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歲的小林是一名公司職員,她在微信朋友圈設定目標——每天跑步打卡。然而,手機記錄顯示,她每次慢跑不超過15分鐘,配速高達8分30秒(每跑1千米需要花費8分30秒,屬于輕松的慢跑),跑完后還要喝一杯奶茶“犒勞”自己。這種“自我感動式運動”正在悄然摧毀無數人的健身計劃。
事實上,缺乏科學的運動規劃與專業建議,是大多數人在運動中常見的誤區。在參與運動時,很多人既沒有清晰的目標,也沒有專業的指導,僅憑直覺盲目鍛煉。這種缺乏規劃的運動模式,不僅效率低下,甚至可能對身體造成潛在風險。如果不能根據個人體質、運動目標以及環境條件等因素量身定制專屬的運動方案,很難真正達到預期的運動效果。
跟風健身的陷阱
在健身潮流的推動下,各種運動方式層出不窮。一些人盲目追求流行趨勢,卻忽略了運動與個人體質、目標的適配性,例如,心肺功能的提升需要有氧運動,而體型塑造則應進行力量訓練。如果運動方式選擇不當,即便投入大量精力,效果也可能大打折扣。因此,在開始運動之前,深入了解各類運動的特點及適用人群,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顯得尤為重要。
運動時長的“黃金分割線”
科學研究發現,30分鐘堪稱燃脂的關鍵分水嶺。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碎片化健身”模式頗為常見,如利用午間10分鐘做開合跳,下班后再花15分鐘跳繩,這般操作雖對身體健康有所助益,然而,若想要切實達成增肌減脂的既定目標,確保單次運動具有足夠的持續時長必不可少。要知道,運動強度與時間的抉擇,需緊密圍繞運動目的來敲定,如若脫離運動目的隨意安排強度和時間,最終往往難以達到運動目標。
當運動強度不足時,身體無法獲得充分的刺激,進而使得鍛煉效果大打折扣。現實中,部分人偏愛散步、瑜伽這類輕松且低強度的運動,然而在提升速度、增強力量層面,這類運動所能發揮的功效較為有限。同樣,運動時間也是影響運動效果的關鍵一環。倘若運動時間過短,身體可能還沒來得及適應運動狀態便又回到靜止狀態,如此一來,所能獲得的效果自然也微乎其微。
難以堅持的運動頻率
對大多數人而言,持之以恒地堅持運動是一道難關。不少人缺乏內在動力,并不清楚為何而運動,還常常為自己的懈怠“找借口”,這直接導致日常運動頻率低得可憐。當我們投身運動時,若感受不到樂趣,也難以收獲成就感,想要堅持下去便成了奢望。一旦運動頻率過低,運動所產生的生理效果便無法實現有效累積,最初設定的運動目標自然也只能化為泡影。
難以預料的運動損傷隱患
運動宛如一把雙刃劍,如果運動方式不科學,不但無法助力健康,反而會引發運動損傷。所謂不科學的運動,涵蓋運動各要素的不合理調配、運動過程有悖常理及所選運動項目不契合個人體質等多個方面。
以公司職員小韓為例,他每日在完成長達12小時的高強度工作之后,依舊雷打不動地進行5千米跑步,長此以往,過度的勞損致使他的膝蓋韌帶遭受重創,產生了不可逆的損傷。與之相反,掌握正確的姿勢和技巧,精心安排合理的運動方案等舉措,則能夠切實降低運動過程中的損傷風險。
不被重視的放松與恢復環節
運動后的放松與恢復環節能夠助力我們更快地恢復體力,促使疲勞的肌肉迅速復原,進而提升整體運動效果,讓運動后疲憊不堪的身體部位得以舒緩,各項身體機能也能盡快重回正軌。如果運動后未能進行放松與恢復,肌肉疲勞、酸痛等不適癥狀便可能接踵而至,長此以往,甚至還會引發更為嚴重的運動損傷。
(文內配圖均已獲得圖蟲創意授權)
本文節選自《百科知識》2025.5A
點擊上圖,“百科知識知道”大擂臺,有問必答,有答必獎!
將好文“分享”給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