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了卻不知道該掛哪個科室?不同醫生給了完全不同的治療建議,聽誰的才靠譜?想找個靠譜醫生,網上信息真假難辨怎么辦?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普通人在就醫這件事上依舊困難重重。最近,我請回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何繼業醫生,一起聊了很多真實的就醫故事!
何繼業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骨科
主任醫師
文字內容摘自本期播客,完整音頻見文末
特別感謝文字整理伙伴:玲玲
菠蘿:作為醫生,如果你自己或家人生病以后,會怎么就醫呢?
何繼業醫生:大部分人看病都會兩眼一抹黑。最常見的方法就是在家附近找一家三甲醫院,然后去預檢分診臺,由護士來分配到相關科室去就診,然后在科室找一位副主任醫師或者主任醫師去問診,這個路徑我認為是有問題的。
去到對的科室非常重要。但預檢分診的護士工作壓力很大,更多的時候可能會想著趕緊給你分一個科室讓你及時去看病,同時也受限于自己的知識結構,可能分得不是那么準確。所以,首先你自己要做些簡單的攻略。現在的AI很強大,建議大家可以先把自己的癥狀輸入進去,然后讓它建議需要看什么科室;我最近做過一些嘗試,還挺有幫助的。
至于選醫生,其實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包括我自己選的時候也很困難。到底怎樣選呢?有些方法可以用的,比如上網去查一下醫生的口碑,因為有些醫生會做科普宣傳,網上的信息會比較多。但并不是說沒有相關宣傳的醫生就不是好醫生了,所以還是蠻有挑戰的,比如有一些醫生的評價不怎么高,但行業間都知道他在疑難雜癥方面醫術很高,也許他的溝通方式沒有那么令人滿意,但醫術挺好的。
患者的口碑是最重要的。如果你能夠在一個患者群中去詢問,那還是比較靠譜的。但最靠譜的是醫生周圍的一些人,如果你認識這家醫院的一些醫生護士,可以去問問他們,會比網上的評價更可信,特別是手術室的麻醉師,對醫生是最了解的。
選醫生一定要去看醫生的線下門診,因為網上只是文字,但是線下門診的時候,你是有第一感覺的,要相信你的第一感覺。某種程度上說,選醫生是要看緣分的,這個有點玄學。
從哪幾方面可以證明這個醫生是值得信任的呢?
第一,這個醫生能不能耐心地聽你講完自己的一些癥狀。第二,他有沒有仔細地給你查體。第三,他有沒有仔細看影像資料。作為臨床醫生,我們既要看病人,還要查體,還要看片子,還要做手術,這就完成了一個學習和反饋的閉環,所以臨床醫生看片子往往比影像科醫生看得準。
菠蘿:在公立醫院,每位患者就診平均只有6分鐘的時間。你有沒有希望這個患者多長時間內把他的事兒說清楚?
何繼業醫生:平均6分鐘,不代表每個病人都是一樣的。有些病人病情復雜,時間會稍微長一些,有些人在描述病情時會抓不住重點,從頭給你講個故事。比如什么時候發生了什么事情,在什么環境下,我摔了一跤,但是我就告訴他,你直接說怎么摔的就可以了。作為病人來說,需要把整個過程簡潔地表達出來。
其實詳細溝通這個過程是很重要的。因為這個溝通過程你能夠感覺到這個醫生對你是不是很關心,而且更多的時候是需要醫生來提問的。很多病人可能把自己覺得很重要的事反復說,其實對下診斷或決定怎么治療意義不大。而醫生問的問題往往是切中要害的關鍵問題,一定要好好回答。
菠蘿:現在很多患者可能會同時找好幾個醫生看病,聽到了很多截然不同的診斷和治療建議,該怎么辦呢?
