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報道,近日有記者就特朗普政府有關海底采礦行政令一事提問。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表示美方的行政令涉及不屬于國家管轄范圍的國際海底區域。根據國際法,國際海底區域及其資源屬于人類的共同繼承財產。郭嘉昆指出在國際海底區域從事礦產資源的勘探和開發活動,必須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國際海底管理局框架內進行,國際海底區域的法律地位和勘探開發制度獲得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在國際實踐當中得到了切實的遵循。
礦石(資料圖)
近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一項全面的行政命令,以啟動有爭議的深海采礦做法,試圖抵消外國在關鍵礦產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政府正在尋求加快從美國和國際水域的海底開采具有戰略重要性的礦物,如鎳、銅和稀土元素等。特朗普周四在行政命令中表示:“保持深海科學和技術以及海底礦產資源的領導地位,符合美國的核心國家安全和經濟利益。這一單邊行動旨在“對抗外國對海底礦產資源日益增長的影響力”。
據一位美國高級官員稱,該舉措將有望在10年內采集10億噸材料。報道稱,根據相關協議,國際海底管理局對國際水域的海底擁有管轄權。但美國從未簽署過這些協議。該政令還指示商務部長準備一份關于海底產品“分享機制可行性”的報告。報道稱,非政府組織海洋保護協會副主席沃特斯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美國)政府不顧世界其他地區的意愿,在國際水域開采礦產,為其他國家效仿鋪平了道路。”
據報道,世界大多數海底普遍存在多金屬結核,這些像土豆大小的結核是在海底高壓下經過數百萬年形成的,富含鎳、鈷、銅、錳等金屬,這些金屬是制造電動汽車電池、軍工設備以及高科技產品的重要原材料。眾所周知,在美國總統特朗普4月2日宣布對中國商品征收“對等關稅”兩天后,中國宣布對七類中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至少有4種——釓、鋱、釔、鏑,被廣泛用于美軍的先進戰機的各種子系統和零部件。
特朗普(資料圖)
很直白地說,特朗普這個邏輯,核心點就在于爭奪海底資源的控制權。理論上而言,以美國當前的國家實力,太平洋上,除開中國,也真沒別的國家敢和美國爭。特朗普這個計劃是具有可行性的。但問題也在于,這單純停留在“理論上”。特朗普計劃通過增加投資、強化海軍部署和推動私營部門參與,來抗衡中國。然而,這一戰略面臨兩大現實挑戰,一個叫美國政府執行力,一個叫美國財政。
美國想通過加速海底采礦來擺脫對中國關鍵金屬的依賴,這一想法實際操作可能遠沒有那么簡單。別忘了,中國控制的不僅是礦產的供應,還有其背后的生產鏈和技術。這意味著,即便美國在深海中挖掘再多的礦石,也未必能完全變革目前的產業格局。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美國加快采礦許可似乎是一個短期內刺激本國經濟、增加就業的好主意。但問題是,盲目追逐高回報而忽視潛在風險,大概率是在走鋼絲:一步不穩,全盤皆輸。
特朗普(資料圖)
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美國即便去海底挖礦了,它就能和中國在稀土和關鍵礦產領域抗衡了嗎?實際上,美國在深海開采和探測領域仍處于測試階段,雖然有能在深海作業的系統,比如能在9000米作業的纜控作業型深潛系統,和在7000米處作業的機器人,但整體離投入商業化開采還有很大的距離。并且,將礦產開采出來后,美國仍沒有對礦產精煉的能力。其產能占全球產量不到一成,而且關鍵的提純技術還要依賴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