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期待每一個共鳴的你,關注、評論,為學、交友!
印巴分治前的宗教仇殺以及分治后一個時期的大規模血腥民族遷徙和仇殺因甘地的被刺而漸歸平靜。
但是,印、巴分治留下的領土爭端又成了兩國長期交惡的原因。
“蒙巴頓方案”留下的未解決的領土問題是長時期印、巴沖突的根源之一。當然,這種沖突也是宗教矛盾的一種新表現形式。
1、克什米爾問題的來源
根據“蒙巴頓方案”,位于巴基斯坦北部和印度西北部的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成了一個容易引起爭端的問題。
這塊地方面積共約22萬余平方公里(另一說為19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00萬,其中穆斯林人口約占總人口的77%,而印度教徒約占20%。依據“蒙巴頓方案”的原則,穆斯林占多數的地區應劃歸巴基斯坦,但同時又規定了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既可選擇加入印度,也可以加入巴基斯坦,還可以宣布獨立。
這樣,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在分治時就成了懸而未決的問題。巴基斯坦在分治后主張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這一地區的歸屬,但印度則堅持克什米爾應歸屬印度。分治時,克什米爾地區的統治者是信仰印度教的土邦王公,他們同意將這一地區并入印度,而人口占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居民則希望歸入巴基斯坦。“蒙巴頓方案”留下的問題很快成了印巴爭端的禍根。
1947年10月30日,印度通過克什米爾土邦王公宣布該地區歸屬印度,印、巴為此發生了分治以來的第一次戰爭。
印、巴分治以后,巴基斯坦擁有東、西巴基斯坦兩大塊國土。西巴基斯坦位于印度河流域,它東鄰印度,北為查漠和克什米爾地區,東北與中國為鄰,西北與阿富汗接壤,西與伊朗毗鄰,南瀕阿拉伯海。在西巴東側邊界的南段是塔爾沙漠,中段則是旁遮普平原,北邊則是印、巴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
就在分治時,印、巴雙方都十分看重克什米爾地區的戰略地位,因為那塊土地在防御上十分重要。印度方面認為,“沒有克什米爾,印度就不會在中亞的政治舞臺上占據一個重要的位置”,這是國家創始人之一、國大黨領袖尼赫魯所講的話。
同樣,巴基斯坦的總理阿里·汗也很清楚克什米爾的份量,他曾說:“克什米爾就像是巴基斯坦頭上的一頂帽子。如果我們允許印度取走我們頭上的這頂帽子,那就會永遠受印度的擺布。”
2、印巴戰爭爆發前雙方實力對比
為了爭奪克什米爾,1947年10月印、巴分治后立即兵戎相見,發生了第一次印巴戰爭。這場戰爭共歷時一年零三個月,巴基斯坦派出了以部落武裝為主的兵力共約5萬人參戰,而印度則出動了兩個師及若干土邦部隊約4萬人參戰,結果,印度控制了克什米爾2/3的土地和3/4的人口,尤其是占領了杰納布河、拉維河的上游,這兩條河流對巴的農業灌溉具有重要意義,因而印度在第一次印巴戰爭中占了戰略上的便宜。
巴基斯坦在戰爭后僅控制了克什米爾1/3的土地和1/4的人口。
印巴分治時,印度是占有軍事上的絕對優勢的。按分治方案,2/3的英印殖民軍部隊劃歸印度,1/3劃歸巴基斯坦,永久性軍事設施則按所在的地方決定歸屬。在具體劃分上,屬于穆斯林的聯隊分給巴基斯坦,其余劃歸印度。按民族混編的聯隊的穆斯林士兵自愿加入印、巴一方。最后,印度分得74個營,巴基斯坦分得33個營。印度還分到了其他的民族聯隊。
經過劃分,印度陸軍擁有了12個裝甲團,18個炮兵團,15個步兵聯隊共26.6萬人;空軍分得1.2萬人,擁有6個戰斗機中隊和1個運輸機中隊;海軍分得1.1萬人,擁有25艘小型艦艇,三軍共計有28.9萬人。在這支印度軍隊中,陸軍占了絕大多數,是主要軍種。
