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治東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一個地區各民族之間和睦相處了,就少了紛爭斗毆;一個國家各民族大團結了,就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外敵就不敢入侵,國家就容易實現繁榮富強。
梁厚能先生的鄉土文化散文集《一方水土》,以史家筆法,客觀描寫了其家鄉——地處湘鄂渝邊區的桂塘壩及其鄰近地域的自然風光、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社會變遷、鄉土人物等,小環境呈現著大背景,其“存史、資政、育人”的價值顯而易見,書中對邊區民族團結的描寫與歌頌,更是可圈可點!
首先,通過對桂塘壩多民族聚居地細致多角度的描繪,展現了不同民族在同一地域內和諧共生的美好圖景
作者以其深情的筆觸,刻畫了桂塘壩這個“一腳踏三省”地方的村民相互通婚、共同勞作、相互依存的生活狀態,這種生活狀態本身就是民族團結的一種體現。
書中開篇寫道:“桂塘壩,是土家苗漢多民族雜居地,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近百分之九十(苗族51%、土家族38%),是全縣苗族人口最多的鄉鎮。這里三省邊地文化與多民族文化雙重融合。桂塘人秉承與鄰為善的處世之道,民族團結,邊鄰友好,是湖南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鎮,歷史上從未發生過民族糾紛事件。邊區村民之間相互通婚,拐彎抹角都成親戚。街上有一向姓人家三個兒媳婦分別來自湘鄂渝邊區不同民族。”
書中多處提到邊地村民間的姻親關系。“就我家來說,就是三省融合的大家庭。我的母親是重慶人,兩個姑姑和姐姐、四個堂妹均嫁到重慶,兩個嬸娘一個是重慶的,一個是湖北的。”
“梁家寨人素來團結,崇尚與人為善,在入寨口豎上‘里仁為美’石碑,與周邊村寨各姓和睦相處,三百多年來從未與之發生沖突,并與周邊各寨各姓世代開姻親,而且是親上加親,每有紅白喜事,周邊各寨各姓村民都自發前來道喜、祭奠抬喪,無償幫忙幫廚。一家人的事變成了全村人的事。”
在《苦達嶺:懸崖上的村莊》一文中寫道:“彭、田二姓祖先都是向家女婿,因姻親來到嶺上的,故而彼此都是親戚。為延續后代,晚輩們繼續開親,娶過來,嫁過去,親上加親,世世代代、家家戶戶后代,既是家族,又是親戚,就像山里的葛麻藤一樣,網去網來,搞不清楚。老一輩是嘎公舅爺,年輕一輩是老表。這樣有意思的現象就出現了,向家有一對叔侄,與老忠成同輩,均稱為老表。這也不要緊,‘家有三門親,各人喊各人’。這樣,嶺上村民就不是簡單的鄰里關系了。他們親連著親,族連著族。正所謂打斷了骨頭連著筋。一家有喜事,全村人跟著樂,紛紛前去道喜。”
其次,書中大量運用民間文化和方言俚語,體現了邊地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書中不惜筆墨描寫流行于邊地的民歌、民謠、民間故事等,這些民間文化,往往蘊含著不同民族之間的情感交流和文化傳承,文化的融合,從而增強邊區各民族的團結。
又如他在書寫中寫道:“古道溪土家苗漢雜居,有杜王肖梁李田張等十多個姓氏,村民都秉承與鄰為善的處世之道,和睦相處,相互開姻親,七彎八繞地都成了親戚。”“田彭向是湘西土家族的典型姓氏,從其祖先遷徙前的居住均是土家族地區。現在,嶺上村民在民族認同上,均承認自己是土家族,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其民族特征在消失。村民沒有人講土家話,僅保留部分土家族稱謂,如爺爺叫拔普,姑姑叫嫲嫲,姐姐叫叫大大。再就是有四十多個純土家語或土漢語結合的地名,如英里苦達、索代、木又窠、遲、惹哈、爾達湖、古及、莫幾牙、車必哈、思林木及、屁踏、拉尺壩、蘇及溝、母圍、且旁、苦老水、車窠低、窩垛等。
