原文賞析:
太宗起自燕藩,舉兵內向,戰勝攻克,纘承大統。
史略:初,太祖大封諸王,秦、晉、燕、齊,地逾千里。又以北方邊警,沿邊諸王,俱得典兵征伐。太宗英武夙成,屢立戰功。建文即位,朝野皆疑燕有異志。會來朝,卓敬密奏曰:「燕王智慮絕人,而北平者強干之地也,宜徙封南昌,以絕禍本。夫萌而未動者,機也;量時而為者,勢也。勢非至勁,莫能斷;機非至明,莫能決?!共宦?。
【譯文】明太宗朱棣從燕地起兵,向內攻城略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終于承繼了大明皇帝的統治。
《史略》記載:起初,太祖朱元璋分封了許多諸侯王,其中秦、晉、燕、齊四王的封地都超過千里。
又因為北方邊境警報頻傳,朱元璋允許沿邊各諸侯王都可以統領軍隊進行征討。
明太宗朱棣英勇威武,早年就多次建立戰功。
建文帝即位后,朝野上下都懷疑燕王有異志。
恰逢燕王入朝朝見建文帝,卓敬秘密上奏說:“燕王才智出眾,無人能及,北平又是兵力強大的地方,應該將燕王改封到南昌,以斷絕禍根。
有萌芽但未發動的是戰機,衡量形勢而行動的是攻勢。攻勢不強勁,就不能取勝;戰機不明顯,就不能決斷。”
建文帝沒有聽從。
既還,遣張昺、謝貴等相繼赴燕,防察日迫。建文元年,有詔逮燕官屬。燕王遂定謀,殺昺、貴等,據北平,舉兵略定通、薊諸州邑。乃曰:「居庸者 北平之噤喉。必據此始可無北顧憂?!顾煲ぞ佑梗沃?。又曰:「懷來未下, 居庸有必爭之理?!箯鸵u破之,于是山后諸州鎮多為燕有,永平、灤河皆降附。
【譯文】燕王朱棣回北平后,朝廷又派張昺、謝貴等人相繼前往北平,對燕王進行嚴密的監視。
建文元年(1399年),朝廷下詔逮捕燕王的官屬,燕王于是決定舉兵反叛,殺了張昺、謝貴等人,占據北平,起兵攻占了通州、薊州等州縣。
燕王說:“居庸關是北平的咽喉要道,必須占據這個地方,才可以沒有后顧之憂。”于是率兵直奔居庸關,攻占了它。
燕王又說:“懷來尚未攻下,居庸關就必然成為爭奪的焦點。”
于是又率兵偷襲并攻占了懷來,此后山后許多州縣都為燕王所有,永平、灤河等地也都投降了燕王。
朝廷遣耿炳文帥師屯真定,燕兵破其前鋒于雄縣, 又破別將于莫州, 進至真定,炳文迎戰大敗。詔遣李景隆代炳文,將大軍駐河間。燕王以景隆易與,議北取大寧,誘景隆進攻北平乃還師扼之。會遼東兵攻永平,燕王馳救,遼兵遁走,遂謀北向。諸將曰:「大寧必道松亭關, 守備方嚴,恐難猝拔?!?br/>
【譯文】朝廷派耿炳文率兵駐扎真定(石家莊正定縣),燕兵在雄縣擊敗了耿炳文的前鋒部隊,又在莫州擊敗了耿炳文的別將,進而進兵到真定,耿炳文迎戰大敗。
朝廷下詔派李景隆代替耿炳文,率大軍駐扎河間。
燕王認為李景隆容易對付,就商議向北攻取大寧,引誘李景隆進攻北平,然后自己回師夾擊他。
適逢遼東兵進攻永平,燕王率兵急速回救,遼東兵撤走,燕王于是決定向北進軍。
眾將領說:“大寧必定要經過松亭關,那里防守嚴密,恐怕難以很快攻下。”
燕王乃從劉家口徑趣大寧, 襲破之,松亭遂來歸,因誘執寧王,盡擁大寧諸戍卒而南,燕兵益盛。李景隆方渡盧溝橋, 筑壘攻城不能克。燕王還至會州, 整軍而南渡白河, 攻景隆營, 景隆大敗,走德州。二年,燕兵取廣昌,下蔚州, 進攻大同。會李景隆復聚兵北向,燕王引還,大破之于白溝河。 遂乘勝南下,拔德州。攻濟南,鐵鉉固守,力攻不克,乃還。
【譯文】燕王于是從劉家口直接奔襲大寧(內蒙古赤峰寧城縣),攻占了它,松亭關守軍也歸降了燕王;
燕王又挾持了寧王朱權,集合了大寧的全部戍邊士卒向南進發,燕軍聲勢更加浩大。
李景隆剛渡過盧溝橋,構筑營壘攻城,沒有攻下。
燕王回師到會州,整頓軍隊后南渡白河,進攻李景隆的營地,李景隆大敗,逃往德州。