相比而言,巴基斯坦的兵力居于劣勢,僅以空軍為例,分治時巴空軍分得了共3個中隊,包括2個“風暴”1式殲擊機中隊和1個“達科他”式運輸中隊和5個空軍基地,共有殲擊飛機35架、運輸機2架、教練機36架。人員上有軍官220名、軍士2112人,合格的飛行員不過40人,飛機的完好率很低,沒有多大的戰斗力。
印、巴間的第一次克什米爾戰爭造成了兩國長期以來的軍事對峙。給雙方的國防建設、軍事戰略和軍隊建設方向帶來了重要的影響。
3、尼赫魯的“大印度聯邦”夢
在印度淪為英帝國主義的殖民地的時期,英國殖民者把印度建成了它在東方殖民體系的中心,英屬印度變成了英國在東方擴張的基地,印度洋變成了“不列顛內湖”。
印巴分治后,印度政府十分緬懷昔日阿育王時代的民族光輝,希望恢復昔日大印度的繁榮。從國家戰略上講,印度的目標是做亞洲和印度洋的中心和領袖國,并希望成為躋身世界大國行列的“一等強國”。
獨立之后,印度決心繼承大英帝國的“印度中心”地位,建設“大印度聯邦”。早在獨立之前的1944年,尼赫魯就在《印度的發現》一書中說:
“印度以它所處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么就銷聲匿跡。”
同時,尼赫魯還斷言:
“小的民族國家是注定要滅亡的。它可以作為文化上的自治地區而茍延殘喘,但不能成為獨立的政治單位。”
尼赫魯的“印度中心論”和“小國滅亡論”表明他對大英帝國政治戰略的繼承。
對于“大印度聯邦”,尼赫魯論述得更早,1934年,尼赫魯就說過:
“我個人對于未來遠景的看法是這樣:我認為將來會建立一個聯邦,其中包括中國和印度,緬甸和錫金,阿富汗和其它國家。”
這一思想當然產生在印度獨立之前。而在獨立之后,印度最大的企圖是繼承大英帝國的邊界和安全體系。但是,戰后的世界格局并未能使尼赫魯實現其“大印度聯邦”的設想。
以美、蘇超級大國各為一方,在戰后形成了兩個對峙的政治集團,冷戰氣氛籠罩著全球。在亞洲的東方,另一位亞洲巨人中國已經覺醒,中國軍隊已進軍西藏,印度失去了大英帝國在西藏的特權。在南亞次大陸,印、巴分治后兩國即形成對峙局面,剛剛獨立的印度國內經濟相當落后,百廢待興。
因此,尼赫魯一直無法馬上實現其“大印度聯邦”的夢想。
盡管如此,從獨立到1964年,尼赫魯一直領導印度為實現其夢想而努力。在50年代初至1965年,印度的國防建設、軍事戰略、軍隊建設發生過一次質的變化,這種變化的導因是印巴長期的對峙以及1962年印度失敗于對華戰爭促成的。
獨立以后,尼赫魯根據當時的現實考慮了印度的國家安全問題,面對二戰后兩個超級大國的冷戰和對立,尼赫魯提出了不結盟的對外政策。
1946年9月7日,尼赫魯對不結盟的概念作了解釋:
“大國政治集團的相互對立過去已經導致了兩次世界大戰,并且還會再次導致規模更大的災難。為此,我們打算盡可能地躲開大國政治集團。”
印度的防務專家對尼赫魯這一思想解釋得更明了,認為“一個新獨立的國家想要自立并置身于斗爭與動亂的漩渦之外,不結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獨立和機動的余地。”
在50年代,印度執行的是“消極的不結盟”政策,所謂“消極的不結盟”,一位印度國防部長于1954年解釋道:
“我認為中立是當今世界最好的防御武器,如果一國的中立受到另一國的侵犯,就會有對此關心的大國出現,使侵略者受到抵制。因為有另外一方的保護,任何一方都不能進攻一個中立國家。”
印度這種消極的不結盟政策被認為是影響了國防計劃的制定和軍事力量建設。1962年前,印度確實未與任何一國結盟,他們可以與兩大陣營的國家建立關系,左右逢源。但是,從軍事戰略上講,“消極的不結盟”確實影響了印度的軍事力量發展。
4、印度軍事戰略方針的因素
