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深度調整與國內經濟轉型升級的雙重背景下,企業投資面臨區域競爭加劇、要素成本波動及政策環境差異等復雜挑戰。為破解企業選址決策的信息不對稱難題,園區薈擬聯合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等權威機構,立足第三方獨立視角,構建涵蓋產業基礎、政策適配度、營商環境、創新生態、人才儲備及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全維度評價體系,推出“2025投資首選地”系列榜單。
通過大數據挖掘、實地調研與專家評審,榜單旨在以客觀數據錨定未來3-5年最具增長潛力的投資熱土,為市場主體提供科學決策參考,同時推動地方政府優化要素配置,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實現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與投資者回報的雙贏格局。
“2025投資首選地”系列榜單包含城市榜和園區榜。其中,2025投資首選地·城市榜包含城市50強(以地級市為樣板)和縣域50強(以縣域為樣板);2025投資首選地·園區榜包括國家級園區30強、省級園區30強、主題特色園區30強。
在榜單發布前,園區薈(ID:biaozhunpark)將在全國進行系列調研,并將部分調研成果形成文章發表。從今天開始,我們正式推出該系列調研文章。
2025投資首選地·城市系列調研第一站
軟綿陽,硬科技
文/園區薈“投資首選地”調研小組
北京、上海、臺北、香港、綿陽,這是英國電視臺國際天氣預報里播報的五座中國城市。綿陽作為其中唯一的非一線城市,何以成為歐洲人關注的地標?在越王樓的光影里低調前行的綿州,為何會高調出現在國際視野中?這背后又隱藏著哪些投資密碼?
綿陽,位于四川盆地,別稱綿州、涪城,四川省轄地級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綿陽市已有2200多年建城史,歷來為州郡治所,后因城址位于綿山之南而得名“綿陽”。
綿陽,素有“富樂之鄉、西部硅谷”美譽,是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建設的中國唯一的科技城,是重要的國防軍工和科研生產基地,四川第二大經濟體和成渝城市群區域中心城市 。
綿陽,這座曾因“三線建設”而肩負國家戰略使命的西部城市,如今正以“中國科技城”的身份重新定義發展路徑。在“國家戰略腹地”建設的新時代命題下,綿陽以“軟環境”與“硬科技”的雙輪驅動,實現了從傳統工業基地向創新策源地的華麗轉身。
這里既有營商環境的“軟實力”——政務服務改革與政策創新,又有科技產業的“硬支撐”——核技術、人工智能、新型顯示等尖端領域的突破。這種“軟硬兼施”的發展模式,讓低調的綿陽在成渝經濟圈乃至全國科技版圖中占據獨特地位。
軟綿陽:營商環境的“溫度”與“速度”
一座城市的吸引力從何而來?營商環境是關鍵所在。營商環境是地方招商引資的核心競爭力,直接影響資本流向和項目落地。優質的營商環境通過簡化審批流程、強化法治保障、完善基礎設施等舉措,顯著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和運營風險。
綿陽市的營商環境和政務服務工作連續5年在四川省營商環境評價、政務服務重點工作量化考核中獲評優秀,帶動了經濟數據的顯著增長。2025年一季度,綿陽市GDP同比增長7.2%,高于全國1.8個百分點,這也印證了營商環境作為“軟實力”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
綿陽的營商環境優化始于刀刃向內的行政效能革命。全市政務服務體系健全,實現市縣鄉村四級全覆蓋;綜窗改革成效顯著,在全省率先實施“一窗受理、集成服務”;園區服務全省標桿,12個產業園區均成立政務服務中心企業服務中心,推進“園區事園區辦”。
2024年9月20日,綿陽“工業企業全覆蓋‘一線紓困’專項行動”案例入選工信部“強化企業服務提升減負成效”典型案例,并在全國推廣。2025年3月,綿陽市政務服務監督管理局推出的“發展環境提升25條措施”,圍繞政策體系、行政效能、企業服務、交易市場四大領域精準發力,打造“有需必應、無事不擾”的政務服務品牌。
全球MicroOLED微顯示領域龍頭企業之一的熙泰科技成為這些措施的受益者。熙泰科技在綿陽高新區(科技城直管區)簽約落戶,總投資40億元,但該公司遠在安徽,且無法通過全程網辦的方式辦理營業執照。市市場監管局高新分局開通綠色通道,“一對一”服務幫助企業快速完成了落地。
