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樓市,可能已經回到2015年了。
造成這個結果,廣州管理層恐怕難辭其咎。
從2021年高位到現在,廣州房價已經大跌了約三到六成,核心城區普遍跌三四成,近郊的黃埔、番禺,包括天河東部,跌幅大多在四五成,遠郊如增城等,有些跌幅已經在五成以上了。
以上數據來自知名自媒體《說財鯨》,如果這個數據準確的話,那就是說經歷了四年洗禮,廣州房價已經回到了十年前。
為什么廣州樓市會這么冷,這是全面取消限購的原因嗎?廣州房價還會不會接著跌?
近期廣州土拍市場遇冷,10宗住宅用地推出,6宗底價成交,4宗流拍。
最諷刺的是,流拍的地塊還都位于天河、海珠、黃埔這些熱門地段。
不要小看這個現象,開發商不敢拿地,春江水暖鴨先知,背后核心因素直指市場低迷。
有觀點認為,此前默許開發商“偷面積”泛濫,已經釀成苦果。
早先守規矩的開發商,眼睜睜看著新規盤贏得不公平的競爭優勢。
而表面穩定的新房價格,實際上是由超高使用率的新房項目支撐起來的。
如今這個紅利據說要沒了,因此誰都要觀望一下子。
2023年11月,為了刺激新房銷售,廣州通過了《容積率計算辦法》調整,從某種程度上看合法化了部分“偷面積”的設計,如陽臺占比提升、飄窗擴容等。
《南方都市報》直接評價——今后,廣州開發商或許不再需要想方設法,在住宅上“偷面積”了。
隨后,開發商們就像打了雞血,得房率瞬間飆到100%以上。
到了去年,南方面粉廠地塊更是首開先河,實用率直接干到了130%。
甚至還有招商蛇口在南沙橫瀝的項目,號稱使用率140%,敢跟160平米的大平層掰手腕。
可以說,廣州樓市這兩年的偷面積現象,非常瘋狂,手段堪稱五花八門。
什么內凹式飄窗改操作臺,交付后一錘子砸掉變臥室;陽臺花池合并報建,封窗就是一間房;什么設備平臺搖身一變成書房,還有40米以上的高空花池等等,基本上只要想得到的,都能改。
于是,在這種喪心病狂的操作下,二手房市場率先崩盤。
動輒140%得房率的新房,對那些得房率只有七八成的二手房,簡直是降維打擊。
大量的超規新房,靠著高使用率、低單價吸引買家,結果就是,二手房因為實際使用率低,價格一路下滑,到了今年五六月,廣州二手住宅的成交價,同環比均是雙雙下跌。
那么,新房銷售得到刺激了嗎?也沒有。
買房人都覺得今天買了第三代、第四代,明天萬一又來個“第五代”,豈不是虧了?于是很多人都在等,都想買到最新款,都不敢下手。
面對這一地雞毛,廣州終于坐不住了,限制偷面積的風聲也來了。
這一波嚴查偷面積的政策風聲,來得非常突然,和之前對比完全是另外一副面孔。
有些項目因為“偷”得太過分,直接被認定違建。
增城碧桂園中心小區,把公區外廊封成房間,結果收樓四年了,二手房還是沒法交易。
而從上個月開始,有關新規呼之欲出的消息就滿天飛,據說這次的政策主要涉及幾個重點,比如禁止飄窗內凹,結構柱全部計容,40米以上樓層不許改花池等等。
執行新標準后,住房使用率將回歸到100%以內。
這波操作的邏輯其實很清楚。
一方面,野蠻生長的偷面積,已經嚴重擾亂市場秩序,讓守規矩的開發商吃虧,讓二手房主欲哭無淚。
另一方面,房地產今年已經明確被歸入“大宗消費”的范疇。既然是消費品,就要有基本的質量標準和公平的競爭環境,不能讓偷面積成為惡性競爭的工具。
說白了,廣州這次收緊,應該是意識到依靠批文讓房子迭代是錯誤的。
橫向對比,低迷的廣州樓市,甚至已經不如杭州、成都等強二線,再不剎車,整個市場搞不好就要失控了。
但是,廣州樓市,可能還會繼續下跌。
最近有個小插曲,也挺讓人無語的,6月廣州發了一份調整規劃公告,將位于琶洲南的地塊從原來的商業、文化、體育用地,調整為居住兼商業用地。
而三年前批復設立琶洲經濟開發區時,曾明確要求嚴禁商業房地產開發。
這一出,相當于直接背刺知名豪宅,琶洲南TOD的業主。
所以說,如今的廣州樓市,無論是土地規劃,還是容積率和配套承諾,似乎都能夠“靈活”調整,缺乏剛性約束。連所謂的核心地段稀缺資產,都可以無底線超發。
這種不確定性,正是如今廣州樓市的底色,暴露了其在城市規劃和開發模式上存在的一系列問題。
所以,廣州樓市何時能止跌?
松哥認為,廣州需要做的是減少供地量,嚴格執行新規范,讓市場回歸理性。
同時采取措施激活二手房市場,來一些買房送戶口等更重磅的增量政策吧,或許一切還有轉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