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社恐”“I人”已然成為不少年輕人用以自嘲的標簽。對眾多“I人”而言,無需頻繁穿梭于各類社交場合,守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全身心投入做喜愛的事,便是夢寐以求的“理想工作”。而這,正是“90后”古籍修復師劉鎏的日常。
在首都圖書館古籍保護中心,劉鎏的修復臺就是她的專屬“結界”。這位年輕的“90后”姑娘,日日安靜地守在這小小的修復臺前,與泛黃的書頁進行無聲的“對話”。
劉鎏與古籍的緣分,始于一場“陰差陽錯”。高中學美術的她本想投身設計領域,卻因種種原因,最終攻讀了北京電影學院的繪畫專業。直至研究生階段,她偶然了解到書畫修復專業,覺得很有意思,便果斷報考了這個專業。真正接觸了這個專業后,劉鎏的興趣愈發濃厚,“古籍修復不是坐在桌前的重復性勞動,每一本古籍破損的形態都獨一無二,這讓我每天的工作充滿新鮮感。”劉鎏感嘆道。
2016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全網掀起熱潮。鏡頭里,文物修復師們指尖翻動,以匠心對文物進行細致雕琢。這一幕深深觸動了劉鎏,讓她更加堅定了在這個行業深耕的決心:“我要在這個行業繼續走下去。”
《為你喝彩》節目組找到劉鎏時,她正投入地修復一冊乾隆二十四年的《皇朝禮器圖》。這部古籍每一開都有7層紙構成,裂痕如星子密布。修復它,需要經歷洗、補、壓平、包邊等十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與時間的較量,而劉鎏的“武器”是一碗漿糊、一把毛刷。盡管古籍修復工作枯燥乏味,需要長時間的積累與沉淀,但在劉鎏眼中,當靜下心來,全身心投入其中,修復古籍便成了一場治愈心靈的修行。
劉鎏的辦公桌堪稱“反差萌”的完美融合:潮流中透著禪意,現代里藏著古樸。桌子上除了堆放著各類古籍和修復材料外,更加引人注目的當屬那些小巧玲瓏、可愛至極的小葫蘆,以及創意擺件和從公園一角精心拾撿的花。
而她的家,則是“國潮”與“潮玩”的碰撞場。一整柜的泡泡瑪特,經她巧手改造,變成了自己心儀的模樣。畫畫、拼圖、集盲盒、玩手辦……這個在古籍里與歷史對話的女孩,回到家便一頭扎進潮玩宇宙中,盡情馳騁。或許對她來說,修復古籍是沉淀,收藏潮玩是釋放,兩者都是她與世界的相處方式。
在大家的傳統認知里,古籍修復師常常被貼上“老派匠人”的標簽。但劉鎏和更多像她這樣的年輕人,正以實際行動打破這一刻板印象。這群年輕人選擇用熱愛填補空白,在修復臺上,他們是與時間賽跑的“醫者”;在生活中,他們是玩轉次元壁的“斜杠青年”,在多元世界里盡情綻放青春光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