這只是綿陽市優化營商環境的一個縮影。在高新區,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0.5個工作日,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全流程時限壓減30%以上。另外,通過“跨區域通辦”合作,綿陽與成都、重慶及京津冀、長三角等地區實現高頻事項異地辦理,政務服務“朋友圈”不斷擴大。
綿陽市還進行政策創新,從“企業找政策”到“政策找企業”,推出“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平臺,2025年實現40%以上政策無需申報自動兌現。以科技城新區機器人產業園為例,園區設立20億元產業基金,通過“先投后股”模式為企業提供初期資金支持,單個項目最高可獲200萬元扶持資金,待企業穩定發展后再轉化為股權,有效緩解科創企業融資難題。此外,園區聯合高校成立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提供技術研發、中試轉化、人才培養等全鏈條服務,部分企業產品的本地配套率已達60%以上。
四川綿陽科技城新區機器人產業園的巡邏機器人
同時,綿陽以“開放應用場景”為特色,推動科技成果加速轉化,實現場景賦能。在機器人產業園內,高空幕墻清潔機器人、無人駕駛接駁車、人形機器人“夸父”等產品在真實場景中完成測試迭代。
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背后得益于園區設計的“機器人+工地”“機器人+制造業”等50余個示范場景。這種“以用促研”的模式,讓綿陽成為硬科技產品的“試驗田”與“首發地”。
硬科技:戰略腹地的“基因”與“新局”
綿陽的硬科技底蘊根植于三線建設時期的國家使命。“一五”和“三線建設”時期,綿陽成為中國重要國防軍工和科研生產基地,鄧稼先、于敏等9位“兩彈一星”元勛和成千上萬的科技精英,在這里“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一批硬核國營軍工大廠都在綿陽從無到有,比如當時國內唯一的機載火控雷達生產基地(現長虹)、以生產二次雷達系統為主的大型骨干企業國營第七八三廠(現九洲)、冶金工業部長城鋼廠(現攀長鋼)等。
如今,這一基因催生出新一代硬核產業:核醫學領域,長虹控股的e-Flash放療系統將癌癥治療周期縮短至1周,單次治療僅需1秒;西南科技大學的核廢水處理技術將凈化時間從180天壓縮至1小時,突破行業瓶頸;風洞技術方面,綿陽的30馬赫超高速風洞支撐國產客機、復興號高鐵乃至冬奧滑雪服的技術突破,成為空天裝備研發的“國之重器”。
長虹集團的轉型是綿陽硬科技迭代的縮影。這家曾以彩電聞名的企業,2024年實現營收約1,036.91億元,同比增長6.4%,現已發展成為集智能家電、核心部件、ICT服務、新能源、半導體等產業的綜合型千億跨國企業集團。長虹旗下擁有7家上市公司、3家新三板公眾公司。創新產品和服務覆蓋全球160余個國家和地區,服務用戶已超過5億。
四川長虹的全球首創超高劑量率X射線Flash放療設備
長虹已經實現了“彩電大王”到“智造生態”的華麗轉身。長虹旗下中玖閃光公司研發的超高劑量率X射線Flash放療設備全球首創;長虹已成為中國領先的軌道交通電源和航空電源供應商;長虹已成為中國領先的物聯網模組供應商;成為中國領先的高速連接器供應商;長虹是全球最大冰箱壓縮機供應商,連續12年全球第一;“長虹云帆”是全球首個基于大模型智慧家電的AI平臺……
新型顯示與機器人是綿陽硬科技的兩大新名片。
新型顯示產業已形成“LCD+Mini-LED+Micro OLED”三足鼎立格局,2024年產值835億元,居全國前列。2025年3月,總投資40億元的熙泰科技Micro OLED項目落地,使綿陽成為全球少數具備12英寸硅基OLED量產能力的城市,產品覆蓋VR、車載顯示等高端領域。
作為以“科技”命名的省級新區,綿陽科技城新區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和數字經濟等創新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已初步形成以機器人關鍵核心技術為基礎,涵蓋機器人生產、零部件制造、AI算法、軟件平臺、整機應用、系統集成在內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全產業鏈生態集群。