如前所述,印度在獨立之前其領導人便企圖建立“大印度聯邦”。獨立之后,印度是以南亞次大陸為其擴張范圍的,印度堅持認為次大陸的穩定和安全是最重要的。因而,在60年代末前,印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其安全體系,這些措施包括把尼泊爾、不丹、錫金作為保護國,蠶食中國領土以圖建立喜馬拉雅山的防務體系。印度認為,南亞次大陸的安全威脅來自外部和內部兩個方面,來自內部的主要是印度的對手巴基斯坦。
從獨立之初開始至50年代,印度根據安全形勢的分析和南亞戰略格局制定了其軍事戰略方針。
美國為了構筑歐洲經土耳其和巴基斯坦,經日本、韓國的遏制中蘇的包圍圈,在對外政策上不稱道印度的不結盟政策,相反地認為巴基斯坦是“在穆斯林世界中占有重要地位,人民強烈的精神信仰使他們成為反共的可靠堡壘”。這是美國當時的國務卿杜勒斯所下的結論。
對于印度的做法,巴基斯坦則是針鋒相對的,認為“強大鄰國的敵意使得巴基斯坦不得不加入防御聯盟來保持她的自由”,這是巴基斯坦外長弗·漢·農于1955年所指出的。
為對付印度,巴基斯坦采取了以下步驟:
1954年5月,巴基斯坦與美國締結《巴美共同防御援助協定》,協定規定美在巴遭到侵略時要采取適當行動,包括派武裝部隊增援。作為回報,巴答應美在白沙瓦建立通訊基地。
1954年9月,巴基斯坦又加入美、英、法、澳、新、泰、菲參加的“東南亞條約組織”。
1955年,巴基斯坦又加入英國、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參加的“巴格達條約”。
通過這些條約,巴獲得了安全上的保障,特別是美巴結盟,使巴基斯坦獲得了經濟上、軍事上的援助。但是,美國并不想完全失去印度而使其倒向蘇聯,也給予印度以經濟上的大力扶持。美國扶植印度可以一箭雙雕,既防止其倒向蘇聯,又可利用印度抗衡中國。
其次,中國軍隊進軍西藏也對印度的軍事戰略產生一定的影響。西藏是尼赫魯十分重視的地方。50年代初,中國軍隊進駐西藏時,印度曾一度企圖阻撓。后因國力有限,無法阻止,才采用了實用的妥協政策。在印度,有人提出中國進軍西藏“幾乎來到了我國(印度)的大門口”,“喜馬拉雅山已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障礙”。建議把北部和西北部邊境的防務籌劃起來。
在50年代,印度的軍事戰略方針就是在上述兩大方面因素的影響下形成的。
印度當時的國家總戰略目標是繼承英國的擴張主義政策,全面繼承大英帝國時期的疆界,稱霸次大陸。在誰是印度的主要敵人這個問題上,印度陸軍參謀長蒂邁雅上將為首的軍方認為“印度的真正敵人是中國而不是巴基斯坦”。
但尼赫魯和梅農等認為在國家軍力和財力不足的情況下,面對中蘇聯盟和美巴聯盟,印度必須“以主要軍事力量對付巴基斯坦”,“以外交手段對付中國”,并與蘇聯保持友誼以牽制中國。
5、第一次印巴戰爭后印度的國防政策
在50年代,印度在對華戰略上是以外交作掩護而從軍事上逐步蠶食中國的領土。到60年代初期,尼赫魯為首的印度政府在中印邊境推行“前進政策”,挑起中印邊界爭端和沖突,最終因未作好軍事準備而吃了敗仗。與對華戰略不同的是,從獨立至50年代末,印度是以巴基斯坦為主要作戰對象的,其軍事戰略從分治之初的“戰略進攻”轉為“積極防御”。
第一次印巴戰爭后,印巴雙方即進入軍事對峙階段。從1954年始,巴基斯坦因與美國等結盟而大大改善了武器裝備。印度為抵消巴基斯坦的威脅,也積極購買了一批軍火以抗衡巴基斯坦軍事實力的增長。
由于經濟建設壓倒了國防,印度在50年代的軍費被壓到了最低限度,所購的武器裝備也僅是為應付巴基斯坦而已。因此,從總的來看,印度在50年代對巴基斯坦的戰略是積極防御,他們為此還制定了許多作戰方案,在印巴邊境集中了陸、空軍的絕大部分兵力。
應該說,印度在50年代采用的不結盟政策為印度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同時,在軍事和外交手段的相互配合下,印度基本繼承了英帝國主義的疆界,北部控制了三個喜馬拉雅山小國,西部防御著巴基斯坦,占領了克什米爾2/3的土地。