何繼業醫生:是的,每個醫生都有自己的盲區。現代醫學把專業分工得越來越細,在醫生越來越深耕自己專業的同時,視野變得越來越窄了。
舉個例子,比如我們骨科專業,一開始什么手術都做,但是后來就分工越來越細了,比如做骨折的叫創傷科;關節置換叫關節外科;還有專門做足踝的科室。問題就來了,就是每個科室的醫生視野會變窄。臨床上現在這個問題還蠻普遍的,假設患者年齡60歲,出現膝關節疼痛,如果是運動醫學的醫生,他會覺得是半月板損傷,做微創手術就好;如果是關節外科醫生,他會說應該做關節置換;如果是創傷科大夫,他會覺得你做個矯型也能解決問題。
對于患者來說他就很懵。三種不同的治療方法,到底應該相信誰?這就是我們現在醫學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只深耕在自己的專業里面。這三個醫生站在自己的專業角度來說都沒問題,但患者會很迷茫。
對于這類問題,現在有兩個解決方案。有些醫院就開始做MDT(多學科診療),大家坐下來一起讀片和解決這個問題,這是最佳方案。但是這樣效率太低了,而且成本也很高。第二個方案就是患者要做一些功課,自己去搞明白一些問題。比如這幾個不同的選擇哪個更適合我,這個也會有一些門檻。總而言之,在醫學上的決策是非常困難的。
菠蘿:事實上,好多問題其實不一定有唯一最優解。因為很多時候你無法完全知道一個人的個體狀況是什么,除非你有上帝視角。
何繼業醫生:這個就是我前面說的,碰到什么樣的醫生,是要看運氣的,也許你碰到這個醫生給你的方案,真的對你來說就是一個最佳方案。
我覺得醫學的結論沒有優劣之分。因為它的結論是根據證據來的,每個醫生掌握的證據的多少是不一樣的,所以結論一定是有差別,但不能說哪個一定好,哪個一定不好,只有適合你不適合你的。
現在我們骨科的學科分類有一個新的趨勢,就是按部位分。比方說你是做膝關節的,那么膝關節的手術方式你全都要掌握。我特別喜歡查理芒格說的一句話:當你拿著榔頭的時候,你看什么都是釘子。所以,你的工具箱里要盡有可能多的工具。這對一個醫生要求是很高的。你應該是做一個大師,什么手術都會做。
我還碰到過一些很有趣的案例,有次在門診碰到過一個女性,五十來歲,說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然后我也沒給她去查。因為我覺得她不是關節的問題,而是有點焦慮,是心理的問題。
那天我還有點時間,就跟她稍微聊了聊。后來了解到她是一個全職媽媽,兒子在上初中三年級。聊到后來我發現,她實際上所有的身體不適都來自于睡眠不好,來自于焦慮,來自于雞娃。
我就問她跟孩子的關系好不好,她告訴我其實親子關系就挺緊張的,也是造成她情緒和軀體癥狀的原因。后來我們聊了很多,我說這是孩子的生活和學業,不是你的,要做到課題分離,你應該有你自己的生活、工作和追求。如果把自己的所有東西都強加在孩子身上,第一不公平,第二個親子關系也不會好。整個過程她就靜靜地聽我說,也加了我的微信,后來她發了個微信給我:“何醫生你今天跟我講的話,我在路上想了想,突然明白了,你說是對的,我要改變。”所以很有意思,我甚至沒給她做專科的進一步檢查,但是我解決了她的問題。
我一直在想,醫學是科學的一部分,但它是以科學為基礎的一個綜合學科,應該綜合社會學、心理學方方面面的學科在里面。
現在很多患者覺得醫生挺冷漠的,講話很生硬。我覺得有幾個原因,第一個就是我們現在的醫學教育在這方面的投入還是比較少的。很少有老師或者醫生來教我們怎樣去面對患者,怎樣去解決不同的患者的問題。第二就是醫生的工作量很大,昨天我一天做了12臺手術,到家已經十二點了,第二天六點半就要出門。在這種狀況下,如果還要笑嘻嘻地面對患者,其實不容易。所以有些醫生可能態度是比較生硬的,但不代表他沒有好好診斷。
菠蘿:我在美國的時候,看到大部分醫生對患者的態度非常好。但是你知道嗎?每個醫生微笑的背后都有一個賬單等著你,費用非常高。我曾經跟一位在中美都工作過的醫生聊過,他說美國的醫生才沒有中國醫生關心病人呢,中國的醫生不僅要看病,還得考慮怎么幫病人省錢,還得考慮病人的家庭關系等等。我現在對醫生也確實有了更多理解。
何繼業醫生:昨天我做了一臺大腿的骨折手術。這臺手術的話大概3萬塊錢,甚至有些地方2萬塊錢就能搞定了。但是,在美國要花20萬,而且是美金。
菠蘿:對比太明顯了。那我找到了一個自己覺得還挺靠譜的醫生,我門診也見了,也覺得這個醫生還挺好的,下一步關鍵是什么呢?