建文二年(1400年),燕軍攻取了廣昌,攻下蔚州,進攻大同。
適逢李景隆又聚集軍隊向北進軍,燕王率兵回師,在白溝河大敗李景隆。
于是乘勝南下,攻占了德州。
進攻濟南,鐵鉉堅守濟南,燕軍全力攻城沒有攻下,于是撤軍。
鉉等進復德州,詔盛庸將兵屯守,又分兵守定州、滄州以拒燕軍。未幾,燕王襲滄州,拔之。 尋至臨清, 攻盛庸于東昌。 庸出戰,大破燕軍,追至真定,燕王還北平。 三年燕王駐保定,議所向。時盛庸復屯德州,平安等屯真定,吳杰屯定州。丘福以定州備弱,議先取之。王曰:「野戰易以成功,攻城難于奏效。若屯師城下,庸等合勢來援,勝負未可知也。今真定距德州二百余里, 我出其中,敵必迎戰,先破一軍,余自破膽矣。」遂南行。
【譯文】鐵鉉等率兵收復了德州,朝廷下詔盛庸率兵駐守德州,又分兵駐守定州、滄州來抗拒燕軍。
不久,燕王襲擊并攻占了滄州。接著進兵到臨清,在東昌進攻盛庸。盛庸率兵出戰,大敗燕軍,一直追擊到真定,燕王只好返回北平。
建文三年(1401年),燕王駐軍保定,商議進攻的方向。
當時盛庸又率兵屯駐德州,平安等屯駐真定,吳杰屯駐定州。
丘福認為定州守備薄弱,建議先攻取定州。
燕王說:“在野外作戰容易成功,攻城卻難以奏效。
如果我們的軍隊屯駐在城下,盛庸等人合兵一處前來增援,勝負就很難預料了。
現在真定距離德州二百多里,我軍如果從中間穿插過去,敵人必定迎戰,我軍先擊敗他們一軍,其余敵軍就會喪膽了。”
于是率兵南下。
盛庸拒戰于夾河, 敗績,走還德州。燕軍西渡滹沱,敗真定諸將于蒿城, 進次大名,略順德、廣平諸郡,皆下之。燕王以南兵萃德州,資糧所給,皆在徐、沛,遂遣輕師破濟寧,掠谷亭、沙河、沛縣 水陸糧運,軍資器械,悉為煨燼,京師大震。德州軍聞之,氣益沮,庸遂謀南還。四年,燕兵破東阿、東平, 南至沛縣,分軍攻徐州及宿州。燕王南駐渦河, 平安引兵躡其后。燕王設伏于淝河以待之,安大敗, 徐、宿二州皆降于燕。
【譯文】盛庸在夾河迎戰燕軍,結果大敗,逃回德州。
燕軍西渡滹沱河,在蒿城打敗了真定的各路軍隊,進而進駐大名,攻占了順德、廣平等各郡縣。
燕王認為南方軍隊的糧草都集中在德州,如果截斷他們的糧道,他們就不戰自亂了;
于是派輕裝部隊偷襲濟寧,掠奪了谷亭、沙河、沛縣等地的水陸糧運,軍隊的物資器械都被付之一炬,京城大為震驚。
德州的軍隊聽到這個消息,士氣更加低落,盛庸于是謀劃向南撤退。
建文四年(1402年),燕軍攻破了東阿、東平,向南進至沛縣,分兵進攻徐州和宿州。
燕王在渦河南岸扎營,平安率兵從后面追擊燕軍。
燕王在淝河設伏兵等待平安,結果平安大敗,徐州、宿州兩州都投降了燕王。
會何福敗燕軍于小河, 徐輝祖亦敗燕軍于齊眉山, 燕師小卻。旋召輝祖還,何福勢孤,移營靈壁,燕軍攻拔之,遂入泗州渡淮下盱眙。 時諸將分屯鳳陽、淮安,燕將或請先攻鳳陽,或欲先取淮安。燕王曰:「二城兵多食足,攻之不易。今乘勝鼓行,揚州、儀真, 軍弱備寡,可招而下。既得真、揚,淮安、鳳陽人心自懈。我耀兵江上,聚舟渡江,京城震駭,必有內變,可計日而收效也?!?br/>
【譯文】適逢何福在小河擊敗了燕軍,徐輝祖也在齊眉山擊敗了燕軍,燕軍稍稍退卻。
不久朝廷召回徐輝祖,何福勢單力孤,只好把營地移到靈璧,結果燕軍攻占了靈璧,進而進入泗州,渡過淮河攻下了盱眙。
當時各將領分別屯兵鳳陽、淮安,燕將有的建議先攻鳳陽,有的想先取淮安。
燕王說:“鳳陽、淮安兩城兵力充足,糧食充裕,不容易攻下。
現在我們乘勝進軍,揚州、儀真兵力薄弱,防守空虛,可以用招降的辦法來奪取。
攻下真州、揚州后,淮安、鳳陽的守軍就會士氣低落。
我們再在長江上炫耀武力,聚集舟船渡江,京城必然震驚,那時就會發生內變,我們就可以不戰而勝了。”
