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上午,成都氣溫驟降,細雨綿綿。雙流區黃水鎮文武社區的小巷里,一支身著白大褂的黨員醫護隊伍格外醒目。雙流區第一人民醫院(四川大學華西空港醫院)黨委委員、副院長鐘剛帶隊,踩著濕滑的水泥路面,敲響了居民田光洪的家門……這是該院“黨旗領航 醫路到家”黨建品牌下的“醫療入戶”志愿服務現場,也是醫院將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至百姓家中的溫情實踐。
“家門口的專家號”
患者與醫生的雙向奔赴
“范主任,沒想到是您來了!”52歲的田光洪見到5年前為自己做手術的神經內科醫生范劍時,情緒有些激動。2018年因突發腦梗,田光洪左半身癱瘓,喪失勞動能力,僅靠年邁的父母照料。此次入戶檢查中,范劍發現他的左腿腫脹異常,當即判斷需排查血栓風險。“家庭困難不是放棄檢查治療的理由,醫院為您免費檢查!”鐘剛副院長現場拍板,并與文武社區協調次日專車接送田光洪就醫,并由范劍主任查看檢查結果后做進一步健康指導
在文武社區另一戶居民李明(化名)家中,骨科醫生傅柏林正蹲在地上,耐心指導這位38歲的股骨頭壞死患者做康復訓練。去年做了左側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后,李明因行動不便和心理障礙喪失了勞動能力,一度有些喪氣。“醫生,這個人工髖關節管得到好久哦?我很擔心沒用幾年又要換。”李明將自己的擔憂向醫生吐露。“現在的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已經很成熟了,只要合理使用大多可以管15—20年,你不要有太大心理負擔,但是平時的康復鍛煉不能少,還有就是一定要把酒戒了。”傅柏林一邊示范在家就能做的康復動作,一邊鼓勵他。李明的母親感慨:“以前去趟醫院是全家折騰,現在專家上門,連怎么康復都講得明明白白。”
黨建品牌牽起“紅色紐帶”
服務群眾更貼心
“醫療資源下沉,關鍵在‘精準’二字。”鐘剛介紹,醫院黨委以黨員“雙報到雙助力”機制為抓手,從今年4月起,聯合黨建“搭子”文武社區每月梳理特殊群體需求清單,并組建多學科的黨員先鋒隊,“按需定制”入戶服務。針對失能、高齡、慢病患者,提供慢病咨詢、術后康復、用藥指導、心理關懷等“一對一”診療,同時建立健康檔案跟蹤服務。
這一模式打破了傳統醫療的時空限制。神經內科范劍主任坦言:“入戶時更能理解患者的生活困境,比如田光洪他現在沒有勞動能力,全靠快80歲的父母照顧,生活得非常拮據,明天他到院后會先拍個彩超,排除一下血栓風險。”骨科醫生傅柏林則發現,許多術后患者因“怕麻煩”耽誤復診,“上門服務既解決實際困難,也重建了他們的治療信心”。
“讓黨建成為看得見的民生溫度。”鐘剛表示,下一步醫院黨委將擴大服務覆蓋面,將“醫療入戶”做深做實。從醫院到家庭,從“坐等患者”到“主動上門”,雙流區第一人民醫院用黨建“紅線”串起民情民心,讓優質醫療資源真正流淌在“最后一公里”的為民路上。(華西社區報記者 李思佳 攝影報道)
來源:華西社區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