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交替,野生菌類生長旺盛,誤采誤食事件頻發。近日,廣東東莞一位年約五旬的男子因誤食自采野蘑菇而險些喪命,再次敲響了“野菌中毒”的警鐘。
據媒體報道,東莞51歲的譚叔(化姓)近日在公園散步時,發現幾株形態誘人的野生菌類,遂將其采摘回家,并慷慨分給5位親友品嘗。當天,他還將剩下的野蘑菇煮成菌菇湯,一人獨享,食后稱“湯鮮味美”,毫無察覺危險已悄然逼近。
約10小時后,譚叔開始出現嘔吐、腹瀉等明顯不適癥狀。起初,他以為只是普通的急性腸胃炎,并未在意。直至第二天,癥狀進一步加重,譚叔才被緊急送往廣州市第十二人民醫院中毒救治中心就診。
據醫生回憶,當時譚叔已出現多器官功能損害。通過臨床表現與食用蘑菇照片比對,醫療團隊迅速判斷其食用了劇毒菌種——致命鵝膏,又稱“白毒鵝膏菌”。該類毒蘑菇毒性極強,僅約50克的攝入量就足以導致一名健康成人死亡。
除了譚叔本人,其分給親友的部分也造成了5人不同程度中毒,這些人陸續因腹痛、腹瀉等癥狀前往醫院接受治療,所幸均無生命危險。經過長達16天的重癥監護與支持治療,譚叔各項生命體征逐步恢復,目前已順利轉出ICU。
據中國毒蘑菇數據庫顯示,全國目前已知的毒蘑菇超過400種,其中廣東省內有毒蘑菇就高達200多種,致命品種十余種。其中,“鉛綠褶菇”最易引發中毒事件,而“致命鵝膏”則是死亡率最高的毒蘑菇之一。
醫生指出,野生蘑菇毒性復雜,即使是多年采摘“經驗豐富”的居民,也極難憑肉眼準確分辨。毒蘑菇中毒常有“潛伏期長、起病快、進展兇猛”等特點,部分劇毒品種潛伏期可達數小時甚至一天以上,極易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該院中毒救治專家提醒公眾:
切勿隨意采摘、食用不認識或來歷不明的野生蘑菇;
采食后如出現嘔吐、腹瀉、腹痛等異常癥狀,應盡早就醫;
如已采食,應保留蘑菇樣本或拍照,為后續診斷提供依據;
誤信“變色試驗”、“銀器變黑”等傳統辨毒方法極不可靠;
一人中毒,建議同餐人群都應就醫檢查。
近年來,因食用野蘑菇中毒的事件在國內屢見不鮮,特別是在南方潮濕地區,每年均有重癥乃至死亡案例發生。此次譚叔的經歷雖最終脫險,卻也用生命的代價提醒大眾:美味背后,藏著不可忽視的安全風險。
在全民健康意識不斷增強的當下,民眾還需增強對自然食品的辨識能力與科學防護意識。面對“野味”誘惑,留下一份謹慎,可能就是守住一條生命的底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