遂趣天長 入揚州,江北諸州多來附。又克儀真,立營于高資港, 命將集艦于瓜洲, 鎮江守將亦送款于燕。徐輝祖迎戰于浦子口, 燕師不能勝。盛庸復戰,大敗,舟師悉降于燕。燕軍濟江,次龍潭, 進攻金川門, 守者以門獻。建文出亡,燕王入京師即大位,內外悉定。
【譯文】于是燕軍直奔天長,進入揚州,江北各州縣大多投降了燕軍。
燕軍又攻下了儀真,在高資港扎營,命令將士集結戰船于瓜洲,鎮江守將也向燕軍投降。
徐輝祖在浦子口迎戰燕軍,燕軍沒有能取勝。
盛庸又率兵迎戰,結果大敗,水師全部投降了燕軍。燕軍渡過長江,進駐龍潭,進攻金川門,守城的士兵獻城投降。
建文帝出逃,燕王進入京城登上皇位,內外全部平定。
顧氏曰:「成祖以幽、薊赳桓之旅,加江、淮脆弱之師,處既形便,勢有地利。當時之事,不戰而已知其為燕矣。雖然,南國君臣,亦未始不足有為也。合晉、秦之步騎,乘西山而入三關;萃江、海之舟航,扼天津而斷午道, 一隅之燕,豈遂足以當天下之眾?乃賢如方、卓諸君子,曾未聞以出奇制勝、選將訓兵為先務。既已喪敗日聞,猶汲汲焉取太祖制度而更張之,若不知問罪者已在戶外也。吁!此實人事之不臧,論者概謂之天道,豈其然乎?」
【譯文】顧氏評論說:“成祖(朱棣)憑借幽州、薊州那些勇猛的部隊,加上江淮地區那些戰斗力較弱的軍隊,占據有利地形,又擁有地勢上的優勢。
當時的情況,不用交戰就已經知道勝利一定屬于燕軍了。
雖然這樣,南方朝廷的君臣,也并非一開始就沒有挽救危局的辦法。
如果合晉、秦兩地的步、騎兵,憑借西山的地勢攻入三關;
又集中江、海地區的舟船,扼守天津來切斷南北的通道,那么燕軍這個偏居一隅的小國,難道就足以抵擋天下大軍的進攻嗎?
可惜像方孝孺、卓敬這樣的賢明君子,卻沒有聽說把出奇制勝、選將訓兵作為首要任務。
等到已經一敗涂地,才急急忙忙地改變太祖皇帝制定的法度,好像不知道問罪的人已經兵臨城下了。
唉!這實在是人事處理不當造成的,評論家卻總說是天意如此,難道真是這樣嗎?”
端倪解析: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初五(8月6日),朱棣在北平(今北京)起兵反叛,發表了《靖難詔書》;
聲稱自己是太祖遺詔所指定的繼承人,而侄子朱允炆是假借遺詔篡位的逆賊。
建文帝得知燕王起兵后,立即派遣征虜大將軍、長興侯耿炳文率領三十萬大軍前往鎮壓。
耿炳文是明太祖的老部下,曾經參與過多次對元朝和蒙古的戰爭,是明朝最有威望和經驗的將領之一。
鄭村壩之戰后,朱棣乘勝追擊,在白溝河畔又擊敗了從南京趕來支援的曹國公李景隆率領的十萬大軍。
白溝河之戰后,朱棣收復了幽州,并返回北平整頓軍隊。
建文三年冬,朱棣決定直接率兵南下直撲南京,臨江一決。
道衍亦支持不再與盛庸、平安等糾纏,直趨京師。
建文四年燕軍攻入金陵,江山易主。靖難之役結束。
建文四年(洪武三十五年)六月十七日,朱棣登基即皇帝位,是為明太宗(后改成祖)。
朱棣能打贏靖難之役,
首先要歸因于朱棣本人具備出色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手腕,深得士兵和官員的支持。
其次是建文帝在應對方式上存在很大問題,過于仁慈,說不要傷害他的叔叔,加上用兵失誤,臨陣換將等,使得朱棣有機會逆風翻盤。
朱棣在反叛過程中得到了許多藩王的支持,其中包括實力強大的寧王朱權,這也是朱棣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還有一點,我認為比較關鍵的是朱元璋為鞏固皇權大肆誅殺功臣,導致建文帝無良將可用,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