目前綿陽人工智能上下游企業達113家,產業規模達269.53億元,其中涉及機器人產業產值25億元。天鏈機器人的人形機器人自由度、負重深蹲等指標全球第一,兵裝58所的仿生機器人已進入工業生產一線。
綿陽正在成為創新策源地。一大批有影響力的高科技企業在綿陽成長。綿陽工業的“四大金剛”——長虹、九洲、京東方、惠科,都是具有海內外影響的科技型大企業。綿陽高新技術企業超93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0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5家。
國家戰略腹地:綿陽的“新三線使命”
在有著“新三線建設”之稱的國家戰略腹地建設中,綿陽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打造“平戰結合”的產業備份體系。江油市與三臺縣被規劃為戰略承載區,重點布局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數據中心等產業,目標形成600平方公里都市連綿帶。
從深圳到綿陽的華爾科技,其從代工廠向品牌商的轉型印證了這一趨勢:其智能制造無人工廠將備貨周期從180天縮短至7天,依托綿陽的產業鏈優勢,自有品牌“+MD”“LIN”在亞馬遜實現快速增長,2024年凈利潤達5662萬元。
科技創新基因是綿陽成為國家戰略腹地的底氣。正如從深圳引進的華爾科技品牌負責人所說:“芯片業綿陽才剛起步,但發展很快。綿陽空氣中都充斥著科技味道,是我們堅定落子綿陽的原因。”
2023年,綿陽研發投入236.2億,投入強度高達5.85%(遠超全國的2.4%),2024 年研發強度是5.26%,連續24年居四川首位。遠高于成都的3.73%,是全省2.26%兩倍有余。而且,綿陽的高層次人才科技“濃度”極高。目前在川的兩院院士有67位,其中30位工作在綿陽,幾乎占據“半壁江山”。
綿陽大院大所多,布局有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等18家國家級科研院所,擁有25家國家級創新平臺。綿陽戰略科技力量雄厚,神舟、嫦娥、天宮一號等大國重器成功發射背后皆有“綿陽造”護航的身影。
“綿陽造”成為國之重器的護航
2024年賽迪顧問發布2024年全國科技城排行榜,綿陽以強大科技實力位居全國第五,并與成都、重慶共建成渝中線科創走廊,協同打造西部陸海新通道。
綿陽作為中國唯一的科技城,肩負著建設"科技創新先行區"的國家使命,在服務國家戰略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綿陽通過打造"4+8+N"特色產業體系,培育了電子信息、先進材料等四大優勢產業,核技術應用、新型顯示等八大新興產業,以及量子科技、商業航天等N個未來產業,構建了完整的產業生態圖譜。
2024年,全市四大特色優勢產業、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分別增長11.1%、17.8%;"5+8+2"重點產業建圈強鏈取得突破,5條重點產業鏈規模突破1800億元、增長20%;新增國省級產業集群9個,創歷史新高;6個產業入選全省產業新賽道,居全省第2位。
同時,實施"智改數轉"規上工業企業412戶,長虹智慧顯示工廠入選全國首批卓越級智能工廠。綿陽作為西部唯一城市入選全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典型案例,位列全國數字百強市第50位,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預計增長8%。
綿陽,這座“戴著青銅面具的科技掃地僧”城市,正以硬核實力改寫中國城市的競爭格局。
綿陽的“軟”與“硬”,既是歷史基因的傳承,更是面向未來的戰略選擇。在“國家戰略腹地”的新定位下,綿陽以營商環境之“軟”育創新生態,以硬科技之“硬”筑產業根基,實現了從“三線備份”到“創新主場”的跨越。
當“夸父”機器人奔跑在北京馬拉松賽道上,當Micro OLED屏幕點亮全球VR設備,當e-Flash放療技術拯救千萬生命,綿陽正以一座城的奮斗,詮釋著中國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答案。
這或許也是英國電視臺國際天氣預報將目光聚焦綿陽的重要原因。
關注 | 園區薈(ID:biaozhunpark)
內容合作 | bjzhouyanjun(微信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