“苦達嶺”就是土家語與漢語的結合體。“苦”即山,“達”即下方的,“嶺”就是漢語山嶺。三字連起來的意思,就是大山下的嶺崗。書中用《漫話桂塘壩方巖》專章對流行于湘鄂渝邊地的方言進行了深度梳理,特別是對“嗨”“二氣”“逮”“像卵形”等四個高頻詞,作了趣味解讀。作者對這些方言的成因進行了剖析,認為桂塘壩方言具有“渝東酉陽、鄂西來鳳的方言特點。桂塘壩地處湘鄂渝三省市邊區,三地界犬牙交錯,三省村民水乳交融。山同脈,水同源,人同宗,民同俗,語同音,外人來到這里參觀很難分清自己身在何處。”
其三,書中講述的邊區民族團結故事引人入勝,俯拾即是
二隥巖,是湘渝邊界上的一個土家族古村落,與重慶酉陽大溪鎮石堤村只一步之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邊陲古寨。
“因明溪里地處三省交界之地,村民田土犬牙交錯,邊界一直扯不清常,村民為爭奪地界經常打架扯皮,甚至動刀動槍,流血事件經常發生,三地官方對此也束手無措。在這種情況下,彭君憲挺身而出,憑借自己的智慧與威望妥善劃定了三省邊界,平息了事端。從此,三省邊區人民世代友好,再無爭端。彭君憲為加強三省邊區民族團結,立下汗馬功勞,可歌可頌,永垂青史。”彭君憲的壯舉,嘉慶版《龍山縣志》作如下記載“彭君憲,生平靈警勇敢,鄉人憚服。雍正間,明溪里,西界四川,北界湖北,三省接址紛無定處。悉憑君憲為之畫一。”
二隥巖村民老紅,秉承老祖宗遺風,巧化邊界糾紛的故事,一直在邊區流傳,書中也有精彩描寫:“老紅首先控制住局面,穩定雙方情緒,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然后,將雙方當事人請到一旁,運用在法律服務所工作時掌握的法律知識。有理有據地進行調解,老紅說‘大家都是邊鄰處境,抬頭不見低頭見,要互相諒解,以和為貴。’最后雙方握手言和,成功達成協議,打人者向彭某賠禮道歉,并賠償醫療費五百元。就這樣,一起即將發生的邊界群體械斗,被老紅迎刃化解了。”
五板船是酉水邊的一個古碼頭,作者來此采風發現一塊《眾省義渡碑》,書中寫道:“在捐款名錄中,老紅驚喜地發現他們二隥巖彭氏先人的大名,叫彭應榜,捐銀十六兩,為捐款數額之最。作為桂塘壩人,我對這位遠逝的老鄉由衷地欽佩,也因他而感到幾分自豪。修橋修路修渡,自古以來是受人稱頌的積善積德之舉,我們念叨這些先人的名字,口留余香。對他們的善行義舉由衷的欽佩和點贊。從捐款人的眾多姓氏可以看出,五板船過渡的人應來自湘鄂川(現為渝)邊區各地,由此看出,五板船是名副其實的眾省碼頭。”這塊古碑,也成為邊區民族團結的象征。
從改革開放初期開始形成的“桂BA”,已走過漫長的四十三年,已滿四十屆,其歷史比火爆全國的貴州臺盤村BA還要長。每年“桂BA”,都成為三省邊區村民的狂歡節。最多時,來自三省邊區的參賽隊伍達34支,觀眾達數萬人。大年初一至初三看球賽,已成為三省邊區的一個新民俗。書中對此有濃墨重彩的描寫:“四十多年來,‘桂BA’沒有發生一起重大打架扯皮事件,就是最好的證明。每當偶爾本土球員與客隊發生小糾紛時,場外桂塘觀眾不是起哄鬧事,而是數落本土球員:人家是客隊,要謙讓一點,莫計較,輸一場球,好大個卵事嘛?不然把人家搞寒心,不來參賽了,看你幾爺子和誰比去!光自己幾個搞,有個卵看頭嘛!。重慶那邊的可大、易家灣、五湖、酉酬、后溪、大溪等球隊,湖北那邊的新安、百湖司等球隊,一接到主辦方邀請,均欣然捧場參加。”
書中還寫道,湖北來鳳的百福司古鎮地處酉水岸邊,“自古有端午節扒龍船的習俗,近些年得到發揚光大。2021年的龍舟賽,來自鄂湘渝的代表隊達到三十四支,盛況空前。老家桂塘壩不通水路,村民大多不識水性,被人笑稱是‘旱鴨子’。街道上的雷二蠻將這些‘旱鴨子’組建了男女兩支隊伍,帶領他們到百福司訓練、參賽”。不為輸贏,只為捧場。
桂塘,是湖南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鎮。《一方水土》雖不是描寫邊區民族團結的報告文學,作為一部紀實文學,作者將邊區民族團結主旋律貫穿全書,使讀者真切感受到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三省邊地是多么的團結、和諧和美麗,《一方水土》堪稱一曲邊區民族團結的頌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