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4月29日電 (記者 趙旭)幾乎每一位造訪敦煌世界聞名的莫高窟的游客,都會在一座高達35.5米的巨型佛像腳下駐足仰望。這尊佛像由當地獨特的砂巖雕刻而成,氣勢宏偉。游客抬頭望去,只見佛像的袈裟柔和垂落,袍緣綴飾著精美的龍紋,輕盈地越過那高高隆起的膝臺(佛像的前臂安放其上),目光繼續上移,跨越寬闊的胸膛、微微低垂的下頜,最終停留在那安詳莊嚴的面容上。這座令人嘆為觀止的佛像,歷時十二年才得以完工,背后凝聚著一位非凡女性的力量與雄心——她就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624—705)。
唐朝女皇武則天
公元690年,在實際掌權七年之后,武則天廢黜了自己的兒子,正式臨朝稱制。為鞏固其統治的合法性,她的支持者將她塑造成彌勒佛的化身。彌勒佛,在所有佛教傳統中,被視為未來世界的救主。為供奉彌勒,寺廟被興建,石窟被開鑿,這些建筑不僅是宗教信仰的體現,更成為了有力的視覺政治宣傳。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這座宏偉佛像于695年動工,耗時12年建成。憑借其巍峨高聳的身姿,它成為敦煌規模最大的佛像,也是中國最大的室內造像。
建于武則天當政時期的窟第96窟大佛像
許多人認為,武則天的崛起既源于她個人的野心與卓越的政治智慧,也離不開時代的造就。她的輝煌出現在唐朝——中國歷史上最為璀璨的黃金時代之一,這一時期以文化繁榮、軍力強盛與對外開放著稱。唐朝強大的軍事力量保障了絲綢之路的穩定與暢通,促進了跨境貿易與人員流動。敦煌,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綠洲樞紐,也因此迅速發展為一個國際化的中心,商旅、朝圣者與外交使節在此熙來攘往,匯聚一堂。
敦煌 - 曾經的絲路重鎮
"盡管敦煌石窟始鑿于四世紀中期,但直到唐朝它才迎來了真正規模宏大、熱烈蓬勃的開窟熱潮。" 敦煌莫高窟景區資深導游仲娜說。在敦煌現存的735個佛教洞窟中,有236個可以追溯至唐代。其中許多洞窟,都是由參與絲綢之路貿易的個人捐資開鑿的。對他們而言,開鑿石窟是一種虔誠的獻祭——祈求佛陀庇佑他們,在漫長而充滿變數與危險的旅途中得以平安無虞。
由無數藝術家與工匠合力完成的這一偉業——其中不少人可能曾在唐朝都城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的畫工工坊中受訓——讓敦煌石窟成為一座鮮活而恒久的唐代影像集,即使在唐朝光輝漸漸褪去之后,仍保留著那個時代的繁華印記。
仲娜說:"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當壁畫師們在敦煌的砂巖墻壁上描繪佛國的景象時,他們不僅是在向天界致敬,更是在追憶長安的人間盛景。在那里,一座座佛寺在繚繞的香煙中拔地而起——這些昂貴的香料由在絲綢之路上行走的粟特商人帶來,他們同時還帶來了閃耀的珠寶與熱情奔放的舞蹈。"
這些木結構的廟宇,與遮陽的華蓋、精致的香爐以及燭光搖曳的樹形燈臺一道,出現在敦煌的壁畫中,尤其是第172窟的一幅壁畫。有人推測,與這幅畫遙相呼應的正是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之夜燈火通明的長安景象。
縱觀歷史,宗教崇拜從不是靜默無聲的儀式,敦煌壁畫中,中國傳統樂器與沿絲綢之路傳入的異域之音交織回響。天人與飛天并肩奏響悠揚樂曲,旋轉的舞者輕盈起舞——宛如粟特舞者在長安的盛宴上踩著圓毯翩然飛旋的身影。
敦煌壁畫中的舞樂
"考慮到唐代繪畫與建筑實物留存極少,這些壁畫的歷史價值不可估量。" 仲娜說。
她的觀點得到了梁思成(1901—1972)與林徽因(1904—1955)的有力印證。梁思成被譽為"中國現代建筑之父",而他的夫人林徽因不僅是才女作家、詩人,也被視為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筑師。
1937年,梁思成在翻閱法國漢學家保羅·伯希和(Paul Pelliot)整理的《敦煌石窟圖錄》時,意外被一幅名為《五臺山圖》的壁畫吸引。這幅繪制于10世紀中期、長達13米的鳥瞰壁畫,細致標注了196個地點,其中包括一座名為"大佛光寺"的建筑。不久后,在查閱史料時,梁思成發現了一座同名寺廟的記載。他與林徽因隨即動身前往五臺山,在當地僧侶的幫助下,成功找到了佛光寺的大殿。寺廟梁柱上的墨跡題記最終確認了其唐代建造的事實。
