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邊!那邊!圍過來!”“這個大,小心別夾手了!”在鐵山港區營盤鎮,清晨的千畝蝦田泛起層層漣漪,養殖戶們忙碌的身影與歡笑聲交織成一幅生動的豐收畫卷。一籠籠鮮活的小龍蝦被撈出水面,經過分揀、裝箱后,迅速運往全國各地市場,成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現在是‘搶鮮季’,凌晨4時多就開始忙了,每天出貨2000至3000斤小龍蝦,今年政府帶了農科院過來指導,水質管理和飼料配比做了許多調整,小龍蝦的個頭比往年大了不少,肉質也更加飽滿,價格噌噌往上漲”。養殖基地負責人周敏娟笑著介紹。
肉質飽滿、個頭肥大的小龍蝦。陳雯霞 攝
今年以來,針對農業產業發展較薄弱,資源整合系統性不強,缺乏龍頭企業帶動引領,品牌市場開拓不足等問題,營盤組建了“強本領促發展”工作團隊,通過深入調研,科學規劃,幫助項目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引入農科院先進養殖技術和理念,提升專業技能和養殖水平的同時,加強市場對接,拓寬銷售渠道,打造塘仔村“南珠金螯蝦”特色品牌,讓小龍蝦成為營盤鎮的一張亮麗名片。
團隊推進盤活閑置資源
“稻蝦田成功投產不僅解決了附近幾個村群眾就近、就地就業問題,也盤活了1000多畝的撂荒土地,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注入了活力。同時,稻蝦共養模式能有效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和減量化排放。”塘仔村黨總支書記占源林介紹道。曾經的塘仔村,土地分散、產業薄弱,部分土地閑置淪為撂荒地。
村民在稻蝦田捕撈。杜有源 攝
為破解發展困境,營盤鎮通過“定項目、組團隊、破難題、促提升”四步走,由村黨總支部牽頭大力推行土地流轉,黨員干部挨家挨戶動員,將零散土地集中流轉至村集體,實施“黨組織引領+集體土地入股+村級能人領辦+農戶參與”模式,由龍頭企業統一規劃治理,通過修建防滲溝、生態循環系統,打造出北海規模最大的稻蝦共養基地。如今,這片曾經雜草叢生的土地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金土地”。稻蝦畝產達170公斤,畝均效益超9000元,集體經濟收入連續2年超百萬。
跨鎮合作激活電商渠道
“新進直播間的朋友麻煩給我點點關注,分享分享直播間。家人們可以看一下我手里拿的巴掌大的龍蝦,生活環境非常地干凈,沒有科技與狠活……”鏡頭前譚玉鳳奮力介紹著特色產品。
2024年,南康鎮通過“強本領促發展”行動打造了“村村播電商聯盟”,伴隨著營盤鎮塘仔村的成功實踐,鐵山港區也同步按下農產品網上流通的升級鍵。開始探索“互聯網+農產品”跨鎮合作新路徑,通過選取試點村組建電商聯盟,采用“田間地頭直播”“民俗文化帶貨”等形式,宣傳推廣“塘仔小龍蝦”“樟樹港辣椒”“青山頭斑節蝦”等特色產品,不斷拓寬農產品市場銷路。依托村集體經濟“百萬強村”創建行動,在“一品大塘”電商項目的基礎上,創新重點村“支部+電商”2.0發展模式,高位推動“強本領促發展”跨鎮合作。圍繞特色產業,搭平臺、建設施、育人才,打造4個“支部+電商+人才培育”直播陣地。
“市內上午拍,下午到!”“阿姐帶的東西,我買過好幾種沒翻過車。”“比市場便宜!”伴隨著刷屏的留言好評,廣大網友紛紛下單。
鏈上集體經濟穩步增長
塘仔村的“稻蝦共養”實踐,是鐵山港區打造鄉村振興產業示范帶的生動寫照。為確保集體經濟收入穩步增長,鐵山港區通過組建產業專班下沉一線,實施“精準招商+靶向攻堅”,因地制宜引進特色農產品上下游產業。不到3年時間,塘仔百香果育苗基地、肉牛養殖、穩進電商、鹽灶大米加工、興港吖鮮滋海鴨蛋等一批項目快速落地,并配套建設玉鐵商貿物流、冷庫產業園,形成從育苗到種植、從電商到物流、從收購到加工“多點開花”的產業格局。
鐵山港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岳琳茵介紹:“2022年以來,我們圍繞集體經濟合同規范清理、農村集體‘三資’監管等方面的實際需求,按照‘一村一律’原則組建了區鎮村三級‘法務團隊’,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轄區內44個行政村(社區)配備了法律顧問,全力保證了村級集體經濟健康發展。”
2024年,鐵山港區達成集體經濟收入1346萬元,較上一年增長45%,村(社區)平均收入均達30萬元以上,每鎮至少有1個百萬收入強村。
夏天正是吃小龍蝦的季節
這不得上市場買2斤嘗嘗鮮!
歡迎加小姐姐微信
來源:廣西云;爆料/商務合作:17707896114
法律顧問:廣西先導聯合律師事務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