何繼業醫生:接下來要就后續的治療跟家里人做好一些溝通和安排。因為病人住院是需要家庭整個系統的支持,特別不能忽視心理的支持。有時候心理支持可能比手術本身還要重要。
在治療方案的選擇上,我認為有三點是很重要的。
第一個是查信息的來源。很多人會看微信公眾號,如果這個微信公眾號的創始人學歷背景是很好的,而且內容都是有出處,最好是有參考文獻的,我覺得是可以相信的。
第二個是查證據。在循證醫學領域,關于證據有個金字塔,自下而上分別是最不靠譜和最靠譜的來源,最不靠譜的就是專家觀點。最靠譜的就是做了嚴格的臨床研究的。所以個人觀點、道聽途說都是沒有意義的。
第三個是查一致性。拿到的這些信息的來源,跟這些專家的說法要對得上號。如果能做到這三點,我覺得你在看病當中會給自己一個更合理的決策。
核心就是要會搜索。真的可以幫你搜索很多臨床證據。
當然也要警惕網絡上的騙局。我以前碰到過一個病人,他跟我說,通過網絡搜索,看到一個治療方法,進了個群,那個群里都說自己是病友,后來才知道,那100人的群里面就他一個是病人,其他99人都是演員。
菠蘿:如果有醫生朋友,什么樣的問題應該問他,或者應該怎么問?
何繼業醫生:我先說幾個不太好的方面,第一個是上來就說,“在嗎?”第二個就是60秒的語音。我特別希望有什么事情就用文字全部打出來。因為眼睛看信息是非常快的,但是聽語音是很難的。
如果有重大的決策需要醫生朋友幫忙的時候,特別是他專業范圍之內的,當然可以尋求他的幫助。但是小事情,比如說加號、插隊等等,如果不是救命的事情,你可以等一等,因為大家要善用你的資源。
醫生他不是神,他是人。寄希望一個醫生能夠幫你解決所有的問題,甚至說這個醫生就是完美的,這是不現實的。
另外我想跟大家說的是,什么是科學?科學是可證偽的。現在的科學很多東西,包括醫學,不代表就是完全正確的。現在看似正確的東西,有可能十年二十年以后會被推翻,但也不代表現在的治療有問題,只是代表了當前的科學理解,或者最新的一些觀念和指南。
再舉個例子,比如以前大家都覺得骨折后要休息,要綁石膏。但是現在石膏用得越來越少了,現在要用活動支具,然后讓病人開始早期活動,只有這樣骨折才愈合得更快,軟組織才不會粘連,關節不會僵硬。也就是說現在理念完全變了,你現在做的東西,在將來也可能是要被改變或推翻的,但不代表現在做的是錯誤的,任何東西都是在不斷向前發展。
菠蘿:真正在用來治療的時候,可能任何時候都是當下認知下的最優解。比如對于腫瘤的治療,以前只有化療的時候,它就是最優解。后來有了靶向藥,它又是最優解。現在有免疫藥物,有綜合治療,都可能就是當下的最優解。
我前段時間聽一個節目里說的,什么東西是比較客觀的呢?就是如果這句話是從你的仇人嘴里說出來,你依然覺得是對的時候,這個證據就非常強,就是事實。
比如你現在生病了,如果是說某院士說這個藥是比較好的,你會覺得有道理,但如果換成你特別討厭的一個人說出來,你就覺得沒道理。那這個東西就是觀點,而不是事實。因為即使你的仇人說高鐵時速有300公里,你也得認可,這就是事實。