從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幾年中,南亞的戰略格局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在中印邊界,兩國因邊界爭端而發生了1962年的邊境戰爭。之后,印度的對外政策及國防建設、軍事戰略和軍隊建設發生了一次質的變化,從而也影響到了印巴的軍事力量對比。
從1959年起,美國對南亞的政策發生了變化。當年12月,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訪印,印美關系有所改善。美國改變了過去指責印度“不結盟”政策的態度,轉而看準了中印邊界爭端的機會,支持和同情印度。從1959年始,美國在4年中向印度提供了總額達40億美元的經濟援助,目的是希望印度、巴基斯坦均靠近美國而對付中國。
1962年中印邊界發生大規模武裝沖突后,美國應尼赫魯的要求開始向印度提供軍事援助。戰爭未結束,美國就提供了6千萬美元的緊急軍事援助。1963年,美與印又達成共同防御中國的協議。一直到1965年印巴戰爭時,美國才停止對印、巴雙方的軍事援助。
蘇聯為與美國爭霸,也不甘寂寞。1959年,中蘇關系惡化,印蘇關系更加密切。印度是想借蘇聯來壓制中國,而蘇聯因與中國不和而大力增加對印的軍事援助。開始,蘇聯對中印邊境爭端中支持了印度。戰爭爆發后,更加緊了對印的支持,以致到1971年8月與印度簽訂友好條約。
恰好在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解凍。尼克松訪華后的8月9日,印蘇簽訂針對中、美、巴的具有軍事條約性質的“和平友好合作條約”。印度全面倒向了蘇聯,獲得了大量的軍援。
早在1962年前的二、三年里,中印邊界爭端不斷升級,印度在軍事戰略上對巴基斯坦和中國采取了“西防北攻”的戰略方針。
印度在中印戰爭中失敗后,及時調整了軍事戰略方針,針對過去“消極的不結盟”政策,尼赫魯作了深刻的反省,承認這項政策導致了對印度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忽視,從而采取“積極的不結盟”政策,大量吸收軍援,走上依靠大國大力擴軍備戰的道路。
從1962年至1971年,印度的軍事戰略方針由“西防北攻”變成了“西攻北防”,即在北部展開“縱深防御”以防備中國,而對西部的巴基斯坦采取了攻勢。
1962年后,印度上下都認為其主要敵人有兩個,即是巴基斯坦和中國。
在這種戰略思想指導下,印度的國防建設進入了全面的緊急備戰時期。1964年,印度開始執行第一個國防五年計劃,大幅度增加軍費,開展以吸收外援為主的國防生產,更換新的武器裝備,進行緊急擴軍備戰。
6、急速擴軍的印度
1965年爆發的第二次印巴戰爭,便是在印度緊急備戰時期發生的。從1962年至1965年,印度對巴基斯坦的戰略開始由積極防御轉為戰略進攻。盡管這時印度剛開始執行第一個國防五年計劃,軍隊正在擴編,新一代的武器裝備仍未能夠更新,但印度還是與巴基斯坦打了一場難分勝負的戰爭。
國家安全觀、國家戰略及軍事戰略對國防和軍隊建設有著指導性的影響。在此,我們還有必要回顧一下印度國防和軍隊建設的發展歷程,借以說明到1965年第二次印巴戰爭前印度的武裝力量建設的情況,說明其軍事實力。
印度獨立后,面對的是殖民掠奪、宗教仇殺和戰后貧弱的局面。為了改變國內經濟的極度貧困,尼赫魯政府制定了對外奉行不結盟政策、對內傾全力發展經濟的總方針。對于軍事力量的發展,強調的是“軍事方針要同外交政策相協調,二者必須服從國內經濟發展的需要”。
1958年尼赫魯還說:
“人們通常認為安全是由軍隊保護的,這只談對了一半。毫無疑問,安全也是由政府來保護的。如果你有友誼,你就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安全;如果你有敵手,你就多少有些危險。因此,制定一項同其他國家友好的政策,在獲取安全的問題上比任何其他措施都重要。”