莫高窟第61窟西壁上的《五臺山圖》
"在此之前,人們普遍認為唐代的木結構建筑已無存世跡象。這對夫婦的發現推翻了這一觀點——而如果沒有敦煌第61窟西壁上那幅關鍵的壁畫,這場歷史性的發現幾乎不可能實現。" 仲娜說。
林徽因在佛光寺東大殿梁上發現唐代古跡
《五臺山圖》描繪了通往這座佛教名山的兩條朝圣路線。一條是從山西太原出發,經陸路前往五臺山。另一條是從河北正定(古稱鎮州)出發,經水陸兼程抵達五臺山。畫里不僅有路線圖,還有寺廟、橋梁、船只、朝圣人群,非常細膩地表現了當時朝圣活動的盛況。這兩條路線分別對應了五臺山在北方交通網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唐代人對地理和宗教圣地的認識。
在描繪山川風貌時,《五臺山圖》多用綠、棕色,色彩明麗、層次豐富,呈現出山巒疊嶂、河流縱橫的壯麗景象,這種風格,被稱為 "青綠山水"。青綠山水起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到隋唐時成熟了。《五臺山圖》通過融合了真實地理描繪與理想化想象,營造出介于現實與神圣之間的山水世界,體現了唐代既講究信仰又追求藝術美感的氣質。
"這些顏色都來自天然顏料——綠色來自綠松石,藍色來自青金石,紅色來自朱砂,白色來自高嶺土(也稱為中國黏土),而閃閃發光的金色則來自真金粉或是金箔。" 仲娜說。
敦煌莫高窟第57窟,被譽為"美人窟",藏有令人驚艷的壁畫。在洞窟的南壁上,一位面容清秀、長眉細目的菩薩,以婀娜的姿態娉婷而立。她身穿輕紗,秀發披肩,飾以瓔珞,體態曼妙,而頭上的冠飾、頸間的頸飾和腕間的腕飾則用金箔裝飾,其豐富的光澤與她略帶朱紅色的肌膚交相輝映,可謂唐代女性美的典范。
有“美人窟”之稱的第57窟南壁的觀音菩薩像
據仲娜介紹,隨著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菩薩的男性形象逐漸演變為更加優雅、慈悲的女性形象。觀音——菩薩的中文名——意為"聽聞世間哭聲者",這一名字與她作為慈悲女神的角色相得益彰。這一形象轉變在唐代尤為顯著。而這不足為怪:唐時期,女性地位在開放的社會背景下得到了顯著提升。
這一趨勢在武則天的政治崛起中得到了生動體現。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正式登基的女帝,武則天達到了在她之前和之后的女性都難以企及的權力高峰。像所有精明的權力操盤者一樣,武則天深知給予臣民希望的重要性。因此,她選擇將自己與彌勒佛——預言中將于釋迦牟尼涅槃56.7億年后降臨人間、帶來富足與和平的未來佛——建立關聯。
在巨型佛像所在的莫高窟第96窟中,至今仍能看到窟壁上的一些孔洞。據信,這些孔洞是當年為支撐建造佛像而搭建的腳手架所鉆。最早注意到這些孔洞的是著名考古學家、敦煌學者彭金章(1937—2017),而他現年87歲的遺孀樊錦詩同樣是一位杰出的敦煌學家,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長。(敦煌研究院是中國頂尖的文物保護與研究機構,致力于守護這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地。)
"事實上梁思成和林徽因從未親自踏足敦煌,但他們依靠壁畫資料,依然能夠做出如此重大的發現。正因《五臺山圖》的存在,我們才得以窺見曾經的五臺山風貌——與今日已大不相同。"樊錦詩說道。
仲娜補充道,如今游客所見的巨型佛像,其實是過去千年間多次修繕與重繪的成果——佛像袈裟上繪制的龍紋圖案,就明顯屬于清代(1644—1911)的風格。事實上,這尊佛像在歷次地震中早已失去雙手,直到1987年,敦煌研究院主導的一次大規模修繕工程中,佛像的雙手才得以重塑。
"如果想尋找佛像中最純粹的唐代遺存,不應只抬頭仰望,更要低頭細看。"仲娜提醒道。她指出,佛像的腳部至今仍保留著唐代原作的特征:形態豐滿,堅實有力。正是那些在十二年漫長歲月里,在腳手架上辛勤勞作的人們,用心中豐滿不滅的希望,化作堅持與汗水,為這座宏偉的佛像注入了生命。
建于盛唐的莫高窟第45窟西壁龕內彩塑
(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提供)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