何繼業醫生:但是要區分這個證據等級,我覺得對普通老百姓來說還真的是蠻難的。聽專家觀點更容易些,但是專家觀點在我們的證據鏈條上是最不靠譜的。最怕的是專家不按照證據鏈條來講。
因此,當碰到一件事情不是危及生命的,一定要慢一些,做慢思考,去想一想這件事情我怎么去做?不要馬上下決定,往往緊急的時候做決定都是錯誤的。
我有一句話特別想告訴大家:非同尋常的結論需要有非同尋常的證據去支持。如果現代醫學要花很大力氣去治療的一種疾病,某某“神醫”說喝個偏方就可以了,那科學家們干嘛要去研究那么復雜的藥物呢。你對這個東西就要有深刻的懷疑。
我看到很多患者喜歡到網上去買莫名其妙的藥物,很多都是三無產品。它確實是有效果,成分最常見的就是激素。很多的疾病,無論是關節痛,還是風濕性關節炎,激素確實一用就有效,但一停就沒效,而且長期使用激素以后并發癥非常多。
我還想說一件事情,就是保健品的問題。保健品99%都是沒有療效的。保健品是不需要循證醫學證據,不需要臨床證明的,安全性等同于食品。但凡它證據和療效強一點,它就會變成藥物。因為藥物的價格要高很多,更能賺錢。但這真的就是人類天然的弱點,就是沒有辦法那么容易放棄希望。
菠蘿:我覺得還有一個根本原因,人更愿意聽故事,理性思考是更加困難的。比如那種高額彩票,其實中獎概率比你連續被閃電劈死兩次還要低。你絕對不會覺得會被閃電劈死兩次,但會抱有幻想能中大獎。聊聊一個問題,你覺得未來AI會對醫生工作有什么幫助嗎?
何繼業醫生:我覺得未來醫生可能真的不需要這么多,在理論上AI可以做很多的工作,特別是有一些工作只需要看不需要動手的,比如一些影像識別或者模式識別。醫生不會消失,但是醫生的崗位一定在減少。
第二個就是工作模式會變,我們將來會更依賴AI來幫助到一些決策。比如現在很多的年輕醫生要完成病歷書寫等很復雜很繁重的文字工作,都是可以用AI來完成的,大大提高我們的效率,讓醫生有更多的時間和患者去溝通、去共情、去了解需求,去做一些更加有意義的事情。
醫生的經驗是來自于你看過的病人、做過的手術,在你體內、大腦上面形成的隱性知識和肌肉記憶。但是這些東西AI學起來比你快太多了,你要用一輩子來積累幾千個病例。但是AI可能幾天時間積累的病例數就比你豐富的多。
同時,醫生在利用AI去學習的時候,它是一個不知疲倦的老師,會給你更多的反饋,讓你成長得更快。所以我覺得將來的教育模式、醫療模式,所有行業的模式,通通都會有顛覆性的改變。只要你愿意學習,成長會很快。
菠蘿:謝謝何醫生的分享。今天又聊了好多干貨:一方面對醫生這個職業要有更好的理解,也別當神。另外要學會怎么和醫生交流溝通,要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判斷能力;還有搜索能力,可能是一個普通病人和一個優秀病人的重要差別。希望大家都能堅持學習,就醫時少走彎路。
-點擊收聽何醫生更多精彩故事-
本期BGM:攀山 - 小阿七 (何醫生近期愛聽~)
/本期志愿者/
致敬生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