在談到武裝力量建設時,尼赫魯會常常談到這些觀點。在50年代印度獨立后建立國防軍時,尼赫魯政府為盡快實現國家的工業化,最大限度地將國防建設和武器裝備的裝備費用壓到最低限度,同時用外交手段來保障國家安全。
1962年中印戰爭前,印度國防和軍隊的建設重點放在優先經濟,改革舊軍制,建立國防新體制方面。
如果說有一定的發展的話,那就是購買了不少武器裝備,針對巴基斯坦而重點建設了空軍。
第一次印巴戰爭后,印度空軍提出將空軍擴充到20個戰斗機中隊以對付巴基斯坦的要求,由于財政困難,政府只同意擴充10個中隊。
1952年,印空軍又提出擴展到15個中隊,但到1953年才獲準。1954年始,巴基斯坦相繼參加各種條約組織,并在美國的援助下獲得了大量武器裝備,空軍的飛機性能和陸軍的火力均有突飛猛進的加強。印度空軍認為,為應付巴基斯坦,空軍必須改善武器裝備以備發生戰爭時支援陸軍作戰。
同時,改善空軍的裝備可以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可以保護印度領空不受威脅。在這種情況下,空軍的裝備改善獲得了優先。印度一次性地向英法等購買了300余架第一代噴氣式戰斗機,其中有法國的“神秘”式A型截擊機110架,英國“獵人”式56型地面攻擊機160架、英國“堪培拉”式B1型轟炸機78架。空軍的費用大為增加,到1958年達8.5億盧比,而1954年才有2.5億盧比。空軍飛機數量從原來的300架增至600余架,實力大為增強。
在空軍獲得飛快發展的時期,陸軍也購買許多裝備,包括從英法購買了“百人隊長”式中型坦克200輛、AMX-13輕型坦克150輛。海軍也從英國購買了一批舊艦艇,包括“邁索爾”號巡洋艦及其他驅逐艦、護衛艦等,到60年代初,印海軍又購買了“維克蘭特”號輕型航空母艦。
在50年代,印度空、海軍有了較快的發展,其戰略目標是針對巴基斯坦的,但陸軍是主要軍種的格局并未改變,其在軍費預算中占去了75%以上的比例。
在購買國外武器裝備的同時,印度從1955年后也開展了一些國產武器裝備的研制工作,包括仿制英國“蚊蚋”式輕型戰斗機、研制國產HF-24地面攻擊機等計劃。陸軍武器研制方面,印度已著手國產伊沙普爾7.62半自動步槍的制造計劃等。但是由于財力和技術上的原因,這些計劃在50年代未能實現。
1962年10月中印戰爭前,印度三軍的總兵力達到了51萬人,其中陸軍45.8萬人,空軍3.6萬人,海軍1.6萬人。
三軍中以空軍發展為最快,是建軍的重點。在裝備方面,海、空軍的武器均從國外購買,陸軍的輕武器雖能自制,但還十分落后。大部分陸軍步兵還使用二次大戰時的李安飛特式步槍。
1962年10月發生的中印邊境戰爭,印軍在沖突中打了敗仗,有6個旅被殲,8000人被俘。此后,印度的國防和軍隊建設發生了轉折,走上了擴軍備戰的道路。極力利用“積極的不結盟”政策尋求大國的大量軍援。
在1962年后的短時間內,印度把加強國防放在了“壓倒一切”的地位上,認為“沒有國防,經濟發展便等于零”。
為了充實國防,擴軍備戰,1962年10月印度成立了內閣緊急委員會,由內閣總理擔任主席,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1963-1964年度的軍費比前一年度增加了1.5倍,總額達81.6億盧比。三軍總兵力也從51萬增至73萬人。1964年,印度在第一個國防五年計劃中,其投資總額為567.6億盧比,其中用于購買國外武器裝備的外匯是69.827億盧比。
全面擴軍備戰的第一步及此后十年的換裝計劃是:
陸軍擴充至82.5萬人,10年內建成適應印中邊境作戰的10個山地師,還要建4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陸軍的全部裝備實現更新換代;空軍將擴充到45個中隊,建設一批現代化機場和設施,購買和仿制一批新型超音速飛機;海軍的發展主要是添置一些新艦種,但在1962一1965年間,海軍的發展尚未列入具體議程。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